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为什么学巴菲特会跑偏

虽然我在前面正论了为什么要学格雷厄姆,但肯定很多人还是不死心,那我就再反证为什么学巴菲特会跑偏。

(1)超越极致速度的偏离,大多会走向失败

证券市场的特点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再优秀的人也很难取得长期超越他人的年复利报酬率。

君不见,美国大型开放式基金经理第一人彼得·林奇,1977~1990年,13年的年复利报酬率是29.3%,可到后来,满头白发,只得早早退休。

而巴菲特几十年年均21%的年复利报酬率可以说是到了极致。

根据研究显示,最优秀企业的长期增长率也就是15%左右,而从长期来看,投资收益很难超越实体经济太多,巴菲特能够把收益率做得略高,与他的资产管理水平有关,但年均21%,已经是非常接近极限了。

超过太多,不是自行退出,就是坠入深渊。

(2)技能无法完全复制,必然偏离

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再努力地复制,其结果也必然是跑偏。

学习技能,也有类似的偏离现象,艺术作品可以伪造、仿制,但艺术能力却无法复制,我们永远无法仿制艺术大师的下一个杰作,除非你是他本人。既然无法完全复制,自然就会偏离。

巴菲特学习格雷厄姆时也无法复制,他也会有自己的偏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偏离了15%。

所以,他在安全与成长的把握上,会更注重成长;

在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的把握上,会更注重未来现金流……

也就是这种适度的偏离,使得巴菲特基本上成为投资行业的极致速度,创造了长期投资成功的典范。

(3)偏离,最主要体现在精神态度上

精神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方向性差异。

格雷厄姆说:“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不要小看精神态度的差别,因为我们的技巧需要精神态度的引领,而对于股市交易而言,精神态度主要表现为安全与机会的把握,不同的态度,在选择交易策略与机会把握时会有很大不同。

既然学习时会产生偏离,那么偏离无非是两个方向,如果是分成上下两个方向的话,那么向下是偏向保守,而向上则是偏向机会的把握。

正常来说,一半人会偏向保守,一半人会偏向机会。

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个徒弟不想超越老师?所以人性的超越本能会使绝大多数人向机会与风险更多的方向偏离。

(4)不是什么超越,都能带来冠军

①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就在于有超越前辈的本性

在奥运会上,你可以看到有多少人为了超越前人一点点,实现更高、更快、更强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超越老师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风险度很高的投资世界里,收益率是有着天然屏障的,极致的速度就像悬崖边的弯道,跨过极限飘出弯道后是没办法收回来的,往往是以摔得粉身碎骨而告终。

总体来看,学习巴菲特的人,也在分别往更保守或更投机两个方向上偏离。

但是能够在精神态度上比巴菲特还保守的人肯定不多,而得到的保守成果必然也很难让他们满意。

身处在快速成长的天朝国度,还比不过生活在水深火热世界的资本家,岂不是笑话,所以,自然更多的人选择向上偏离,即比巴菲特还更投机一些。

②巴菲特的偏离以及后人的更进一步偏离

巴菲特学习保守的格雷厄姆,想要超越自己的师傅,往更投机的方向偏离,他偏离了15%,到达了偏离值的极限,成为了世界顶尖。而我们在人性的超越本能欲望下,学巴菲特自然也是想超越,但我们没注意到,这种超越会不会成为银河系乃至全宇宙无敌的存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当然啦,我们会欺骗自己,说只是做阶段性超越,先享受成功再说。

巴菲特说集中投资,那么我们就单押茅台,甚至还加杠杆;

巴菲特的最大仓位是银行股,那么我们就集中买保险、银行等金融股;

巴菲特说买皇冠上的明珠,那么我们就认为什么价格买最好的股票都是对的;

巴菲特说他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我们就自己解释成巴菲特是实际上的85%的费雪,而我们更是100%的费雪。

……

巴菲特已经证明了他是概率分布金字塔上的顶尖人物,在精神态度上达到了风险与机会把握的极致区间。

而我们却从他的极致区间往更高风险的地方偏离。

是的,我们会骗自己说,我们在伟大的天朝,增长快速而无极限。

却不想想人家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最强大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有着那么好的发展环境,那么多年的长期收益率也无非如此而已。

我们却还想创造远超过巴菲特那样的收益率,可能吗?

