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6 立体空间的深度与对比

一般情况下,拍摄者所拍摄的照片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体积感,这是因为大部分被摄体都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即所谓的长度、宽度、深度。它们所构成的物体就被叫做“立体空间”。

3.6.1 表现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感是极易被表现出来的,表现三维空间也是摄影造型任务的一部分。摄影造型就是要在照片这个二维的平面上,运用摄影技巧展现出三维的世界。对画面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透视、影调等进行处理而得到。

左示意图,展现出物体在光影等因素的影响下,由一个二维的平面变换成为具有强烈体积感的三维空间物体。
【手动模式 光圈:F2.8 快门:1/1600s ISO:250 焦距:135mm】

光影展现三维空间感:

上图,荷花在顶光照射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变化,画面由单调的二维空间上升为三维空间。

高手拓展 借助多个线条进行表现

表现三维空间也可借助线条的延伸感来体现,在拍摄取景时,多个线条会引领观者的视线,展现出弯曲、平行、交集的现象,这几种线条形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画面的三维空间感。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8.0 快门:1/500s ISO:100 焦距:220mm】

上图,无规律可循的弯曲梯田线条将画面的三维空间感表现了出来。同时,波光粼粼的梯田水面也因梯田位置的高低形成明暗变化,加强了画面的体积、空间感。

【手动模式 光圈:F8.0 快门:1/80s ISO:100 焦距:17mm】

上图,在较高的位置俯拍环形的围屋,弧形的线条将画面纵深感表现出来,同时画面中间的屋顶以直线条打破了弧形的沉寂感,在表现画面空间感的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不同的亮点。

高手拓展 借助阴影进行表现

摄影中常提到一句专业术语:光影即有光就有影。所以,物体阴影也是画面表现空间感的一部分。强烈的物体阴影可使画面形成明暗对比、虚实对比,同时也可加强主体的空间表现力。

【程序模式 光圈:F14.0 快门:1/800s ISO:640 焦距:40mm】

上图,典型的游记记录性照片,但由于画面中人物修长的影子而展现出不同于一般游记照片的立体空间感。由于人物站立的位置正好处于直射光下,所以在人物正面受光的情况下出现了修长的影子,凸显出画面三维空间感。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5.6 快门:1/2000s ISO:100 焦距:85mm】

上图,由于光线原因而使颜色呈蓝色的雪地在光线的照射下,低矮小沟呈现出阴影效果,凸显出画面空间感。

3.6.2 透视关系的对比

这里所讲到的透视对比主要是说的前后大小的对比。由于相机取景与人眼所看到的物体大体相似,根据人眼的近大远小的视觉惯性,相机拍摄的画面也就呈现出这样的失真效果。这样的画面效果能表现出一种变异的空间深度感。

【手动模式 光圈:F8.0 快门:1/200s ISO:100 焦距:105mm】

拍摄近宽远窄的道路:

上图,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使画面中笔直的马路形成近宽远窄的效果,马路旁边的路灯也呈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8.0 快门:1/160s ISO:100 焦距:18mm】

透视变异的画面效果:

上图,路边道路指示牌由于拍摄者以仰拍的形式表现而出现严重的变形效果,同时由于路牌接近相机镜头而显得高大,而远处的高楼由于透视原理而显得矮小,形成了典型的失真透视效果。

摄影知识小百科 拍摄距离对透视的影响

在拍摄画面中想要表现出明显的远近对比效果,那么近处的物体离相机镜头越近,照片所表现出的透视效果就越强烈。而远处的物体由于透视原理明显地变小形成失真效果,这样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空间深度更强烈。

【程序模式 光圈:F8.0 快门:1/160s ISO:100 焦距:18mm】

较近的拍摄距离促使画面透视变形:

上图,由于靠近被摄体的高塔进行拍摄,从而导致画面产生了明显的透视变化,近大远小的效果非常明显,空间深度感十分强烈,远处的物体被明显地缩小。

拍摄角度对透视的影响

当拍摄者对被摄体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进行表现时,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也是各有不同。当相机靠近被摄对象的侧面,并与侧面形成较小的夹角,这样拍摄出的画面空间深度感强烈。但随着相机的平移,夹角的增大,这样的透视效果就会相应地减弱。这样的拍摄方式对画面也会造成不同的透视效果。

上示意图,由于拍摄角度的不同,所表现的物体体积就会发生畸形的透视变化。
【手动模式 光圈:F5.6 快门:1/1300s ISO:100 焦距:14mm】

相机靠近被摄体展现高大形象:

上图,拍摄者靠近被摄体拍摄出具有强烈体积、空间感的画面,展现出被摄雕像的高大形象。

由于拍摄者与被摄体之间形成小夹角,造成的画面透视感强烈。
【手动模式 光圈:F8.0 快门:1/200s ISO:400 焦距:20mm】

低角度靠近拍摄展览油画:

上图,相机与被摄油画的墙壁形成较小夹角使拍摄出来的画面相框出现严重的变形效果,画面纵深感较强。

TIPS:

在拍摄透视画面时将主体放在近景,这样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清晰,可完整地表达出画面的主题意义。

拍摄高度对透视的影响

拍摄位置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画面透视变形的程度,而拍摄高度也就是拍摄位置里面一个重要的位置选择,它可以由较低的位置或较高的位置拍摄主体物,使只有二维空间的平面照片表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以展现视觉上的深度感。

上示意图以俯拍的形式呈现出物体的透视效果。
上示意图以仰角度表现物体的透视深度效果,物体底部将以清晰的形式展现在画面中。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8.0 快门:1/2000s ISO:400 焦距:18mm】

高角度拍摄效果:

上图,高角度向下拍摄干枯的树桩,由于侧光的照射树桩阴影浓烈,而树桩上的条条裂口被俯拍角度表现得清晰直观。俯拍角度使树桩呈现出顶部宽大、底部收缩变小的透视效果。

【手动模式 光圈:F11.0 快门:1/200s ISO:100 焦距:40mm】

低角度表现夸张物体的表面:

上图,低角度拍摄马厩中的马匹,马匹的下颌部分由于距离镜头最近而产生变形效果。由于低角度拍摄,马匹的侧面、正面、底面都表现在画面中,画面空间感进一步增强。

3.6.3 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画面空间立体感的有效手段。这样的对比也适合于人眼的观察习惯,人眼在观察物体时,常会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物体最吸引观者的某个点上,那么焦点以外的景象就会显得模糊,这样的对比效果一般利用大光圈就能达到。

【标准模式 光圈:F5.6 快门:1/320s ISO:100 焦距:50mm】

前景中清晰的主体:

上图,以较低的角度拍摄花朵,大光圈虚化背景中高耸的花朵,以突出主体花朵的娇艳,这样的拍摄形式展现出清晰与虚化的对比,强化了画面空间纵深感。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2.8 快门:1/320s ISO:800 焦距:50mm】

相同物体的虚实对比:

上图,大光圈将并排的物体虚实对比,突出画面纵深感。

3.6.4 明暗对比

拍摄自然景观时,如果近处的被摄体暗,远处的被摄体亮,那么这样的画面就符合大自然中近暗远亮的规律,有助于增强画面空间纵深感。所以,不论是在拍摄自然景观还是人物或景物时,有效地利用明暗对比效果构图,将使拍摄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手动模式 光圈:F22.0 快门:1/80s ISO:100 焦距:18mm】

近暗远亮的明暗对比:

上图,逆光的照射下的树枝布满画面中,形成黑色的剪影效果,同时由于树枝的黑色与不规则的形状使它们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加强了画面深度。画面中纳入的桥也由于逆光的照射而形成剪影效果,加深了画面空间感。

3.6.5 色彩对比

色彩是表现亮丽画面的基础,色彩对塑造形象、表达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拍摄远景,被摄体离镜头越远就显得越亮,反差就越小,色彩也越偏蓝青色,这样由于拍摄距离的远近而产生的色彩对比将是展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手动模式 光圈:F3.6 快门:1/160s ISO:100 焦距:42mm】

平静的色彩对比:

上图,落叶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所形成的倒影以较深的褐色与树叶的金黄色形成色彩对比,同时树叶的金黄色与水面的蓝色也形成色彩对比,这样双重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具有较强的空间感。

【速度优先模式 光圈:F5.6 快门:1/2000s ISO:200 焦距:34mm】

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景画面:

上图,远山越远越带蓝青色,这种大气透视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感,使画面所呈现出的空间显得深远。

3.6.6 空间大小的对比

除了上述的几种对比方式外,空间大小的对比也是展现画面空间立体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界定空间大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运用对比,即画面主体与陪体间形成的大小对比。例如,运用人体、房屋、远山等物体做对比来衬托其他物体的庞大。同样的也可以表现物体的小,如一粒米、一朵小花等,在大的背景画面中也能表现出大小对比。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4.0 快门:1/100s ISO:400 焦距:24mm】

相同物体的大小对比:

上图,在昏暗的环境中,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的大吊灯与远处的小的虚化吊灯形成大小对比,这样的空间布局突出了画面空间深度感。

【光圈优先模式 光圈:F4.0 快门:1/13s ISO:100 焦距:24mm】

黄沙中的较小人物:

上图,置身在宽广的沙漠中,主体人物本身是高大的,但拍摄者以较远的距离取景,将整个沙漠都收纳到画面中,自然主体人物就显得较小。画面巧妙地利用了空间大小对比来充分体现沙漠的宽广。 39Xml7gB9FTYRii8oSm0r2301nAF67BGcDD/XJ4+pcqJ0TBzw/MFGp94PkERHO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