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30 Day12
然乌—波密—鲁朗—八一

◤全程363公里

◤318国道

◤车程:六小时


路况
然乌—波密—鲁朗—八一

出左贡后基本上就没有烂路了。今天从然乌到林芝,先后过了通麦天险和排龙天险,因为车不多而且天气好,我们走得很顺。这两个天险危险系数极高,大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我们走得顺就放松,事实上每年都有好多车在这里出事故,不是掉入悬崖就是被落石砸到,好多人就此失踪,连尸体都找不到。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才是头等大事。通麦天险之前有一小段烂路,走过新都桥—理塘这段烂路的话,这点路况根本不在话下。这一路没有限速,如果天气好,温度适宜,开车会很舒服。


事实上,然乌湖的景色并没有想象中漂亮。有人说然乌湖已经老了,湖水变得浑浊,失去了少女般的清澈,倒像是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也有人说,然乌最美的景色在上游,而我们看到的是下游。又或者因为天气阴云密布的关系,然乌的美没展现出来。我想最好的说法应该是:我们跟然乌的缘分还未到吧。也许未来的某天,我还会去西藏,还会去然乌,那个时候,然乌或许会大方展示出它的美来。



今天的天气并不好,一整天都没怎么看到蓝天白云。但是这样没有太阳的天气却很适合开车,气候好再加上车不多,通麦天险和排龙天险我们走得很顺。通麦至排龙15公里路段,遍布雪山河流,山体疏松脆弱,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特别是通麦一带有“死亡路段”之称。山洪和泥石流常引发山体滑坡而使公路中断,著名的102滑坡段就在其间。

有一两段路,因为路窄,坡度挺高,拐弯角度又挺大,车往上爬再往下走的时候会看不见路。这个时候如果往错误的方向打方向盘,那就有可能掉到悬崖下面去。我们运气还不错,是跟着前面的车过的,前车往哪打方向,我们也往哪打。老卜的君越,在这里搁了几次底。有几段特别窄只能单向通行的路有人在指挥单边限行,只要听从指挥慢慢开,基本不会有问题。当然这段路大家走得都很自觉,看到前方来车,再一看路很窄,都会主动停在路宽的地方等会车之后再过。也正是大家的这份自觉,才能营造平安的通麦天险。


瞧,其实天气好通麦天险和排龙天险都没那么好过呢,更何况是下雨天。如果在下雨,一定要停在安全的地方等候,千万不要硬闯,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欲速则不达,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危险的路段,慢慢开,谨慎地开,一般都会顺利通过,相反如果一味追求速度,觉得自己车技好就加快速度,事故就会找上门来。有调查表明,川藏线上出事故的大多是有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或者对这条线熟悉、走过多遍的司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放松了警惕,不把危险当一回事。事实上开太快也没用,出然乌后这一路都有限速,一路需要不停地领限速牌、登记证件,如果开太快了没有到限速牌规定的时间,反而还要罚款。

通麦大桥,桥太窄,只能单边通行,时速5公里,钢铁的桥体还算结实。

过通麦天险和排龙天险之后,就一路行走在怒江边上了。山上常常会有落石,不要随意停车,除此之外不再有险情。再往前走点,接近鲁朗,一路鸟语花香,绿意盎然,气候潮湿,温度适宜,很是舒服,难怪有人说,这段路是318国道最美的景观大道。但是因为我们生在南方的关系,这一切绿色都显得太过熟悉,反而像是回到家乡,兴奋劲没了,只顾开着车窗呼吸家乡般湿润的空气,倒是忘了拍照。

鲁朗石锅鸡,这个我们不是在鲁朗吃的,是在过通麦大桥前的那个小村庄通麦吃的。味道的确非常非常好,大家到了鲁朗一定不能错过。



穿过密林似海的鲁朗,翻越冰雪覆盖、云雾缭绕、海拔4702米的色季拉山(该山是观看南迦巴瓦峰最好的地方之一,可惜我们去的那天云层太厚,没看到),我们到林芝了。

出来这么多天,旅行的节奏终于慢了下来。林芝是个大城市,而我们也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城市气息,看到路上的霓虹灯、商店、德克士,竟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林芝的物价也比之前停留的几个小城要低一些,一百二十元就能住上有独立卫生间有空调的标间。因为海拔低,蔬果比较丰盛,价格也便宜,我们终于吃上了除苹果之外久违的新鲜水果。

吃完饭在城里溜达一圈回来,天才刚暗。第一次可以悠闲地坐在电脑边,看看照片吃吃水果上上网,老赵在一旁看好久没看的球赛,明天就到拉萨了,胜利就在眼前,大家心情都很放松。

而这难得的一慢,也是我爱的旅行。



第八关
进藏路上又一难关,搞不好小命都会丢……

第八关,进藏路上又一难关,搞不好小命都会丢,多少前辈玩到这一关就突然失踪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副驾要配合主驾看好路况。这关一过,游戏已经差不多算通关了,只要不出大问题,第九关也就是最后一关可以轻松过关。马里奥就要娶到他的公主啦! X4EgOJJjp9ld55BZKdtyxKyOE5pa/65SKFIBsIGV4tA6mReTdESGWDynAwjtBK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