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王剑

第一章 给你一个团队,你会管理吗?

1.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有一位智者带着徒弟在河边散步,忽然,智者向徒弟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一滴水永不干涸?”徒弟想了很久,答道:“将它托入掌心。”智者笑着说:“非也、非也!将它投入大海之中。”

当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才不会干涸;当一个人融入了团队,他才能更好地施展才华、成就自我。要知道,单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在企业打天下时,尽管有些创业者特别能干,但他们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打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相比于带领团队打天下,在打下天下之后,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天下,让属于你的天下稳步地发展,会有更大的难度。很多创业者带领一帮员工风风火火“闯九州”,闯下“九州”之后,却意味着事业的止步甚至终结。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这就是“守江山难”的最好例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打江山时,人们会想:我什么也没有,放手一搏,失败了也没什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会有一股勇往直前、毫无畏惧、破釜沉舟的精神。在与困难斗智斗勇,反复周旋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自信心、进取心会一步步被激发出来,最终取得胜利。而守江山时,人们容易因骄傲而失去危机感,或因取得成就而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轻率冒进。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一个公司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管理不当公司就会陷入混乱,这样公司就很难继续发展下去。如果企业管理得当,公司就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这一点在著名的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杜邦公司从1802年创立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500强企业中最长寿的公司。它之所以如此长寿,得益于杜邦家族在企业制度上的不断创新。

早期的杜邦公司在管理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尤其是亨利·杜邦掌权时,就特别独裁,哪怕是细微的决策他都要亲力亲为,所有的支票他亲自开,所有合同他亲自签。这种管理方式在他39年的任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公司的发展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帮助他建立起了杜邦帝国。这种成功得益于亨利·杜邦超强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得益于完善的企业制度。因此,当他卸任之后,杜邦公司就出现了危机。

1889年,亨利·杜邦去世,他的侄子尤金成为接班人。但由于他的管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导致公司的效益大衰退,差一点就葬送了杜邦公司。杜邦家族见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问题,于是决定改行集团式经营的管理体制。

在新的管理架构下,最高决策权依然掌控在杜邦家族手中,但他们拒绝亲力亲为,而是把执行权交给执行委员会。同时,杜邦公司实行制度化管理,而不是仅仅靠人来管理。自从实行这种管理模式后,杜邦公司的效益显著提高。

但是,决策权过于集中也有缺陷,因为市场瞬息万变,杜邦家族在做决策时,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鉴于这种情况,杜邦公司开始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把权力下放给分部,这再一次促使杜邦公司获得大发展。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当时他们不得不出售10亿多美元的通用股票,导致公司多年的优良资产被剥离。同时,公司控制的美国橡胶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抢走。

出现这种问题,说明原有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公司的发展。于是,科普兰·杜邦临危授命,出任杜邦公司的第11任总经理兼董事长,并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方针。1967年底,科普兰放弃总经理一职,而是让非杜邦家族的马可担任总经理。科普兰还放弃了财务委员会议长的职位,他只担任董事长一职。由此,杜邦公司“三驾马车”式的体制正式成立。1971年,科普兰又让出了董事长的职务。

科普兰对管理职务的放弃在杜邦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因为在他之前,杜邦家族以外的人无权担任公司最高职务。但是他果断地打破了这一家族恶习,结束了杜邦公司长达170年的专制。从此,杜邦公司从家族企业转变成现代巨型的总经理式企业。

如今,杜邦家族成员基本上成了优秀的经理职员,只有一人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尽管杜邦家族在董事会中的人数越来越少,并且基本不参与重要的经营决策,但杜邦家族仍是公司的拥有者,占有公司最大份额的利润。

从第11任总裁科普兰至今,尽管杜邦公司换了8任董事长,但公司的制度一直沿袭了下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公司之所以能长久地发展,不在于由谁管理,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管理。因为单凭人来管理,受限于人的能力,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但用制度管理,按制度执行,一切都在制度的规范下正常地运转。所以,管理定江山,本质上是制度管理定江山。

其次,杜邦公司的发展还告诉我们,企业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现实环境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新。科普兰的制度变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可以说,杜邦的可持续发展与它的制度创新是分不开的。

