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何谓心理

“心理?”一提起这个词,许多人会眨眨眼、摇摇头,“挺深奥的,不懂啊!”

“心理学?”说起这个,一股神秘莫测的感觉便会传遍人们的全身。人们会想起许多诡异的东西来试图勾勒心理学的大概模样:魔术、算命、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还是黑洞?

心理和心理学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副神秘诡异的印象,觉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说,也是紧紧围绕我们的生活的。

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实质上是人脑的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开始于感觉,之后是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或过程。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气味等个别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觉;人脑对苹果的颜色、形状、质感、味道等多种特征的整体、综合反映即为知觉;种种感觉、知觉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就成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人脑可以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维。上述过程就是人的整个认知过程。人在认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然后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就产生了对这些信息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外就成为了人的情绪。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还会产生一个意志过程,即建立意图、编制活动程序、确定目标,然后调节和控制人体行为以实现目标。

人的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大脑、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其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者可以说是硬件,客观现实则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者可以说是软件;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

人的心理有以下8个基本特征。

(1)主观性。人的心理的主观性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2)客观性。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从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能力、性格,从一般的喜怒哀乐到高级的道德、理智和审美等,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使是奇怪的幻觉、念头和梦境等,也都能从中找到现实的影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原因,没有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源于外部现实。

(3)自主性。“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句简单的印度谚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的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及其他种种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不断地进行反思,你就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掌控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性格,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也要懂得,要尊重别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要强迫别人做违背其意愿的事情。

(4)实践性。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心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实践活动是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关键。

(5)整体性。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等)和意志过程(行为、习惯、毅力等);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可以做如上的分类,但它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存在孤立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它们总是处在一个有机的、综合的和整体的结构当中。

(6)相互激励性。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相互激励的现象,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正寓此意。比如,志向、情趣相投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就聊得十分投机,总是有很多的话讲,而与不相投的人聊天往往“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比如,好听的歌曲会流行很快,好玩的游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玩,这也是人们的心理相互激励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将心比心”,你坦诚地关心、理解别人,别人也会关心、理解你;相反,你对别人恶意相向,别人对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7)双重制约性。双重制约性是指人的心理现象受到人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人是生物实体,其生理特征,诸如性别、身高、相貌、健康状况、年龄、感官特点等等,在人的心理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打仗?伊斯兰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为什么会有冲突?一个好端端的小孩如果生活在狼窝里,为什么他会变成狼孩?无数的例子都可以证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等都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性和职业性等社会特点。

(8)可调控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可调控性。人的心理既然有双重制约性,那么通过改变它的制约条件,就可以对其进行调控。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通过给予心理积极的刺激,唤起心理觉醒,调整心理模式,从而使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和自爱,使人的心理能健康,愉快地生活。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英文是“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灵魂之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的出现却是在1502年。有一个塞尔维亚人叫马如利克,在这一年首次用“psychologia”一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此后过了70年,一位名为歌克的德国人又用这个词出版了《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心理学这一术语发表的书。

在希腊文中,“灵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随着对心理的探索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也就变成了心灵哲学。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思想和感情来源于“心”,又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所以用“心理”来总称心思、思想、感情等,因此心理学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人们通常说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等等都可称之为心理现象。由此可见,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它古老。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包含在哲学中,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尽管年轻,但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一个业余心理学家。当你才三四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会揣摩别人的心思了呢?你懂得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你甚至还会略施小计,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他们。妈妈生气的时候,你能从她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出来,乖乖地停止胡闹;一旦发现妈妈“雨过天晴”,你就又提出你的小要求了。而你的父母,则知道如何正确地实施奖惩以纠正你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基于对他人心理的观察和推论。也就是说,每个正常的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思维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测。这就是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所努力研究和解释的内容之一。下述内容也都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1·记忆

如果问你9乘以9等于多少,你会脱口而出“81”。小学的九九乘法表你记得如此清晰,为什么呢?它们存在哪里呢?以何种形式储存的呢?我们如何从脑中提取出答案呢?我们个人经验的记忆如何配合我们对外界的学习经验呢?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人为什么会遗忘?是否记忆还在心智当中?这些也是心理学要研究和解释的内容。认知心理学家正是探讨记忆结构的特性和资料储存形式的。

