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

“祝您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健康呢?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是这样为健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10条“对健康概念的规定”,而其中的前4条是关于心理健康的。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可见,心理健康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有七项标准、十项标准等,并不统一,但各有特色。给心理健康定标准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心理健康不比身体健康,人类迄今还难像检查躯体健康那样检查心理健康。躯体健康不健康可以通过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说明问题。这些数据通过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一系列的科学检查可以得到。而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尚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阶段,并且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民族特点和学术思想等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至今尚无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下面是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也是所有标准说法中最为各国心理学家所认同的。

1·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虽然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测定智力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人发明出了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比如法国的比内·西蒙(于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美国的韦克斯勒于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表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的正常人,其智商不能低于85(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不得低于80),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若在70~79之间则属智力缺陷,亦为心理缺陷;低于70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智力属于低能的人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完成正常学习或工作任务。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出现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是指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其身心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又被称为个性或个性心理。人格的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1)有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2)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3)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4)具有现实性。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5)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社会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这是衡量和判断社会协调性的关键和核心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2)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为了某种需要,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3)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一般地,情境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分狭义情境和广义情境两种。狭义情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发生的场所、氛围,交涉对象的态度、情绪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广义情境是指宏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狭义的情境受广义情境所影响和制约。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保持自己的心理状态平衡,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

4·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愉快、喜悦、乐观、通达、恬静、满足、幽默等好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并且能挖掘心理潜能,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激烈的情绪波动,如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激动不已等,以及长时间的情绪消极,如悲伤、忧虑、恐慌、惊吓、暴怒等,可导致人的心理失衡,不仅使人的认识和行为受到左右,而且可能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的产生。因此,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也会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能控制情绪的过分表达,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通过以下四种心理品质,可以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

(1)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2)自觉: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相反的意志品质。

(3)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4)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协调的行为指标是:

(1)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2)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有如下的具体表现:

(1)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

(2)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

(3)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

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例如如果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1)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2)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

以下是十项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极为复杂的和动态的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各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大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影响因素又可以分为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类。

内部因素,顾名思义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原因,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外在诱因。内部因素是决定人的心理状况的本质原因;外部因素是通过内在的因素来发生作用的,它使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具有现实性。比如,同样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强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其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如果是心理状况较差的学生,则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其产生心理障碍。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和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两大类。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又可以细化为遗传因素、化学中毒或脑外伤、病菌或病毒感染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类型。

(1)遗传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遗传的。但是别忘了,人是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而身体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密切影响。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心理也是受遗传影响的。相关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有精神发育不全、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具有异常心理行为的家庭成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率与血缘具有明显的关系:与精神病患者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2)化学中毒或脑外伤。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食物中毒、煤气中毒、酒精中毒、药物中毒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脑外伤,也可能导致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

(3)病菌或病毒感染。人如果患了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会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如果患者是幼儿,则可能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4)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是造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例如,如果患有内分泌机能障碍,尤其是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患者往往出现暴躁、易怒、敏感、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若患有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则会产生躁狂症,而患有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同时患上抑郁症等。

2·心理状态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旦成型,就可预测其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状态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等类型。

(1)认知因素。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储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言语等。

认知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倘若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需要和期望就越强烈。如果这种期望和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使人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或变态。

(2)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它是多维度、多成分和多层次的。

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面情绪,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稳定而积极的良好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所以,培养良好情绪、排除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大类。

1·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中小学儿童来说,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冷淡,矛盾冲突迭起等;家庭成员残缺,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还有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其中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严重腐蚀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中的种种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如果校风学风不良、教育方法不当、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抑郁,精神焦虑,若调适不及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协同作用

上述各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往往起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要超过单个因素作用的简单加和。由此,在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和治疗。

第三节 关于心理健康的误区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

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是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误区二: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恢复为白色心理,调节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是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误区四: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两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误区五: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误区六: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

实际上,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

误区七: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误区八: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心理变态。这是很大的误区。心理咨询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这也是误解。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误区九: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身体健康却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如果身体有病会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让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误区十: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会很快痊愈。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综合自测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诊断,同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可以检测的。通过对一些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回答,并进行统计处理,自测者可在相当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量表,国外已经存在许多种,但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外国人的心理健康量表不能拿来套用在中国人身上。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根据近年来对中国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心研究,主持编制了四个“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特别适用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

对被检查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通常是由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的,但这样终归不及时、不方便。为了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经常地自测心理状况,及早地自我发现问题,并进行早期自我心理调适,广泛利用心理健康自测量表是十分有意义的。但要注意,自我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仅可作为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参考,既不要把心理健康测量神秘化,也不要滥用心理健康量表。