所以,领袖是打天下的“王”,制度是定江山的“王”。一个企业有怎样的统帅,关系到这个企业能否打下江山,而一个企业有怎样的制度,关系到这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只有坚持制度为王、制度创新为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企业的江山才能永固。

2.真正的领导是管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在我们身边,不乏夜以继日加班、身先事卒的领导者,他们一边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边抱怨下属的能力不够。他们不知道,领导者的定位是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正是他们的大包大揽,导致了下属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过去的一周里,你有多少时间是在做事,有多少时间是在管人、带人?所谓做事,是指你自己去执行具体任务,亲上执行一线,所谓管人、带人,是指你做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企业目标、给员工分派任务,然后追踪员工执行进程,根据员工的表现加以指点,或给员工做示范,给员工做评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时间列出来,就会发现用在管人、带人上的时间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时间很多,那么你就要开始改变了。因为真正的领导是管人、带人,而不是做具体琐碎的事情。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司琐碎的事情上,就意味着你在管人、带人上花的精力太少,这势必会影响你带团队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专家在培训课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中层管理者应该用50%的时间管人、带人,用50%的时间做事;高层管理者应用80%的时间管人、带人,用20%的时间做事。如果你喜欢做事,无法说服自己少做事,那么你永远无法成为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因为你这种喜欢做事的习惯,注定了你不适合做领导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领导者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练而不是老板。因为老板可以发号施令,但教练却不同,教练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带的团队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个人能力多强、多么能干。其实,惠普的这个原则很好地阐释了真正的领导是管人、带人,而不是做事。

看过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的人都知道,球队的整体素质、赢球的场次和最终的排名,才是一个教练水平高低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也许一件事,领导者自己做只需1个小时,但教下属做却要花3个小时,但是领导者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教别人,只有授人以渔,让下属变得更优秀,让团队变得更有战斗力,领导者才是称职的教练。

与此同时,领导者还要容忍下属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差,甚至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试想一下,如果下属各方面都比你强,那他就不应该是你的部下,而应该是你的上司了。如果你有这种心态,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耐心来管理、领导下属、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了。

事实上,领导者管人、带人主要表现在这样两点:第一,用规章制度管理员工,让公司在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环境下运转。第二,善于用人,因为领导者是帅,帅就要会用兵,会用人。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懂得发现下属的优点,让下属做擅长的事情,因此他们身边总是人才济济,各个下属都能在某一方面独当一面。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关于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表明了领导者是帅而非将;是管人、带人的而非做事;是把员工放在正确位置上,让员工发挥自己特长的而非把员工放在错误位置上,泯灭员工优势和激情。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你看能带领多少士兵?”

韩信说:“超不过10万人。”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有些不高兴:“你能多多益善,那怎么还是被我抓了呢?”

韩信说:“你不善带领兵卒,却善于领导将士,这就是我韩信为你所用的原因。”

在这段对话中,韩信提出了关于“帅才”和“将才”的概念。在韩信看来,他是一个将才,擅长带兵打仗、攻城拔寨,而刘邦是帅才,擅长领导大将,给大将放权,让大将去战斗、去执行任务。事实就是如此,刘邦不仅领导着韩信,还领导着张良与萧何。这三人在刘邦手下,各自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施展才能,最后帮刘邦夺得天下。

领导者是帅才,管理者是将才,帅才比将才高一个层次,帅才偏重于战略思维,其学识和涵养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眼界,以保证总揽全局、放眼长远。而将才是在一定范围内掌控局势,带领下属完成统帅分派的任务,他们偏重于战术或方式方法的研究。

对于领导者而言,你要做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下属,而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条件,帮助团队获得成功。通过发现下属的优势,给下属安排正确的职位,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才是领导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3.管理大师首先是一位心理学大师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霍桑试验,它很好地反映了员工在工作中,情绪、心理的变化会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影响企业效益。这个实验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1924年,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纺织工厂遇到了经营问题:这个纺织厂的工人没什么问题,老板也富有人情味,十分开明,生产和经营的秩序良好。但奇怪的是,细纱车间的工人流动率出奇得高。相比于其他车间5%—6%的流动率,细沙车间的工人流动率竟高达50%。