2·情绪与认知

了解情绪如何影响认知表现,是心理学近十几年来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比如,在残酷的期末考试当中,同学们在考场里紧张地翻看令人头晕目眩的考题,有的人不停地写啊写,而你却可能紧张得满头大汗,什么都想不起来,甚至脑中一片空白,笔只在手里转啊转,却连你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又如,当你心情不好时,哪些事情记得比较牢呢?当你心情十分亢奋的时候,又是哪些事情记得比较牢呢?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都需要心理学来解释。

3·推理

推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它有时候对有时候错。人类的推理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他是人,我也是人,所以我就是他。如此推理显然是错误的,但是错在哪里?人类的推理合逻辑吗?人们的错误推理有哪些种类?是怎么产生的?

4·语言

中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各种方言土语数不胜数,可大家都可以用普通话来沟通。尽管口音不尽相同,可并没有阻碍交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类如何使用语言及学习语言?音素是组成声音的最小单位,它有什么特性?有些句子语意模糊,我们如何以已有的知识理解句子?同一句话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为何我们知道它们是同一个意思?这些都是心理语言学所重点研究的内容。

5·教育

有些小学生,连像4乘以5这样基本的数学计算题也不会做。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肯定十分生气,也非常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没学会数学基本算法?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许这并没不是问题的关键。数学题的解答往往有许多计算步骤,或许仅仅是其中一个步骤失误,而这个步骤的错误又不是致命的。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必须针对程序步骤,仔细辨别学生错在哪里,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这也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6·注意力

一个酷暑夏日,高考正在进行。考场里的考生黑压压一片,虽然风扇不停地吹,同学们还是汗流浃背。沙沙的写字声、突然冒出的咳嗽声和考场老师偶尔的窃窃私语声在考场荡漾。你虽然也在考场里,却只看到考卷上的题目,听不到半点声响,仿佛在无人之境。这是什么?这就叫注意力。如果一份工作需要十分的注意力,我们究竟能分配几分注意力到上面呢?对于各种认知活动的注意力,认知心理学家有浓厚的兴趣。

7·阅读

阅读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要用心理学来研究吗?没错。阅读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着许多的问题。你读得快、读得好、读得声音高,却不一定理解得好。书本上的文字通过眼睛传到脑中之后,我们是利用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理解内容的呢?什么样的句子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上下文是如何影响理解的?阅读和理解的关系,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8·类型辨认

迎面走来一只狗,是什么狗呢?如果是只小狮子狗,你或许要跑上去抚摸一下它;如果是一条大狼狗,还疯疯癫癫的,恐怕你得拔腿就跑了。又如,大风呼呼地刮着,此时走在路上,人们都会注意路况,看清楚前方物体,以防撞上什么东西。只有正确地辨认外界模糊的感觉刺激,我们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人类是如何进行这种类型的辨认?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外界信息,使其感觉和认知系统可以进行侦察和分类呢?人类的心智具有何种认知过程使其能辨察外界信息?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家希望了解的。

9·问题解决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一连串的步骤,这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如何定义问题?要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你是否有灵光乍现的经验?人类通常用哪些策略解决问题?心理学会给你解答。

10·法律

目击证人的证词是法庭上的重要证物,但是谁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呢?你或许在电影里常常看到凶手作案的场面是混乱、紧张、刺激的,受害者或者目击者往往被刺激得不行,如果通过目击证人来指证凶手,结果可靠吗?目击者真的看到凶手了吗?是否记忆开了目击证人一个大玩笑呢?随着时间的磨蚀,你真的认为你的记忆是真实存在过的吗?

11·医疗

医院里各种疾病的X光片,模糊难辨,在你看来像天书一样,可对于医生,辨认起来易如反掌。善于辨读片子的医生是如何记忆普通的X光片以及不常见的片子的?由于许多病症的症状差不多,在判断病症时,实习的医生和老练的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12·人工智能

几年前,有一位棋王曾败给一台计算机,这消息委实震撼人心。人工智能主要是仿真人类的认知过程,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专门知识。这种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程序设计,需要具有人们处理信息的知识,这对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完美无缺的机器人是否真的可以仿真人类的行为?

