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来谈谈人生中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情爱:亲情与友爱。
我曾经听到一个年龄较大而没有成婚的朋友感叹:假如生活中没有家人和朋友,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活下去。因为,除了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的感叹吓了我一跳,不过,也让我明白,亲情与友爱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尤其对于没有走入爱情、婚姻的年轻人,亲情与友情提供了主要的精神力量。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浆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冲着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孩子无心的语言,令在场的所有人震惊,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血浓于水”,与其他各种关系相比,亲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无私的一种。
亲情中有三种爱:第一种是下倾的爱,即长辈父母对于儿女的爱。
父母爱儿女,没有掺杂任何私心的目的。孩子高兴,他们也高兴,孩子痛苦,他们更痛苦。
一个婴儿露出微笑时,父母笑得合不拢嘴,当孩子叫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做父母的心花怒放,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做父母的就觉得他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孩子!
现代父母在工作上要为老板打工,尚有酬劳。在生活上为儿女打工,不仅没有酬劳,还要将为老板打工的酬劳贡献出来给儿女,而且还干劲百倍!
我看到过一个父亲,读一年级的儿子学习成绩很不好,当同事怀疑他儿子的智商有问题时,他很认真地说:“昨天我问他一加二等于多少?他说等于三,我再问他二加一等于多少?你猜怎么着?他居然也知道等于三呢!我儿子还是蛮聪明的!”
呵呵,只有做父母的,才会这样袒护自己的孩子!
孩子成年后,他们最希望孩子的也只是平安、幸福。他们不会因为你职位低、钱财少、智商不高而嫌弃你。
父母总是看儿女的优点,如果智商不高,他们觉得儿女朴实;如果儿女丑陋,他们觉得儿女聪明。
即使成年子女为重病所困,是个大的拖累,老人们也不离不弃,服侍在床,无怨无悔,这种场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得到。
我们还经常在电视中看到,案件里的绑匪绑架了儿女,父母甘冒生命危险要求拿自己来换。
英国作家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台湾影片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巨大的反响,因为母爱,这种人类普遍的情感,可以冲破任何地域与文化的界限。
对于父爱,人们的赞美是比较平和与节制的,母爱似水,父爱是山,父亲严厉的教导,含蓄无声的爱,沉默却有着深刻的力量。
父母对于儿女伟大无私的爱,唱任何赞歌都是不够的。正是这些爱,使一个小生命长大成人,并且将这份爱如薪火般传承。
亲情中的另外一种是:平行的爱,即兄弟姐妹中的爱。
电视剧《我的兄弟姐妹》是一部描写亲情的影片。片中的齐忆苦、齐天、齐妙和齐思甜四人的亲情片段,令各地观众泪流满面。
说来奇怪,小时候可能一起抢玩具,还会为在父母面前打小报告而争吵,甚至打架,如果感觉父母偏爱哪个弟妹,会心生妒忌,大哭不止,长大后却能发自心底地关心支持,碰到困难,常常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
各自奔忙于事业,未必在同一个城市,电话里的声音问候,声声叮咛,声声关切,也让人明白什么是温暖,什么是欢乐,在无语中也能感觉到丝丝心灵的触动。团聚时只是唠唠嗑,打打牌,然而离别时心底却总是涌动着一种不舍。
尽管俗世中不乏为了利益而同室操戈的姐妹弟兄,然而,据我的观察,这种异类尚是少数,大多数人都相信,既然我们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我们就是同一个人。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
兄弟姐妹就像天上飘落的雪花,
当落到了地面,
就化成了水,融在一起,
谁也分不清是谁?
最后一种亲情是上倾的爱,即儿女反哺父母的爱。
“孝道”在古代是极其重视的,“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字中,教育的“教”字都是“孝”字变化而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古代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孔子在《论语》中对弟子曾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与古代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国家制度不同,现代的社会制度建立在法律、民主、人权的基础之上。然而,孝敬父母却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根本。
从十月怀胎,到婴儿,再到少年、青年,抚养教育,为人父母者呕心沥血,殊为不易。当我们成长为人,父母逐渐年迈,身为子女,反哺父母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世间的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源于本能,发自内心,在哺育儿女的过程中,也获得诸多乐趣。
如果父母与儿女间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差不大,彼此理解,往往是一种自然而然、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在默默相处中孝敬了父母的状态是最好不过的了。
不过,也有例外。与父母思维方式的差异,代沟的存在,加上经济因素,夫妻双方的姻亲关系等,使得孝敬父母往往更多的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光凭本能也无以实行,而且,与父母对于儿女这种伟大无私的爱相比,简直不在一个等量级。因而,孝敬父母,需要理智来参与,这一点上,应该有承认的勇气。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的成立,是不可知的自然的结果,是不可选择的,没有公式,谁也找不出科学理性的依据。所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在逻辑上行不通,在大的方面来说却是对的。因而,基本上,对于父母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种理性科学的态度,而应该是一种宗教的态度。父母对于别的兄弟姐妹是否更偏爱?父母的性格好不好?父母的做法和观念对不对?夫妻双方的父母谁对自己好?这些事情你就睁只眼闭只眼吧,最好是想都不要想。因为,想了也白想——有哪个宗教徒这样问过他们的神?