下面列出王极盛教授主持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供读者自测,以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有较大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该量表有10个分量表,反应的心理症状十分丰富,自测者能够准确地判定自己的自觉症状,既适用于青少年,又适用于成年人。

1·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采用5级评分制。

(1)无:自觉无该项问题。

(2)轻度:自觉偶尔有该项问题。

(3)时有:自觉有该项症状,时有发生。

(4)经常:自觉有该项症状,经常发生。

(5)总是:自觉有该项症状,总是存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80个项目,可归类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如下:

①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项。

该因子主要反映受试者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敏感等。

②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事感觉困难,遇到困难、挫折灰心。觉得学习、工作负担重与难以完成。对待环境杂乱脏不能承受等。

③适应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事情、环境、对人不适应等。

④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别人对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别人亏待自己,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

⑤情绪失调: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心情不愉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问题。

⑥焦虑: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情发生,心理烦躁、无缘无故紧张、担心自己有病等焦虑症状。

⑦抑郁: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对前途感觉无希望、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愁、生活无意思等抑郁症状。

⑧敌对:包括3、11、30、41、44、51、76、78,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脾气,有摔东西的冲动,爱挑人毛病,爱刺激别人等敌对症状。

⑨偏执:包括9、16、25、32、43、56、64、73,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与自己做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偏执症状。

⑩躯体化:包括5、19、29、36、46、60、68、75,共8项。

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例如手发抖,尿多、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2·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婚姻职业职称有何疾病测验日期年月日单位通讯地址邮编

月收入:(请选择)①500元以下;②500~750元;③750~1000元;④1000元以上。

人均居住面积:(请选择)①8平米以下;②8~12平米;③12~16平米;④16平米以上。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您近10天内心理状态的一些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您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

每个题目后都有5个等级供您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用1、2、3、4、5来表示:

1-无;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择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②每个题目都要回答。

(1)因子分。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无为1分,偶尔为2分,时有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每个因子的8项按此标准计分除以8,即为该因子的因子分。

判断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读者在填完心理健康量表后,10个因子均以2分为简单判断标准分数线。根据10个因子的因子分,以2分为简单判断标准分数线,就可以简便、初步地判断哪些因子存在问题和症状。

初步确定心理问题和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分数值:2分至2·99分为该因子轻度存在问题;3分至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度症状;4分至4·99分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如果是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

自测中,如果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解决。某因子分超过3分,但不超过4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逐步得到减轻和消失。如果自己的心理调适,已经超过1个月尚没有缓解,最好找心理医生咨询。如果某因子分超过4分,也可自己先心理调适。一周后再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再测一次,如果该因子分仍为4分以上,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

(2)总均分。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测试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除用因子分数来判断外,还用总均分来总体进行评定与判断。

总均分的计算方法是把该量表80项各自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被8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

用总均分判定心理健康的状况:2分至2·99分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分至3·99分为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分至4·99分为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是5分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分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心理是否衰老的自我测定

国内外众多心理专家,通过对各种心理现象的归纳总结,提出三种自测心理是否衰老的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1·第一种方法

以下列出的15种现象中,如果你具有13~15种,则为心理极度衰老;具有10~12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7~9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4~6种,为心理有点衰老;仅具有3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①老是记不住最近的事。

②总是不自觉地提及过去的事。

③对过去的生活总是后悔。

④如有急事在身,总感到心情焦急。

⑤事事总以我为主,以关心自己为重。

⑥对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所谓。

⑦愿意自己一个人生活。

⑧很难接受新事物。

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⑩对社会的变化感到不安。

很关心自己的健康。

总是固执己见。

很喜欢讲自己过去的本领和功劳。

喜欢收藏东西。

对噪音十分烦恼。

2·第二种方法

以下列出30种心理现象,请你逐个对照:如果具有其中的26~30种,为心理极度衰老;具有21~25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16~20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11~15种为心理有点衰老;只有10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①害怕外出。

②没有一个年轻的朋友。

③别人和你说话非得凑在耳边大声讲才行。

④不喜欢看报刊的“智力园地”这类内容。

⑤不能一下说出“水”的5种用途。

⑥不能一下顺背7位数或倒背5位数。

⑦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

⑧看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描写一跳而过。

⑨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⑩即使戴了眼镜也看不清东西。

在两分钟内不能从100开始连续减7直至减到2。

不能想象出天上的云块像什么。

常常和别人吵架。

吃任何东西都感到味道不好。

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常常把一张立体图看成平面图。

不喜欢下棋等要动脑子的消遣。

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

以前的许多兴趣爱好现在都没有了。

记不清今天是几号也记不清今天是星期几。

钱几乎都花在吃的方面。

老是回顾过去。

常常无缘无故地生闷气。

不喜欢听纯粹的音乐。

看了书、电影、戏剧后,回忆不起来它们的内容。

别人的劝告一点也听不进。

常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

走路离不开拐杖。

对未来没有计划和安排。

喜欢反复讲一件事。

3·第三种方法

以下列出20种心理现象,如果你具有其中的17~20种,为极度心理衰老;具有13~16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9~12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5~8种,为心理有点衰老;仅具有4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①别人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