13·认知神经心理

人的大脑和认知能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脑伤患者,往往因为脑部损伤无法正常认知;一个患了失语症的病人,他说的话踌躇不定且语调怪异,可其理解力却无异于常人。认知心理学家正在研究此类问题。

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

对于心理学,人们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如果随便问几个人什么是心理学,人们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见和误解。下面就常见的误解予以解释,以扫除人们心中对心理学的迷雾。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时候,他们会好奇地发出这样的问题。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到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误解二:心理学是“伪科学”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这着实让研究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而人的心理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变化莫测,是一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很失望。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治愈疾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诸多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会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向来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似。发展至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已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误解三: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一方面,可能是受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一方面,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催眠师的暗示行事,由于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是所有心理学家都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误解四: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蓬勃发展,越来越火。各种各样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再加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动向使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想起心理咨询,以至于使它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另外,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倾向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知识更为大家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是一种误解。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重,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如日本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啐等破坏行为,以充分发泄内心的压力。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

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一些高校、医院,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误解五: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变态的;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这些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什么很多人会对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有这样的偏见呢?一方面,这和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顾及面子,认为有了心理困扰是不光彩的事,倾向于自己解决,如果大摇大摆地去心理咨询,就会被人说成是精神病了。另一方面,和媒体的误导有关。为了谋求利润,媒体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和炒作心理变态。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接触心理学的很难逃出这种误导。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便是典型,如《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描绘了心理变态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应该对人们关于心理学的这种偏见负很大责任。

人们也常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在一起。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是医生,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失常的人,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其他医生一样,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会使用药物;与此不同,尽管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误解六:心理学知识就是一般常识

很多人对心理学研究很不以为然,觉得心理学家整天、整月、整年地研究来研究去,研究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尽人皆知的常识。这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误解。

心理学知识是来源于一般生活的,但并非一般常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一般常识所能够解决和理解的。你不相信吗?下面证明给你看。

下面的几个“常识性”问题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试着回答一下,体会一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有什么区别。

(1)做梦用多长时间?

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

①一秒钟的几分之一;

②几秒钟;

③一两分钟;

④若干分钟;

⑤几个小时。

(2)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

①难得或从不做梦;

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

③大约每夜一次;

④每夜做好几次。

(3)牛奶一样多吗?

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仍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坛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坛子里的牛奶多?”瑶瑶的可能回答:

①瓶子里的多;

②坛子里的多;

③一样多。

(4)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

现在运用外科手术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

①什么也看不见;

②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

③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

④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

⑤只有在触摸一下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

⑥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

(5)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把一些钱作为共同资金在赛马会上花掉。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作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的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

①更慎重;

②更冒险;

③既不更慎重也不更冒险。

下面是心理学上的答案:

(1)做一个梦要用若干分钟,而且每个人每天夜里都会做好几次梦。

看到这个答案你可能会很奇怪,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梦或梦没那么多。这是因为你将梦忘记了,或只记住了醒来之前的那个梦里的一些片段。

研究梦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把微小的电极贴在正在睡觉的人的头上,记录下脑电波变化情况,以便抓住人在睡梦期间脑电波活动的特殊模式。睡觉的人在出现这种脑电活动时被叫醒,他们会说正在做梦。这说明做梦与这种特殊模式的脑电波是同时发生的。并且此时,还伴有如下现象: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转动,男性还会伴有阴茎勃起,而且梦中所发生事情的持续时间几乎和这种事情现实发生所持续的时间相等。

不光人会做梦,动物也会做梦——梦具有普遍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老鼠在几个小时之内不停地围绕一个类似迷宫的圆形跑道转圈,这一情景就会准确地出现在它们的梦境中。马修·威尔森博士及其同事负责该项研究。他们利用巧克力汁为诱饵来诱惑脑部装有微型电极的老鼠不停地在“迷宫”中奔跑,然后在老鼠睡觉时对其脑部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特别是对一个名为“hippocampus”的脑部区域——这一区域也是人类记忆形成的关键区域——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发现,老鼠在睡觉时也经历眼睛快速眨动这一阶段。对于人类,这一阶段人脑正在做梦。研究人员通过跟踪老鼠的脑电波可以判断出其在奔跑梦境中的奔跑速度及其在“迷宫”中所处的位置。威尔森认为,和人类及其他动物一样,老鼠做梦也是有目的的,通过做梦来更好地掌握某种技能或是学习某一知识。他说:“我们认为做梦对于形成和强化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都试图在梦中将白天学到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吸收。”研究人员称,老鼠做梦的时间可以长达几分钟,表明老鼠的脑部结构比人类之前推测的更为复杂和高级。