1927年冬,心理学教授伊尔顿·梅奥应邀参加了以霍桑工厂为对象的霍桑试验。在他之前,先后有不少工程师对这种高流动率的现象进行了诊断和治疗,所采取的办法无外乎“胡萝卜加大棒”,制度约束和奖金激励并用。但是先后制定了4个奖金方案,都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就在人们认为这是行业的通病、无法解决时,工厂的老板却不认这个理,他请来了梅奥,要求他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梅奥通过对工厂和工人的观察,发现纺纱车间的环境、工作条件、管理办法与其他部门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每周5天工作制,每天工作10个小时,5个小时一班。换班之间,有45分钟的吃饭兼休息时间。

不过,梅奥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纺纱车间里,工人在一个长约30码的狭窄过道中看管两边的纺纱机,每个过道里有3名工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接续纱锭上的断线。这种工作看似简单,可是非常单调沉闷,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还要不停地走动,并且在接线和换纱锭时,要保持很快的速度。更可怕的是,上班的时候,每个工人都是孤独的,根本无法与同伴说话交流。

由于“上班太累”,细纱工人下班之后,没有心思参加娱乐活动。最终,他们干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情绪暴躁、莫名其妙大发脾气的现象,他们过得不开心,最后只好选择辞职走人。

面对这种状况,梅奥认为,工人的情绪低落、工作疲惫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于是从1923年10月到1924年2月,梅奥在细沙车间推行上下午各两次(共4次)工间休息的方案,每次休息10分钟。既可以躺着休息,也可以打个盹。在这种制度下,细纱车间的员工彼此多了沟通,还建立了友善的关系。

原来工厂规定,要想拿到奖金,必须完成标准定额的75%以上,可是细纱车间的员工,从来没有完成定额的70%。但是自从推行了休息制度,细纱车间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在实验初期的5个月,车间每个月生产量稳居在定额的80%左右,一直没拿到过奖金的纺纱工人连续拿到了奖金,工人的情绪非常高涨……

梅奥认为,这次实验反映出的不仅是休息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人的员工,有尊严、有情绪、有理想,管理他们的时候,必须弄懂他们的心理需求。领导者要重视倾听他们的诉说,如果工人可以畅所欲言,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能得到释放。如果工人相信管理者是真诚的,对公司的福利和关心产生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把休息的权力下放给员工自己决定,使员工有了自主权,使员工之间开始沟通,开始由原来闷头干活的个人变成有交流的团队。这才是使员工士气振奋的真正原因。

霍桑试验虽然针对的是生产车间的工人所研究的,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相当大。在当今激烈的职场氛围下,员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绝对不低于当年生产车间的工人,员工对公司的期望,对公司制度的看法,对公司环境的需求,是复杂而多样的。作为领导者,是否重视倾听员工,重视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尽最大努力营造让员工舒适的工作环境,制定让员工乐意接受的工作制度呢?而这一切,都需要领导者懂点心理学。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同样,在管理企业时,领导者也要了解员工的心理,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大师。只有懂员工的心理,领导者才能有的放矢地与员工沟通和相处,才能轻松驾驭下属,有针对性地激励下属工作。

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一家企业生产效益糟糕,工人们担心公司会倒闭,担心自己的前途,一个个唉声叹气、抱怨连连,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公司领导者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员工在企业缺乏安全感,必须想办法安抚员工的情绪。于是,他当众宣布:公司无论何时,都不会抛弃员工,希望员工团结一心,与公司共度难关。与此同时,公司推出了丰厚的奖金制度,以褒奖表现优秀的员工。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员工的情绪得到了安抚,公司生产恢复了往日的高效。一段时间后,公司的产品打开了市场,公司走出了危机。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要想把企业管理好,把员工管理好,管理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针对员工的心理需求下手,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身为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摸清员工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当然,每个员工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但企业至少满足员工的共性心理需求,比如,对公司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求,对奖励的需求,对认可、肯定和器重的需求等等。如果领导者能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相信定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激情和斗志。

4.优秀的领导者能把一群绵羊变成冲锋的战士

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与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战斗,哪一方会取胜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一只狮子站在绵羊面前,以专业的素养训练着一群绵羊,训练结束后羊群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边,绵羊首领站在一群狮子面前。训练开始了,绵羊按照羊群的散漫管理方式来训练狮子群,结果可想而知,大家军心涣散,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当两军对垒时,狮子训练的绵羊军团战胜了绵羊训练的狮子军团。