对父母好,由理念到发自内心与本能,常常有个过程,往往是自己做了父母后,才能深刻地体会为人父母的心,做父母的苦。尽管以后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让孩子的经济责任低一些,我们仍然希望儿女能够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给予些许温暖和爱。既然这样,让我们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
友情是非亲缘中平行的爱。
正是朋友使得生活多姿多彩。一个人在朋友面前倾诉烦恼,烦恼逐渐化为乌有;在朋友间分享快乐,快乐会成倍数地增长。
父母兄弟的关系是上天所赐,所以,没有选择余地。夫妻间虽是双方选择而玉成,一旦结合,总是以不离不弃为原则。而朋友关系,则是可选择的,合则聚,不合则散。在诸多的人际关系中,朋友是最轻松而又比较亲密的一种。
有的人朋友很多、很广,名片一大把,却均是泛泛之交。有的人朋友较少,却是多年之交,感情极深。也有的人是这两者的结合,朋友圈子广,也有几位交情深厚、足可托付的朋友。
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工作中有没有友情,这很难说。初涉社会,赤心未泯,因为双方都没有掌握人、财、物、信息的资源,即使在职场,也能收获友情。上下级之间,产生深厚友谊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但随着经验的增长,遇事的增多,职位的提升,知道工作场所有工作场所的游戏规则,相互的提防也会越来越多。在同事面前的自我,多是本能缩小的自我,友情很难深入。很多人感叹,因为工作关系所带来的友情,常常产生在步入社会之初,也有人感叹,为什么常常在一个单位不能做好朋友的人,倒是有一方离开这个单位后,关系反而加深,由同事而变成真正的朋友。
即使在私人范畴,现代社会,朋友与利益有时也会牵扯在一起。通俗一点说,借钱常常会失去朋友。债务一方觉得债权一方老是催还不够朋友,债权一方觉得债务一方老是不还失去朋友之间基本的信任。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互助乃是朋友之间关系特征之一。交往不深,品行不端的朋友,假如你想结束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借钱给他。交往深,人品好,有固定收入的人,本身便不轻易开口借钱,借钱之后,还会觉得心里闷得慌。你借钱给他,即使一时还不上,多是因为手头紧,也不用放在心上。其实,朋友之间借钱,额度不是特别大,如果要写字据,是很没意思的事情。谁会为借的这些个钱去打官司?一个真想还钱的朋友,没有字据也会还;如果想赖,即使写了字据,你又如何?
所以,朋友之间,不是万不得已,不要牵涉借钱之事,是否开口借钱,是否决定借出,要看清楚对象。说实话,在现代社会,理性、经济的考量占据主导,可以互相借钱,而相互不用担心,能保持这种古风的,是朋友之间的一个境界。
真正的朋友其实是很难度量的。只可以做简单的想象,病重之际甚至有离开人世之虞,哪几个人还会来看你?出差之际,哪些人足可将家事托付?哪几个人,即使较长时间不联系,也有一种默契在心间?哪些人,你跟他说你最糗的事,都没有关系?哪些人,你借钱给他,一点都不担心?哪些人,在你危难之际肯借钱给你?毫无疑问,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是你人生的幸运,堪值珍视。
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生之中重要的情感来源,也是重要的精神支持力量。
严格地说,一个人充分具备做一个好朋友的条件,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好弟弟。所以,一个人是否拥有真的友情,往往可以在他是否拥有爱情、亲情那儿找到,反过来也是一样。
我们的下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将很难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了。不过,不必担忧,他们的这种爱必将扩展到我们兄弟姐妹的子女——他们那一辈的表兄弟、表姐妹、叔伯兄弟姐妹身上。同时,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将变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