其结果呢,相当于从金字塔顶尖再往上爬,爬空气墙吗?

当然啦,很多人是意识不到偏离率这个问题的,还在努力学习巴菲特的一言一行,更使劲地背书,更努力地向危险方向偏离。 QDCuEJPXcrH239bD4ms1nHAXErxFbWvRm2cRa8uF0OY/Q0zRluoMKX/gSwx/DGMk



3.格雷厄姆的致命弯道

学习格雷厄姆有没有偏离问题呢?肯定是有的。

学习格雷厄姆,既有可能偏离向下,向更保守的方向偏离;也有可能偏离向上,向更风险的方向偏离。

但大家都知道,格雷厄姆是相当保守的,我们很难做到比格雷厄姆还保守,说实在的,比格雷厄姆还保守的人,我这辈子还没在股市中见过。既然没办法比格雷厄姆更保守,那么偏离方向多半是比格雷厄姆更积极,但由于格雷厄姆太保守,所以适度地向风险方向偏离,反而能在兼顾安全的情况下抓到更多的机会。

(1)风险估算与偏离值

如果在安全与风险之间划定一个10刻度的区间的话(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悬崖边的致命弯道,共有5个同向车道,分别对应5个刻度,剩下的5个刻度则划在悬崖外的空中),从收益率分析,会得出一个差别区间:

0~2度是极度安全的区间(格雷厄姆在这个区间活动);

2~3度是安全与机会最佳分布区间(巴菲特在这个区间活动);

3~4度是机会最大区间(彼得·林奇在这个区间活动,但很难持久);

4~5度是暴利与危险的过度区间(威廉·欧奈尔在这个区间活动,牛市大赚,熊市大赔,只能管理小基金,而且还运作得不成功,最后只能靠卖报纸赚钱);

5~10度是堕入深渊的亏钱区间(大部分著名赌徒包括不知名的众多失败者都在这个区间活动)。

如果真的用心学习某位大师的话,至少有一半应该是这位大师的东西,如果低于一半的话,甚至是只有1/3、1/4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吸收,而不能说是忠实弟子了。

那么假设格雷厄姆的刻度值是2的话,我们偏离之后仍能保持他的内容不少于一半的话,那么我们最多就是4。

(2)格雷厄姆忠实弟子的偏离值

格雷厄姆的忠实弟子的风险值大多在2~3(因为他们都保留了一半以上的格雷厄姆),巴菲特也说过,学了格雷厄姆后,他实现自己的转变很难,因为格雷厄姆教的东西太重要,他要脱离格雷厄姆的影响,走出自己的路,花了很多年。事实上,只要是认真学格雷厄姆的人,在他们的精神上就一定深深地打下了格雷厄姆的烙印,即使他们有自己的创见,但底子还是格雷厄姆的。

只有一个书传弟子彼得·林奇偏离到了4(看书自学,所以只吸收了一半,有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味道)。

“彼得·林奇不像巴菲特一样,是格兰姆的嫡传子弟,但《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人》这两本书,却是他成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原始动力。早在读大学期间,林奇就熟读了格兰姆的这两本名著,并深为书中的智慧光芒所倾倒。当他步入华尔街之后,这两本书总是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供随时阅读。”(引自《金融教父——格兰姆全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314页)

(3)中国式巴菲特的偏离值

巴菲特的刻度值是3,偏离之后仍能保持他的内容不少于一半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达到5或6,所以,很多中国人在学巴菲特时,刚开始只敢稍稍偏离,大概能够达到4的水准,自然是创造了彼得·林奇一般的辉煌成就,成为超越了巴菲特的中国式巴菲特,但他们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随着信心与盲动膨胀,随时有可能滑向5~6以上的高风险的区间,虽然他们始终是巴菲特的忠实弟子,忠诚地保持了至少一半的巴菲特特质,但是另外一半不谨慎的自己却要了他们的命。

(4)格雷厄姆忠实弟子的适度偏离

而学格雷厄姆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形势变化,适度偏离,比如说,以完美业绩告别资本市场的沃尔特·施洛斯,在接受访谈中说道:

“我试图遵循本·格雷厄姆的做法。当然,现在困难得多,因为你现在找不到那些股价低于营运资金的公司。你会找到一个公司股价低于账面价值,这是非常不寻常的,通常是那些有很多问题的公司,因为人们不喜欢买有问题的。”

Q:你的做法有过显著变化吗?