的确,正如一位法国军事家说过的那样:“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羊,要远远胜过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狮子是优秀的“领头羊”,它能通过自己的领导才能,激发出整个绵羊团队的激情,使绵羊成为冲锋的战士。

其实,优秀的领导者就是雄狮,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归根结底要看领导者的带人能力。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在战争中有这样一个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一个团队能否迸发出战斗力,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有魄力、决断和勇气,是否善于带领团队、激励队员、合理地安排队员的工作。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领导者之所以能把一群绵羊型的员工变成冲锋的战士,主要在于这样几点:

首先,优秀的领导者要对员工充满期许。

把绵羊变成雄狮,看似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在一开始,领导者就要向员工提出这样的期许。如果你不将这种期许告诉员工,员工或许不可能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要知道,每个人都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高期许,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被肯定。

领导者要知道,对员工期望越高,员工的发挥可能越好,甚至会超出这种期望。在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精心雕刻了一位美女,并深深爱上了这个雕像。他每天祈祷盼望着这个雕像能成为现实中的人,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后来,他的诚意感动了神,这座雕像被赋予了生命,真的与皮格马利翁生活在了一起。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但它说明了真心期许的重要性。

对领导者而言,不需要把不现实的事情变成现实。领导者要做的,就是期许下属变成战斗力强的“雄狮”。只要你对他们表达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努力,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出色。

其次,优秀的领导者要对员工表达信任。

当你领导一支团队时,你要相信:这支团队缺少的并不是想法和建议,而是缺少领导者对员工的信任和信心。如果领导者始终对员工抱有希望,员工就会感到无比的自信。他们会愿意花时间和领导者一起研究如何让团队变得更优秀。

当员工提出建议和想法时,如果领导者表达认同和肯定,并且能有选择地加以采用,那么对员工就是非常好的激励。当领导者分派给员工任务时,说:“去干吧,我相信你没问题。”员工也会感受到信任的力量,从而百分百地投入精力,争取不辜负领导者的期望。

某电信公司的领导者贝蒂·扣兹洛夫斯基在带领团队时,就采用了信任的原则,她是这样总结她的带队经验的:“我会尽量让我的团队了解到,我真心认为他们可以做好这项工作,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出判断,寻找信息,及时获取信息。在我们的团队会议上,当我们分析总结员工工作成就时,我会有意识地表扬队员们的贡献,不会当面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这样,公司就会充满轻松的氛围,员工们感觉自己尽了全力,大家相互之间就不会指责,而是相互支持和尊重。贝蒂说:“我相信人们会实现我们的期望,只要你选择信任他们,表扬员工的成就,就可以让他们自动高效率地为你做事。”

再次,优秀的领导者重视激励员工。

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樊老师曾表示,10个失败的领导者,9个不懂得激励下属;10家失败的企业,9家企业忽视激励员工。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案例。

《史记》中记载,汉楚相争之初,项羽兵力多达40余万,是刘邦的4倍。然而,项羽不会看人识人,奖罚不明,“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奖,拔城而不得其封”,“虽有奇士不能用”。这直接导致陈平、韩信等优秀的部下离他而去,选择为刘邦效力,甚至还直接逼走了亚父范增。最后,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被善于用人、善于激励的刘邦所灭。

领导员工发展企业,与带领队伍打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想避免企业走向衰落,请从激励员工开始。比如,你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员工希望获得哪种激励呢?当我称赞员工时,他是否会兴奋呢?我最后一次在工作中称赞别人是什么时候?其实,激励员工很容易,简单地拍一下后背,表达一种友善和认可,一句表扬,表达赏识和器重,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等等,都能激励员工奋发向上。

此外,还有授权、对话、承诺,都是领导者要做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重视向员工授权,充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并千方百计为员工实现目标排忧解难。公司的领导者认为,授权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员工能够胜任。其次,领导者还要重视与员工对话、沟通,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员工承诺,给员工一个值得憧憬的目标,给员工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那么,你也能把绵羊型的员工变成雄狮般的战斗勇士,让他们冲锋陷阵,为企业攻城拔寨。

5.别给员工讲道理了,没人听

小时候,犯了错误,父亲会把我们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讲道理:“你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长大后,进入公司,如果犯了错误,领导者也会把我们叫过去,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讲道理。知道吗?我们已经很反感别人给我们讲道理了,员工也有同样的心理。

