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怎样满足全家每个人的需求?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基本需求。一旦这些需求无法满足,动植物就不能茁壮成长,大人、小孩也同样如此!了解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我们都很清楚我们需要食物、住所、温暖、睡眠等等,但如果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依旧无法健康生存,会产生焦虑感、无法处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一些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疾病。

人类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对安全的需求——人身感到安全,不受外界恐惧的影响;

●自我控制欲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

●对关注的需求——给予或得到应有的关注;

●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与朋友、恋人等保持情感上的联系;

●与外界沟通的需求——一种社会归属感;

●对成就与地位的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觉得自己很优秀,并得到家庭、同事或者朋友的认可;

●隐私权的满足——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对放松与休息的需求——将每天的忧虑放在一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生活意义与目标的满足——拓展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或者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都会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有人梦想成为出类拔萃的学者,也有人可能将成为领袖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家长,我们希望以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方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希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学家德罗茜·露将人类基本需求看做是人类自我保护、自我意识的一种需求。她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是被疏远,只有当我们感到安全,对生活能有所掌控,能够给予或者得到正面的关注,被他人尊敬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成长。

自由与爱,是孩子健康、快乐的源泉

孩子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直接表达出来,比如哭闹、尖叫、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其实,孩子表面的言行与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有很大差别。

孩子通过自我感知来学习、了解世界:他们一有机会就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还在狭小的空间内爬来爬去……此外,他们还会模仿大人,问我们许多“为什么”,然后尽力去理解我们的回答。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玩耍。所以,在家长相对宽松的监督下,让孩子每天都能拥有自己的时间,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供其玩耍、想象,使其在不断的反复试错中得到学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的精神健康与早期照顾他们的大人(通常是母亲)有很大关系:如果大人能满足孩子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那孩子就能信任周围的人,并认为这个世界很安全,从而养成健康、乐观的性格。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就开始培养自我意识,这主要依靠周围人的帮助。当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时,孩子便产生一种满足感;取得一些成就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很能干,从而更加自信。

而且,孩子从小就可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判断自己是否聪明、漂亮、强壮,是否受欢迎,是否有艺术细胞,是否有创造力,等等。同时他们也会对周围的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一个小女孩可能认为自己的家长更疼爱姐姐,从而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判断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对小女孩来说,事实就是如此。长大后,孩子会对自己、对生活下意识地做出类似孩童时期的判断,这些判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的成年生活。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他们已经变得漂亮或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仍会一直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兄弟姐妹。不管孩子学到的东西与你的期望是否相符,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他们眼中的自己与世界有时会与你的想法有些出入。因此,如果你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在教育方面融入一些实用技巧,你就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从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都不相同,对客观事实也有各自的见解。因此,我们在判断自我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时,依据的不仅是客观情况,更多的是自己的见解。

比方说,尽管有些人在经济上已经很富裕了,但他们仍会抱怨钱不够花。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钱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富有或贫穷,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金钱需求的多少。同样数额的金钱,有些人会感到满足,有些人则不会,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观念各不相同。

再比如,一群朋友聊天,有人讲了个笑话,有些人听了觉得好笑,而有些人却觉得很无趣甚至很反感。这都是见仁见智的,因为意义随着各人的理解而有了新的诠释。在某种程度上,听了笑话却觉得不好笑的人实际上是因为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受尊重的需求或者融入集体的需求等。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看待同一种事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小孩子也同样如此:一样的考试成绩,有人会觉得很高兴,有人则会失望透顶。这是由于孩子对考试成绩的理解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感是否得到满足。

满足孩子的控制欲

当孩子们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便会很高兴;反之,他们就会生气或者失望。这与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有关。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能轻松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拿控制欲打个比方:爸爸让孩子系鞋带,随和的小孩可能做个鬼脸就答应了,甚至很高兴爸爸允许自己独立做事。在这种情况下,绑不绑鞋带在这些孩子看来并不是一种强迫行为。而有些小孩子可能认为这种要求是一种强迫,因此他们会拒绝家长的要求或者大发脾气,最终让全家人闷闷不乐。