S:“是的,会因为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现在我再也买不到不高于营运资本的股票了,我们不会消极地说‘那我们就不买了,那我们不打算玩了’,你必须决定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决定,我们买那些陷入困境的股票,有账面价值基础的,股价在低点附近而不是在高位,那些没有人喜欢的股票。那么为什么市场不喜欢了?然后你可能会说凡事必有原因。原因可能是企业没有利润了,人们喜欢利润。人们会关注下个季度的公司情况,但是我觉得下个季度没那么重要。”

格雷厄姆的弟子并不是僵化的,也会有自己对形势的适应,也就是这种适度的偏离,才带来较好的结果。因为太保守的话,就只能抓那种十年一遇,甚至是二十年一遇的机会,而人生又有几个十年,所以,也不能过分保守。但这种对保守的偏离总是适度的,不会离开格雷厄姆安全本质的界限太远,如果细看卡拉曼等人所写的东西,其理念内核也都是一样的。

总之,以巴菲特为师,只学巴菲特,注定是要跑偏的,我已经从实例、逻辑、人性等各个方面反复论证了,如果还不相信,那么,本书就没有任何意义。

巴菲特不是不能学,但只有在深切理解了格雷厄姆之后,才能更明白巴菲特,这时候吸收巴菲特的思想,才不会跑偏太多。

人生重要的不是努力奔跑,而是奔跑的方向。 4ZkARcPHx77mqCLxxs101c0K4q/xbJinl7XyDLFyMRh66Uy680FG1d4FoMLB98EE



4.老母猪为什么能上树

前文先论证了格雷厄姆是最牛老师,后论证了学巴菲特会跑偏的原理,但却没有说出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最强心法的理由。

很遗憾,即使你把格雷厄姆的两本书都翻透,你还是会被其他赚快钱的方法给吸引走,而不会认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因为格雷厄姆只告诉了我们答案,却没有告诉我们推导原理。

下面,我仔细分析,为什么安全边际理论所强调的“不亏钱”是那么重要,慢慢爬的乌龟又是靠什么战胜跑得快的兔子的。

(1)自然屏障难以跨越

看过一些儿童笑话,搞笑中蕴含着哲理:

“天上为什么有牛在飞?”

“吹的呗。”

“老母猪为什么能上树?”

“编的呗。”

江湖每年都能冒出年收益达几倍的交易者,有些是编出来的,有些即使是真的,也不能持久,因为总有些自然障碍挡在前面,让它无法继续。

而这个自然屏障就是大家有意要忽略的偶然亏损。

(2)大赚小赔不如小赚不赔

不管是纽约的华尔街,还是北京的金融街,大家更注重的是长期业绩,因为持续的长期复利,才能真正创造十倍、百倍的收益。

而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年复利报酬率,不亏钱是重中之重。

哪怕是再会赚钱,20年100倍,亏一个50%,就抹去50倍的盈利,再亏一个50%,就再抹去25倍的盈利,再亏一个50%,就只剩12.5倍的盈利,虽然20年有12.5倍收益,也还不错了,但是,又有谁会从一开始就跟着的?

很多人是后面才跟进来的,你这样亏掉人家近九成的钱(包括自己的),又有谁会答应?

很多人以为股市只要大赚小赔就好了,但是拉长时间来看,大赚小赔甚至还不如那些一直不赔钱的稳定长期低收益。比如说甲第一年大赚60%,第二年再赔掉35%(股票一年跌35%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很多股票实际上会跌更多),第三年再大赚,第四年再小赔,周而复始下去;而乙采取指数化投资,每年赚10%,持续不亏钱。

这两个人谁最终赚得多?