有一次,一位领导和下属谈话,下属的情绪有点低落,领导就劝她几句。怎么劝说呢?无非就是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领导讲的时候见下属没吭声,于是继续讲。突然下属忍不住了,大声说:“你真不愧是领导,这么会讲道理。”一时间,领导明白了什么意思,知道讲道理激起了下属的反感。

也许很多领导者不知道,下属听你讲道理的时候,表面上不吭声,甚至对你点头表示认可,实际上他们心里早已厌烦,只不过出于对你的尊重,不好意思让你难堪,才忍气吞声地接受。他们在听的时候,早已经左耳进,右耳出,你的大道理对他们根本没有作用。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女职员和朋友谈起领导,说:“领导经常给我讲道理,好像他知道的东西多,我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特别让人讨厌。”

朋友说:“那是领导关心你,才会找你谈话,跟你讲道理,是为你好啊!”

女职员说:“我才不稀罕。他讲道理时,我听也是左耳听右耳出,他说也白说。”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讲道理是没有效果的沟通。所以,聪明的领导者,千万不要给员工讲道理,因为没人愿意听。当一个领导者想通过给员工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时,他已经落于下风了,这是管理上的无能。

有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他在日常管理中,最喜欢“讲道理”,她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去“讲道理”。当员工发生冲突时,她去讲道理;当部门之间配合不好时,她也去讲道理;当下属不支持她的工作时,她也去讲道理。可是,当别人问她“讲道理能解决问题吗”时,她却一脸无奈地说:“唉,这些人都不讲道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都有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如果你和他讲道理,只是站在你的角度跟他讲道理,那么他怎么可能认同你呢?道理讲得多了,就成了纯粹的理论,这些理论早已经被别人嚼烂了,你再去反复讲述,味同嚼蜡,谁爱听呢?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和员工讲道理,而是和员工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种观点,引起员工思考。而且这个故事往往很有趣,很有深意,让人听了之后,久久忘不掉,这样就能持久地发挥影响。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观点,激励员工,是一种趣味性的沟通,绝不同于讲道理来强迫员工接受,所以,效果往往比较好。

一个人力资源经理跳槽到一家新单位,上任伊始,老板为了让他在公司树立威信,公布任命之后,就让他发言。他站起来,很幽默地说:“我是一头驴。”大家一听,顿时哄堂大笑。

接着,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家乡有一头驴,一天它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小时,主人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它救起来。最后,他决定用土把驴埋在枯井里,一来免得驴子活活饿死,二来避免其他东西再次掉进枯井里。于是他找来村民帮忙,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一开始驴子恐慌地嚎叫,不一会儿,驴竟然安静下来,当村民把土铲到它背上时,它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结实。就这样,驴一点一点地升到了井口。”

讲到这里之后,人力资源经理又说:“我现在还说我是一头驴,大家还觉得好笑吗?”在沉静片刻后,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渐停后,人力资源经理说:“我的存在就是和大家一起抖落身上的土,希望全体成员和我一样,配合我的工作,为公司清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时全场再次掌声雷动。

如果你不给员工讲道理,而是给员工讲故事,并且故事有寓意、有深意,而且讲得生动有趣,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领导者。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认为:“故事长驻大脑,因此带来变化,有机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从今天开始,尽量不要和员工讲道理,试着给员工“讲故事”,用故事阐述道理,用故事引导员工改变行为,这样效果会更好。

6.不能改变员工的个性,但你可以改变他的行为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同一事件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在管理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员工,你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他们,而是想办法转变他们性格带来的不良行为。

张先生被公司调到一个效益糟糕的分店当店长。上任初期,他召开营销会议,一位部属在会议上当面顶撞他,而且态度十分不佳,这位部属说:“你原来的分店和现在的分店,两个地方的情况是不同的,你照搬原来的那一套是没用的。”

这位部属的话让会议气氛有些尴尬,张先生不得不简单地安排了工作,提前结束了会议。散会之后,张先生把那位部属留下来,单独与他谈话。当时他的态度依然糟糕,一副根本不把张先生放在眼里的感觉,惹得张先生想跟他发火。不过张先生还是忍住了,因为他知道发脾气无济于事。

张先生耐着性子问:“你刚才在会议上,为什么要那样说话?”

