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后记 致那些拥有未来的先锋们

生命的重点是超越有限我的渺小。

──休斯顿·史密斯

1914年,推销员出身的标准的生意人托马斯·沃森来到一家叫作“计算制表记录”的公司(CTR)做经理,几年之后他成为这家公司的主人,1924年他把这家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2011年,“沃森”这个名字是美国人机智力挑战赛的主角,它是一个系统,IBM希望它能够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准确度、可信度和速度上战胜可以辨析复杂问题的“人脑”。“沃森”赢了,IBM再一次实现了它的初衷──通过以前无法实现的方式推动科技进步。IBM可谓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它诞生的100年就是一个“生意”与“人类技术文明顶峰”共进的过程。

我们回看20世纪的进程会发现,20世纪以来的大部分技术进步都与大公司息息相关,即使被认为是技术重要推动力量的国防、航天等公用事业的背后,也都存在着当地大公司的支撑。这些公司调动人力或者资本等各类资源的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并且它们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技术应用型发明向纯粹的科学研究方向推进。就像从老沃森的“打印──制表组合机”一直进展到另一个“沃森”的复杂计算机系统。

我们描述了一个百年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其实我们觉得,每个阶段里,它们都在做“建设未来”这样一个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传递的是文明和文明交替的价值观,会让我们想起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他研究的企业永续经营问题。

我们的研究伴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回顾我们的研究进程,正是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未来唤起了我们研究的欲望。正如在初版后记中写到的那样: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验者,这个复杂而严肃的研究让我们深深领悟和体会到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折磨。这些年,中国人自己正在进行着痛苦的重塑──无论是依靠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激情,还是国家英明的政策;多年来中国人所关心的最终问题,是在面临和克服众多激烈的变革之后如何令中国崛起。我们自豪地看到一股积蓄已久的中国力量正在喷薄而出,它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任何人都无法驾驭的“势”,一种“疾风骤雨之势”。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者,我们深知在全新的10年,无论是技术、宏观环境、国际市场以及文化影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会带来商机,也会带来挑战,无论当下是多么领先,我们都很清楚这是暂时的领先,如果想要保持持续的领先,需要做出卓绝的努力、坚定的转型,以及与变化融合在一起。那些努力做到这一切的企业继续保持着行业先锋的本色,而那些停留在原有的领先优势上不愿意做出改变的企业,陷入了停滞的泥潭。我们希望借助于这些研究带给众多中国本土企业一些启示──每一个行业先锋企业和成长企业都充满着年轻企业的热忱、勤奋与雄心;每一个行业先锋企业和成长企业都更扎实地行动,不断地自我批判和反思,从失败中获取价值,愿意与强者对话并从中学习,挚爱创新并创造全员创新的环境与氛围。他们的每一个尝试,都值得我们欣赏,他们的每一个创造,都值得我们骄傲。

当我们又度过了一个10年的时候,这份沉淀让我们感受到企业成长的压力,感受到自我超越所需要的勇气,也感受到持续创新带来的幸福。正如初版后记所言:这个研究实在是经历了太多的激动、太多的想象,也经历了太多中国企业的起起伏伏,以至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有过无数次的争论,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就在修订这一版的时候,我们还是为1992~2002年的10年间中国所缔造出来的行业先锋们的实践而感动。我们依然坚信,正是这些行业先锋们的创造鼓励着我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和耐力。我们感激曹洲涛、万艳春、李洁芳、乐国林、刘祯、陈鸿志、宋一晓、李梦雅、林海燕、王雅静、陈瑾淅、杨瑞、赖益洲、李英博、王寻等各位同事和同学;多年来这些同事配合整个研究不断地做企业的研究项目,不断的整理观点,不断地进行调研和分析。

当然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这些中国行业先锋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持续向好的努力,创造了那些“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憧憬”、“塑造人类渴望”的人文精神,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执着、认真、向好──这应该是一个人的成长、一家公司的成长的唯一路径;让我们向这些拥有未来的企业致敬! jID3my0cme6ceHo98PjdvqQQMKmTruUEVBm++HeiIfv+FVVNi7P0z9z3Cbgeiu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