很多人直觉应该是大赚小赔的甲赚得多,毕竟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赚钱方法。可是,实际结果呢,如果给甲、乙二人各1万本金的话,前面五年,采取大赚小赔模式的甲还能勉强领先其中的三年;到第六年时,小盈不赔钱的乙赚了1.77万,而甲只赚了1.12万元;到了第十年时,小盈不赔钱的乙赚了2.59万,而甲只赚了1.22万元,差距拉大到一倍,而且这个距离差,随着年限拉长,会越来越大。不相信的人可以自己算一算。

(3)偶然失败挫伤长期大胜

下面我引用一段朋友的话,进一步论证:

引自 @刺猬吃大饼 2013年12月29日发表在雪球网的《长期高复利不可持续》:“ @小小辛巴之家 的大作(《重剑无锋——小小辛巴投资手记》)对于均值回归和高复利不可持续的论述,曾令我醍醐灌顶,瞬间击碎了我投资暴富的黄粱美梦。他书中对此有全面详细的阐述,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回顾一遍这个道理。”

比如说,你对于投资的理想预期是5年10倍,也就是15年1000倍,几十万的本金就变成几亿,15年实现财富自由,世界很美好。

把目标分解,5年10倍就是每年收益率60%,感觉上并不是高不可攀,但其实难比登天,关键就难在需要保持多年持续不断的高收益,从不失手。下面考虑一下几种可能的情况:

①5年中有4年赚60%,1年亏30%(这已经是很高的成功率了):5年后本金涨至1.6×1.6×1.6×1.6×0.7=460%,年复合收益率下降至35%(5年中只失手一次,收益率就下降一半,赚大钱难啊)。

②5年中有3年赚60%,2年亏30%(这也是不错的操作水平了,对多错少,大赚小赔):5年后本金涨至1.6×1.6×1.6×0.7×0.7=200%,仅仅是涨了1倍,复合收益率下降至15%(5年中失手两次,收益率就下降至如此低的水平)。

③5年中有2年赚60%,3年亏30%(这对于高手来说也是经常发生的):5年后本金变为1.6×1.6×0.7×0.7×0.7=90%,白忙活5年,最终还亏了10%(5年中失手三次,即使有两年60%的成功,最终也还是亏的)。

这就是为什么高复利不可持续的原因。你不能犯错,一次小亏损就会把前面大的盈利抵消掉。比如你今年赚了60%,明年亏了30%,结果是本金变为1.6×0.7=112%,两年只赚了12%,和存银行差不多。要知道赚60%很难,亏30%可是家常便饭。

“因此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避免大的亏损,其次才是如何赚大钱。”

以上,只是数学化推演,并且举的是偶然亏钱导致的失败例子,没有正能量。下面,我举一个靠不亏钱打败所有人的实例。

(4)防止亏损造就了熊市英雄巴菲特

避免亏损、避免负复利,是安全边际思想的具体运用。

知道这个窍门的人并不多,能够深明此理并运用于实战的更少,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菲特,要知道,巴菲特并不是靠赚得多获得最终胜利的,其实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连抓十倍股经历,他胜利的根基恰恰是赔得少。

让我们再回头分析一下巴菲特这个超级牛人。巴菲特投资生涯的44年中,有8年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2001年亏损6.2%,2008年那么大的经济危机也只亏损9.6%,这才是巴菲特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众人大赔的时候,他在持股的情况下,不仅能少赔钱,还有钱抄底),表面上,这8年是巴菲特最差的8年,但以相对战绩而论,这8年是巴菲特很理想的8年,有5年超越指数收益率达10%以上,同期指数均大幅下滑,投资者亏损累累。

巴菲特年收益在40%以上的只有6年(大多是在由熊转牛后的前一两年创造的,这样的收益率很多人都能做到),其他的30年大多只是稍稍领先指数而已。

可见,巴菲特正是在熊市里严防亏损,在牛市初期取得优异成绩,牛市中后期取得平均成绩,就创造了神一样的战绩。

更明显的标志是,巴菲特选择接班人时的关键标准,就是能不能控制风险。

被视为首席投资官黑马人选的托德·康布斯,进入伯克希尔之前在一家小型对冲基金Castle Point担任基金经理。成立于2005年的Castle Point,截至2010年累计取得28%的收益,管理的总资产在4亿美元左右。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噩梦,不过在康布斯的掌管下,Castle Point逃过了此劫,全年5.7%的损失在2008年已然是难能可贵。康布斯被巴菲特称赞有规避风险意识,甘于奉献而且收益记录良好的他具备作为优秀投资管理人的素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防亏损,是防止年收益率下滑的首要任务。巴菲特说得没有错:“投资的秘诀就是,第一,不亏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

巴菲特的战绩就是不疾而速的最好实例。 4ZkARcPHx77mqCLxxs101c0K4q/xbJinl7XyDLFyMRh66Uy680FG1d4FoMLB98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