(2)瑶瑶会认为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多。

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7岁左右才会明白同一瓶牛奶不管倒到哪里体积是不会变的。瑶瑶只有5岁,当她看见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牛奶液面高很多时,便会认为是瓶子里的牛奶较多,除非她不是一般的儿童。“1斤棉花和1斤泥土相比,那个更重呢?”恐怕这个问题,瑶瑶也是回答不了的。

(3)晚年恢复视力的人,不用触摸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

在17世纪,这个问题就曾经讨论过。然而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在仔细做了许多针对先天失明而视力恢复的人的研究后,才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4)较之个人决定的平均情况,全组的决定很可能更冒险一些。

这个例子所揭示的现象叫做“集体极化”。这种现象很难直观地预测,但很容易在心理教学示范中被展现出来。“冒险转移”是集体极化的一种特殊实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位心理学家分别发现了这一实例。尽管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很不相同,但都得出同样的结果:全组决定一般比个人决定更冒险。得出这种结论有两种假设:第一,在小组讨论中,比较冒险的意见更容易吐露,其他的人此时容易被说服;第二,在全组讨论中,由于一般人赞赏冒险精神,因此大多数组员会发现其他人的决定比自己的决定更冒险。这时较为慎重的人也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误解七: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做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好莱坞的电影对此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例如《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的来源。《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绩斐然,使精神分析题材开始在电影中盛行。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仅仅是心理学热带雨林中的一株树木而已,怎么能等同于整个雨林呢?

第二节 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

从头读来,想必你已经体会到心理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了。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这种关系,这里再进行专门的讲述。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了。今天,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使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十分精确地掌控,人类甚至都可以飞跃出地球去开拓更为广袤无垠的外部星空了。美国的“深度撞击”号在人类的遥控下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你如何不叹服人类智慧的伟大呢?可是,在黑夜里,当你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自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呢?我们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多少呢?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每天都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切内部的深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努力研究外部世界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样,我们研究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也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所要研究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我们的心理能力。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财富。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响的。人一降生,就是带着心理能量来的,虽然这种能量是潜在的和不成形的。同时,一定的生活环境便会将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围起来。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人早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导向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他的心理就会发展不健全,可能会成为一个性格古怪、情绪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辍学、不愿回家、讨厌家庭、讨厌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样是他,如果出生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自小懂得关爱和帮助别人,懂得尊敬长者,懂得好好学习,珍惜家庭温暖——他将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

“生活如流水”,人们经常如是说,可这个比喻并不怎么恰当。静静流淌的水囊括不了生活的全部内涵。生活,应该说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穿峡谷、过险滩、漫平原,九曲十八弯,时缓时急,直至奔腾入海。人则是这条大河上的航行者,时而激动万分,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又迷茫惆怅,但终归还是保持向着海的航向,这就是生活中人的心理写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它必然是来自生活的;它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懂得和运用心理学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会活得有滋有味。下面不妨来了解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1·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布道。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非常感动,准备捐些钱给教堂。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于是决定少捐一些钱。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仍然滔滔不绝,于是,他决定一毛钱也不捐了。冗长的布道演讲终于结束了,大家开始募捐。马克·吐温却气愤难消,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箱里偷走了几元钱。

超限效应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中。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孩子作出同样的批评。孩子一开始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理不安中恢复过来;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便逐渐高涨起来。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地重复。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小辫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得以避免或减轻。

2·3对1规律

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地就范了。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个人中有4个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人数增至8人或15人时,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如果对方是1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趋同行为。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3个人合力对付1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3·皮革马利翁效应

有一个希腊传说,说的是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革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女神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4·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如果报纸售价上涨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人们会十分敏感;而如果房价涨了100元甚至200元,人们却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下面再举例子以说明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如果此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觉察不出有什么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加重至306克时,他才会感觉左手的有些重。同样,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异。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差额必须足够大。