②别人做错事,自己也会感到不安。

③有时会感到生不如死。

④脾气暴躁,焦虑不安。

⑤别人请求帮助时,会感到不耐烦。

⑥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⑦看见生人手足无措。

⑧一点不能宽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亲友也如此。

⑨感情容易冲动。

⑩曾讲过精神病医院。

经常感到胆怯和害怕。

在别人家吃饭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昧地干某一些事或想某一些事。

没有熟人在身边会感到恐惧不安。

总是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常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经常独自哭泣。

紧张时会头脑糊涂。

会无缘无故地想念不熟悉的人。

总希望别人和自己闲聊。

心理适应力自测

这个测试共有20道题目。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道题后面写下相应的英文字母A、B、C、D、%,注意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各英文字母的含义如下:

A·很符合自己的情况。

B·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

C·很难回答。

D·较不符合自己的情况。

E·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

【题目】

①我不怕夜里一个人走路。

②无论在多么紧张的情况下,我总是能保持镇静,不会丢三落四,紧张得什么都忘记了。

③即使在非常吵闹的场合,我也能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学习,效率不会降得很低。

④为了能和大家和睦相处,我常常放弃自己的意见,以附和多数人。

⑤当家中其他人的朋友和同事来做客时,我总是尽量避开他们,离家外出或躲到别的房间里去。

⑥和别人争论时,我往往想不出反驳的话,事后又想起应该怎样反驳对方,但已经晚了。

⑦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我总要生一点小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等。

⑧假如在考试时允许我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去答题,我的成绩肯定会好一些。

⑨在生人面前或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我感到窘迫。

⑩我很容易与刚见面的陌生人攀谈起来。

我在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在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我在参加比赛时,赛场上气氛越热烈,我的成绩越是上不去。

即使我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要我在课堂上当众背诵还是会出些差错。

我在会上发言时,总是很镇静、自然,胜过大多数人。

我希望工作时能独立进行,因为我独自工作比和大家一起干的时效率高。

到别处去时,即使饮食、睡觉等生活环境变化很大,我也能够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

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学习。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是开会时发言,我能够镇静地把自己事先想好的一切话都说完。

在检查身体时,医生说我“心跳过快”,其实我平时脉搏很正常。

我参加正式考试的成绩,比平时练习的成绩更好些。

【计分方法】

单数题号的题目评分标准为:A记1分;B计2分;C记3分,D记4分,%记5分。

双数题号的题目评分标准为:A记5分;B计4分;C记3分,D记4分,%记1分。

【评价方法】

总分心理适应能力20—35分很差36—51分较差52—68分一般69—84分较强85—100分很强 心理紧张度自测

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时常会遇到难以应付的情况或不好解决的矛盾,可能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如果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患身心疾病。

回答下面的26道题目,可以使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紧张度。如果你认为你的情况与题目所述的情况符合,就用“是”回答;反之,则用“否”来回答。

【题目】

①抑郁寡欢,沉默少语。

②晚上考虑各种问题,不能安寝;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③一到晚上就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④早晨起床后觉得头晕脑胀,浑身无力,爱静怕动。

⑤肠胃功能紊乱,经常腹泻。

⑥平时总觉得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⑦食欲不振,吃东西没味道,宁可忍饥。

⑧轻微活动后就出现心跳加快、胸闷。

⑨离家去上学或上班,总觉得精神不佳,有气无力。

⑩一回到家,就感到许多事情不称心,暗暗烦躁。

想要得到的东西一时得不到,就感到心中不舒服,闷闷不乐。

平时只做一点轻微的工作,就容易感到疲劳。

在家人面前,稍有不如意就任性发怒。

任何一件小事,始终放在脑子里想来想去。

处理问题主观性强,情绪急躁。

对他人的疾病非常关心,唯恐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病。

对别人的成功和荣誉常常妒忌。

做事、讲话操之过急,言词激烈。

明知是愚蠢的事,但是非要去做不可,事后又懊悔。

看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往往搞不懂中心思想。

休息日整天玩牌,消磨时光。

听到左邻右舍家中的吵闹,心情烦乱。

碰到意外失去信心,显得焦虑不安。

性格刚犟,脾气急躁,不宜合群。

经常与同学、同事争吵。

经常追悔往事,有负罪感。

【评析】

如果你有10道题答“是”,那么就是属于轻度心理紧张。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缓解,如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娱乐活动等。