“没有啊!我一直都是这样说话的,我说话比较直,而且本来两地的市场就不一样,你在那边能做的,在这边不一定能行。”

“好,你的意思是:不同的市场要有不同的经营模式,是这样吗?你的这个想法很好,谢谢你提醒我。”

接着张先生说:“但是,刚才你在会议上当众顶撞我,我觉得非常不妥。你不只让我这个店长很没有面子,而且还干扰到会议的正常进行。这是所有人都在的场合,不是你一个人表演的舞台,我建议你改变你的态度,可以吗?”

见部属点了点头,张先生又说:“我会慎重考虑你的意见,根据两地市场的不同,调整营销战略。我还需要你的想法和建议,要不明天你写一份报告给我,把你对我们店的营销思路说一下,让我做个参考。”

第二天,这位部属敲开了张先生办公室的门,拿出了几页很有价值的建议,并为昨天的冒犯道歉,他说:“我一直习惯了那种说话方式,那就是我的个性,我知道那样显得不礼貌,对不起。”

张先生说:“我喜欢你这样直接发表意见,但我希望在众人面前那样做,你可以私下和我交流想法,私下里你可以直言快语,我不会介意的。”

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个性非常让人反感,如果你想改变他们的个性,那么你是很难成功的。你唯独可以做的,就是提醒他们不要让自己的个性行为,影响了大家的正常工作,影响团队的氛围。为此,你要引导他们适当收敛行为,控制自己过激的言行举止,通过改变行为来表达对团队成员的尊重。下面,我们就来针对几种不良的个性,分析如何引导员工改变他们的行为。

(1)脾气暴躁,经常与人结怨

对于脾气暴躁的员工,你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他们彻底改变暴躁的个性。因为你无法改变他们的个性,那是人性深层次的秉性,根本不可能因为你几次悉心的教导,就让员工发生改变。

某员工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从小就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在工作中,他的表现很认真,也很执着,但遇到不顺利时,他总认为别人故意与他作对,为此经常大发雷霆,甚至向领导投诉,造成办公室火药味十足,大家见到他都远远地躲开。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他的工作情绪。

对于该员工的这种个性,领导没有刻意地改变,而是引导他:“以后你有不愉快的情绪,就来我这里向我倾诉,不要轻易发脾气,那样会造成公司人际关系紧张,也会影响你的个人形象,你觉得怎么样呢?”这个员工答应了,以后他在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找领导倾诉,而不是对员工发脾气,这样一来,他的暴躁脾气“不见”了。

很多时候,脾气暴躁的员工并非坏人,他们只不过因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弱,无法克制内心不良情绪的冲动。虽然你无法改变员工的这种坏脾气,但你至少可以通过行为上的引导,让员工把这种坏脾气“收起来”。这样就会减少对团队产生的负面影响。

(2)自尊心极强,感情脆弱

有些员工自尊心极强,感情脆弱,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显得不太适应。当你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时,他们就会认为你在批评他,心中极为不安,无形中产生了一股压力,对工作丧失信心和兴趣。对待此类员工,你说话时要小心措辞,尽量避免从个人角度出发,多强调“我们”和“公司”。当你批评他们时,要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多一丝温和的笑容,多一句关切的问候,都会增加他们对你的好感,这样就能避免他们产生沮丧不安的情绪。

(3)消极悲观、缺乏自信

公司召开会议、讨论某项主题时,有的人提反对意见,而有的人什么意见都不提,但是一味地持反对态度,你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却说不出来。其实,这是因为这类员工消极悲观、缺乏自信导致的。对于这种持反对态度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改变,不仅会阻碍公司变革,还会破坏公司创新的氛围。

要想改变消极悲观、缺乏自信者的一味反对态度,你要做的就是培养他的自信心。比如,你放权给他,让他负责某项工作,并时常给他鼓励和肯定。随着他们自信心的一点点增强,他们就不会轻易表现出质疑别人、反对别人的行为了。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会多一点自信,敢于表达出来。