企业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活动经常用到贝勃规律。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员工,但这些人逆反、报复心理很强,首先拿来开刀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次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受到历次冲击之后,这些人已经麻木了。又如,在谈判中,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这种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5·晕轮效应

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现了积极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环。由于这种光环的照射,此人外貌、心灵上的缺点就会被忽略,甚至你还会主观地赋予她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质,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帅的,是万里挑一的,可能结婚之后他们才会感叹:“当初我怎么就没发现这家伙这么多毛病呢?”正如莎士比亚曾经感叹,“恋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的想象”——纤细瘦弱说成“苗条匀称”,脸色苍白称为“洁白无暇”,身体肥胖成了“丰满健壮”,脸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

其实,晕轮效应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种评价偏见,甚至会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比如,所谓的“追星族”,或称“粉丝”,常因喜欢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发型、胡须、穿着,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明星使用过的物品,甚至为了模仿明星的长相去整容。晕轮效应也常常成为行骗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将自己打扮成某种人的外表,从而行骗,并屡屡得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无人不知,但他英年早逝,就是晕轮效应惹的祸。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虽然长得美丽,可与普希金的志向、兴趣相去甚远。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她总是捂着耳朵痛苦地叫:“不要听!不要听!”她喜欢交际、玩耍,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或出席豪华晚会、舞会,而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欢的。但普希金还是为她丢下创作,搞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娜坦丽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双眼,他觉得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可是他错了。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小青年穿着打扮或生活习惯花哨、怪异,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看不顺眼,就会觉得他们是没出息的败家子;年轻人选择恋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内心,从而作出错误选择。总之,晕轮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对人们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有较大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这种效应。

6·巴纳姆效应

有一位著名杂技师,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过,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欢迎。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却常常认为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项人格检查后,拿出两份检查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更贴近自己。事实上,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平均了多数人回答的结果,另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参加者往往认为前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后都会觉得算命先生说的“真准”。实际上,那些诉诸算命的人本身情绪低落、失意,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很快就能觉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说些稍加安慰的话语,求助者立刻会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来的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人生预测”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心理学的生活应用领域

心理学对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可以参与解决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军事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目前,心理学已经在许多的应用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下面简单列举几个主要分支。

1·工业心理学

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两大块。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员工的选拔、培训、评价、使用等人事组织问题,还研究领导行为、组织结构、工作动机、激励手段、意见沟通等心理学问题。研究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提高工作效率。

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现代工业人机系统,即人和机器的关系。目的是使设备的工程设计充分考虑人体活动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工厂的照明、温度等工作条件,交通工具中的仪表安置等都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另外,现代工业劳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也是其研究内容之一。

2·商业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主要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商业活动中有关人的行为问题。它包括市场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等。

市场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作用;广告心理学主要研究广告、商标、包装的设计及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如购买动机和行为特点的分析等。

商业心理学的研究是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很受推崇。我国在此方面的努力则刚刚起步。

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旨在揭示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的关系,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个人差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教育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

教育心理学又包括学科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课程的内容和教授方法;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寻找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理想的有效途径。

4·法律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根据研究内容的差异,法律心理学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审判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司法鉴定心理学等。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人作案的动机、对罪犯的有效教育改造等问题;审判心理学主要分析犯人供词和证人证词的可靠性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案件侦破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心理规律;司法鉴定心理学主要的目的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知识,对疑似精神病人的被告及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关于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致病和维护健康方面的作用,以及医护人员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

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等问题。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一些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人们促进身心健康。

6·军事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在军事活动中人的心理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军事技能和武器的学习掌握过程、适合军事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和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上,军事组织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社会过程和关系,比如军官和士兵的关系、战争时群体内部情绪、军队士气的作用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兵种的特点,军事心理学可分为航海心理学、航天与航空心理学。航海心理学主要研究军事人员在长期离开陆地情况下的心理特点,舰艇操纵和海上战斗时的特殊心理学问题。世界各国的军事心理学研究成果都保密,除非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否则不可能公开发表。 4wAaG71NBl07/FmjJPAfcbzWw7iwgwC2WDd7xs1JYznD1OspsFYEoKXVqrUCJVT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