如果你有20道题回答“是”,那么就属于中度心理紧张;如果有25道题回答“是”,属于紧张性心理症。属于这两种情况的话,你就应当进行深入的心理健康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

第五节 心理平衡与失衡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这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地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比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又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心理平衡自测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著名心理学家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该量表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简便适用又十分有价值的量表。共90项题目,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性和其他等十个方面的症状因子。下面的自测题目来自SCL-90量表中的六个方面的项目。你可根据自己最近一周内的实际感觉,在各项题前标上1~5。其中:

“1”表示自觉无该项症状。

“2”表示自觉有该项问题,但发生不频繁或不严重。

“3”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程度为轻到中度。

“4”表示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

“5”表示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

1·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种明知道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

①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②忘记性大。

③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④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⑤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⑥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⑦难以作出决定。

⑧脑子一片空白。

⑨不能集中注意力。

⑩必须反复洗手。

2·人际关系敏感度

主要指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别人相比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①对旁人责备求全。

②容易哭泣。

③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④感到人们对你不友好、不喜欢你。

⑤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⑥感到比不上别人。

⑦当别人看到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

⑧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⑨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

3·忧郁度

代表症状是苦闷忧郁的感情和心境,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

①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②感到自己精力下降,行动迟缓。

③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④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整自己。

⑤与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或不自在。

⑥责备自己。

⑦感到孤独。

⑧感到苦闷。

⑨过分担忧。

⑩对事物不感兴趣。

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4·敌对度

主要表现为敌对思想、感情及行为。

①容易烦恼和激动。

②自己不能控制自己而大发脾气。

③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④有想摔东西或破坏东西的念头。

⑤经常与人争论。

⑥大叫或摔东西。

5·偏执度

主要指思想方面偏执。

①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②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③感到有人在监视你、议论你。

④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⑤认为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⑥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

6·恐怖

反应为内心害怕某事物,恐惧对象包括外出、空旷、人群、交通工具等。

①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②怕单独出门。

③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

④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⑤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

⑥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⑦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

评价方法:

1·总体状况

总分=各单项得分之和

均分=总分÷51

阳性症状分数=有症状项目总分÷有症状项目数目

如果均分在3分以上,阳性症状均分在4分以上,则说明心理重度失衡。

2·单方面状况

单方面均分=该方面得分之和÷该方面项目数

如果均分在3分以上,说明你可能在该方面失去了心理平衡。

通过测试,你可以对自己的心理平衡状况有所了解。对于失衡的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身心调节;若有必要,应及时向有关方面专家咨询治疗,以免小事变大。

心理失衡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在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的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外界压力主要是生活压力,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复杂繁重。我国学者通过对1 000多名各种行业人士的调查统计,编制了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项事件都赋予了压力分数。

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仅会造成人的心理上的病变,而且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

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来认识自己。如果你试图帮助别人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如果帮助的是青年朋友,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他们,要注意运用启发、开导的方法。

其次,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具体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下面列举出一些典型方法。

1·遗忘不快法

“遗忘”是记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面临的冲突事件过多时,就会烦躁、焦虑和紧张。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过去的挫折,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的忘记。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例如,在酒店里,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溅到了某位秃头顾客的头顶上。当众人都屏息等待一场冲突时,该顾客却出人意料地手指自己的秃顶对服务员说:“小姐,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他借助了高超的自嘲术,不但维护了自尊,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使众人的心理都得到了平衡。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告诉男儿们,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强忍泪水恰恰会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种压抑。情绪不好时哭上一阵可以缓解你心中的郁闷、悲伤、沮丧、愤怒,可以防止你因长久压抑而走向极端。因此,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难为情。

4·聊天转移法

研究发现,找个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闲聊了:电视上有“闲话俱乐部”,报纸上有“闲话专栏”“闲话”书籍也在满大街地卖。闲聊可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闲聊还可以表达礼节与温情;闲聊还能够化解怨气、发泄怒火;闲聊也可以躲避碰撞、防备责问。

5·激励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即给自己确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采用激励法时,首先目标要确立得适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其次要选择对社会有价值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目标。

来看看美国心理卫生学会就提出的保持心理平衡的十条秘诀,很值得我们借鉴。

1·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2·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3·对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是并不一定合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寡欢,实为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自己成了受害者。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4·知足常乐

有时候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6·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7·对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也就变得平静。

8·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9·积极娱乐

积极、适当的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知识和乐趣。

10·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H799UNrhVDUW7coetWwvITZzLI8PnyVtppq/a4UWu/NdN/qglc9ouNjniitWh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