(4)急功近利、一味求快

有些员工做事图快,一味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其实,这是由于他们内心的急功近利造成的,对于这类下属,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他的想法,适当地称赞他的观点,然后漫不经心地告诉他:“凡事都要按部就班,这样才能保证执行到位,如果一味求快,难免会忽视细节,出现差错。”通过这样的引导,让急功近利的员工不那么求快,而对执行质量有所重视。

7.少管是最好的管,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为企业领导,你的任务不是处处管着、处处监视员工,而是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人才的制度,让员工自发地对待工作。因为一个企业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来自于员工的自我管理。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得少却能管得好,是因为各种制度、措施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良好制度的规范下,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这对减轻管理压力、简化管理环节、提高执行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这一点在下面的例子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苏州某工业园区实行体制规范、政策透明的“授权管理”,先后制定了45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里面清楚地规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哪类问题应该怎么做,都规定得非常详细。在“授权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员工们发现,领导亲自过问事情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却在园区内逐渐形成。

由于少了很多管理环节,一些项目审批、海关物流、外事管理等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简单而有效,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8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仅2002年全年的GDP总额就达到了252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

管得少并不是说管理者的作用被弱化了,恰恰相反,由于在管理上变“人”治为“法”治,真正实现了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企业,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者可以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去做企业战略上的规划。

台湾奇美公司是一家生产石化产品ABS的企业,该企业虽然比不上王永庆的台塑公司,但它的生产力是同行企业的4倍。在20世纪70年代,其产品掀起了石化业的一场革命,其产品质量之高、价格之低让同行的美国和日本企业都畏之如虎。公司想要投资的地方,众多的美日厂商都会退避三舍,不敢与之竞争。

为什么奇美公司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呢?这得益于公司董事长许文龙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虽然许文龙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但这是一个十足的虚名,他就像英国女王一样,对企业内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参与管理,而是全部授权给部属。许文龙从来不做任何书面的指令,即使偶尔和主管们开会,也只是闲聊家常。很多时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图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连专门的办公室都没有。因为他很少在办公室,而是经常开车去外面钓鱼。

有一次,他在外面钓鱼时,突然遇到大雨,于是他就开车去公司避一避雨,顺便看一下公司。当员工看到他时,竟然惊讶地问道:“董事长,没有事你来干什么?”他想了想说:“对呀!没事来这干什么?”说完,一溜烟地开车离去了。

许文龙的例子启示我们,作为老板,一定要信任员工,充分放权。充分放权,减少控制,这种“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而建立起来的经营平台。“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你别看许文龙什么都不做,实际上他对奇美的发展情况心明如镜。“无为”是让企业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非常自然有效地运行,就像钟表上了发条,尽管你不在钟表旁,但是它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停止运行。

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曾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在张瑞敏看来,“无为”中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企业发展成果。张瑞敏说:“所谓的‘超级领导’,就是当你的下属没有你的管理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反观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缺乏无为而治的勇气和自信。据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中国企业每个层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时间用于管理,把20%的时间用于工作上。”许多管理者习惯于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对员工不放心,经常不礼貌地干预员工的工作,从始至终都不敢放开下属的手,每个环节、每道关他们都要严把。管理者忙得团团转,到最后企业却在生存的边缘上苦苦挣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为管得太多,管理者终日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抓制度、抓战略、抓落实,因而很难取得工作实效;因为管得太多,管理者顾此失彼,漏洞百出,问题层出不穷,使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因为管得太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严重受挫,会变得越来越束手束脚。时间一长,企业就会缺少活力,缺乏生机。

管理者管得太多,对员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用“大象理论”来加以阐述。大象小的时候,饲养员用一条铁链将它拴住,使它无力挣扎。时间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挣扎的习惯,习惯了铁链。直到它长成大象,原本力气足够大,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铁链时,它也不去挣脱。

其实,领导者对员工管理过多、管理过严,最终也会把员工变成不想挣脱铁链的大象。员工会习惯性地依赖管理者,而不会积极地思考、创新,不会独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可能获得成长,不可能变得出色。因此,管理者应该从一开始,就放开拴住“小象”的“铁链”,即使你觉得员工能力不够,也要给他机会去尝试、去锻炼、去成长。这样员工才可能在某一天,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去分担你管理上的压力,帮你实现无为而治。 ogiby7fulsk1JOfzOeY3isYWM4s+JWguyoueq8JO232Zgmq7KjC/PgoOeSxu3z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