孩子与大人一样,除非是自愿,否则是不可能兴高采烈按照你的意思去做的。他们需要动力,而最能激发动力的方式就是把你的期望与孩子的需求联系起来。孩子对你的想法、期望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你可以向孩子证明,只要他与你合作,你就会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得到你的认可——他希望在你眼里,自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非常优秀的孩子。你对孩子的努力大加赞赏,这会激发他去做更多对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越来越好。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与孩子的感知方式不同,所以要想避免争吵,我们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而非想当然地以我们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一个例子是:你让孩子和一个他不太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即使这个环境明明很安全,他也还会感到害怕。所以,安全的环境并不一定会给孩子安全感。有时孩子还会误解我们的好意。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给他们灌输一些正确的观点,但有时会被他们误解为责备。当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满,并将家长的措辞视为一种对自我意识的威胁,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往往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感到不可理喻。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高兴,是由于我们只知道自己是出于好心,而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有些家长有快乐的童年,所以他们也想按当时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过个快乐的童年;而那些童年充满艰辛的家长更是下定决心要让孩子过上好生活。因此,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有的家长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现在就努力工作,赚钱给孩子买大把大把的东西。孩子只要有一点不高兴,这些家长就会倍感失望。例如,小露西只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但爸爸却总是拼命工作,买一些露西并不在乎的礼物给她。

所以,即使我们自认为很爱孩子,并且也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在孩子眼里,我们给的爱并不是他们要的爱。当我们为他们准备精致的菜肴时,孩子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因为他们只想简简单单吃完饭后,多点时间与我们在一起;当我们帮他们整理房间时,孩子反而发脾气,只因为不喜欢我们弄乱他们的东西。

大人与小孩看待问题的方式差距太大时,生活就会变得非常难。我们感到疲惫,感到孩子的需求就像个无底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济于事。同时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觉得家长不够疼爱自己。我们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则觉得我们不懂他。

教育孩子时,你一定要忘掉自己的童年经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关注你自身的需求

家长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往往将孩子放在第一位,而忽视自己的需求。确实,家长应给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如果家长长期忽视自己的需求,那么,包括孩子在内,每个家庭成员都将变得疲惫不堪。

如果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你可能会紧张、急躁、失望、不满。一点小事就能让你大为光火。渐渐地,你会发现周围的人不再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你甚至发现你自己也不能给孩子做好表率!

阅读第4页的情感需求分类,对你当前的需求满足情况进行评分——1代表“最糟”,7代表“最好”。如果你哪项需求小于或等于3分,那你应该想想解决方法了。通常,大部分低分项目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去与他人相处或是去学习新东西等。

你可以与朋友、家人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可行的措施:有没有人愿意帮你照看孩子一段时间,好让你进行短暂的休息?家人、邻居或朋友可以帮上忙吗?其他人能帮到忙吗?请人帮忙并不说明你自私,因为你同样也可以给对方以帮助。大多数人都乐于助人,小孩子也可以从他人的照料中受益——他们可以结识更多的人,并获得更多乐趣。

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妈妈们,也可以通过qq群、妈妈论坛的方式从网上寻求帮助。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听听其他妈妈的意见,不用出门就可以与他们联系。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患上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等,你可以参考这方面的书目,也可以咨询医生。

一个疲惫不堪的人是个易燃物,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的。所以,你要用你喜欢的方式给自己补充能量!

关注你的夫妻关系

如果你是和配偶共同抚养孩子,你也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在夫妻关系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你们两人也能一起重温一下快乐的时光,这样,你就会对孩子更有耐心。夫妻相处并不需要多么昂贵或复杂的准备,一起去公园散散步或者一起喝杯饮料,就能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美好、更牢固。

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身上了解到什么是夫妻。你教给孩子的一点就是,夫妻与父母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你们跟孩子一样,也有朋友、兴趣、爱好等。

如果你是一个人抚养孩子,那你也可以找个保姆或者让孩子去同龄小朋友家过夜,不过前提是你和对方家长是好朋友。这样,你的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历练,他不仅会热爱自己的家庭,也会更懂得怎么与人交往。当然,你也能轻松几天。 NZ6jyIQvKlELKQDUahyWhj7iXA5Cx5IpYjNeHp9Q5KlwPfxtTqmhJd0+URduM7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