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度过几天几夜的雪山石洞生活,人们开始蹒跚地往家走了。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和惶惑不安,不知道家里变成什么样了啊!

母亲同花子拖儿携女地也在人群中,她心里比别人更加重一层负担。几天来,她吃不下饭,几个夜晚,她不曾合眼。并不是跟前的孩子闹得她不得安宁,而是担心着不在眼前的儿女,担心她觉着和自己亲儿子一样的姜永泉,还有和自己的孩子生死都在一起的人们。每当听说发生了战斗,听到枪声,她——母亲的心,就收紧起来,一直到发痛。她有时埋怨自己不该让孩子们离开她。可是她眼见只因孩子们去参加了战斗,才能使这么多男女老少安全地活着,她心里又觉得孩子们做得对,应该让他们去。如果她的儿女做了逃兵跑到她跟前,她会感到羞耻。她只盼望他们别遇到不幸,希望他们只有胜利没有死亡。

两个牺牲的民兵抬来了。死者的父母妻子发疯地痛哭着,人们都流下泪。母亲也哭了,悲戚伤心地哭了。她努力去安慰死者的父母妻子,她觉得他们太可怜太不幸了。她甚至下意识地想,毋宁把这种不幸落到自己头上好,她自信自己不会那么可怜,她会忍受下来的。这大概是她的怜悯心过于强烈的缘故,事实上如果真有一天她也挨上了,说不定她会更悲痛,简直无法活下去。

当德强赤着脚、流着血,一只裤腿冻成冰棍,浑身像个雪球似的跑来时,母亲心里一阵酸楚疼痛。可是儿子却一点不显得难受,倒兴奋地讲述他们怎样打鬼子的事,骄傲地说着他用手雷炸敌人救出自己的经过。他似乎是在闹着玩,而不是在和凶恶的敌人打仗。这使母亲也受到胜利者的感染,她微笑了。人们都称赞夸奖她儿子,使她也觉得光彩。

但是七子夫妇的死讯,唤起人们更大的悲恸。母亲几乎痛哭失声,她越发觉得好人死的太多了,这打鬼子的事多不容易啊!她越痛惜死去的人,就越担心子女和人们的命运。慢慢地,她把这一切转为痛恨。没有鬼子汉奸,哪会有这些不幸呢?!

人们离村还有好远,就嗅到了潮湿的硝烟气味。他们的心越来收得越紧,越加快脚步。渐渐听到人的喊叫声,火烧柴草的爆裂声,水的拍击声,乱哄哄地响成一片。村里成了火海,浓烟弥漫,人们急拥进来。

八路军战士和民兵们,有的在房顶上、墙头上、院子里,紧张地救火;有的从屋里穿进穿出,抢救东西。

母亲看着那些战士们,身上冒着烟,着了火,忙得满脸都是汗,心里很感动。在这些人里面,她发现了姜永泉。

从一个胡同里抬出一条门板,上面躺着一个蒙着被子的人。走到身旁,母亲才认出,那个拦腰捆着手弹带、肩上斜背着大枪、抬着门板一头的人,原来就是她的娟子!她的心像一块石头落下地,松快多了。

人们哭哭啼啼参加进救火的队伍里……

母亲想起什么,回头找儿子,但德强已不在身边了。她吩咐秀子,领着德刚拿着包袱先回家去,她抱着嫚子同花子直奔四大爷家来。

一进院子,她们都惊呆了:四大爷满身是血躺在雪地里,身边的雪都融化了。

花子扑上去,号啕起来。

母亲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往下掉。嫚子也抱着她的脖子,哇哇地哭叫。

正在这时,走进两个战士,对母亲说:

“老大娘,老大爷受伤啦,我们抬去治疗吧!”

母亲忙叫花子进屋拿条被子来,可是花子立刻哭着回来:里面什么也没有啦!

战士们解释说,先救人要紧,被子他们那有。

大家把老头子抬到门板上,他略微睁开一下青肿的眼睛,又慢慢闭上了。

屋里可真够瞧的:粮食和着泥水撒满一地,锅碗瓢盆所有家具成为碎块,鸡毛蛋壳,小猪蹄子大猪尾巴扔得遍地都是……连个插针的地方也没有。就像疏忽的主人出去忘记关门,闯进来豺狼,被搅乱得一塌糊涂。

花子哭叫道:

“天呀!俺哥嫂都哪去了啊?……”

母亲一进东房间,一股腥臊气几乎把她熏倒。嫚子吓得把头藏在妈妈怀里,连气都不敢出。

天哪!儿媳妇仰躺在炕上,全身赤裸裸的,肚子胀得像鼓一样,身上青一块紫一溜,头发蓬乱,眼睛愤怒地瞪着,血把炕席都染红了。

母亲用手摸摸她,已经僵硬了。她挡住就要扑上来的花子,悲痛地说:

“花子,人死啦,别上去啦……”母亲不得不一次次擦去眼泪,“去,听大嫂的话,找点布来。好孩子……”母亲的衣襟已被泪水浸湿,嗓子里有块咸腥的东西在塞着,她说不出话来了。突然,一口黑红的血,从她口中冲出来!

一个年轻的女人,没能等到她的孩子出生叫一声妈妈的时候,就无辜地同胎儿一块埋葬在血腥的屠杀中!

母亲正同花子在收拾媳妇的尸体,忽然柱子闯进来。花子跑上去抱着哥哥的胳膊,痛哭道:

“啊,哥呀!我的嫂……”

柱子的眼睛疯了似的骇人地瞪着,呆怔一会儿,一头头往墙上撞,呜呜地哭叫道:

“天哪!都是我害的你呀……鬼子!这王八蛋……”他忽然变得狂暴起来,满地寻找东西,像要去拼命似的。

母亲用力拉住他,一声声地叫他,柱子忽地扑通跪在母亲面前,抱着她的腿,哭着说:

“大嫂啊!这都怪没听你的话!这下我算明白啦。幸亏八路军救出我来,不然早叫抓进据点啦……大嫂!我一定豁上这条命去跟鬼子拼!”

“柱子,别再哭啦!”母亲把他扶起来,“知道了就好。快把媳妇料理料理……”母亲话没说完,秀子忽然哭着跑来:

“妈——妈!咱的房子都叫烧光啦!”

母亲站在院子里,三个小点的孩子都偎在她身边,注视着她的脸。她看着几乎被烧光、又被八路军救下来、还冒着白白的水汽的房子,一声不响,也没流泪。人的死亡把她的眼泪流干了,可是她嘴唇两边的深细皱纹更为明显,并在微微地抽动。

她的眼睛又向靠山的地方看去。

那里,有一座黑洞洞没有顶盖的破房屋,墙头上已长满野草,盖着屋山上烧糊的痕迹,后面那株下半边被烧死的古老杏树,像个衰弱的老人,弓弯着身子,俯视着自己的旧伤,窥探着村上的惨景。

母亲紧攥着手指,牙根咬得有些发痛,心里在清晰地说:

“王唯一!王竹!日本鬼子!两年前你们害得我一家死的死,逃的逃,今儿又烧得我寸草不留,这前世的冤,今日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

村子里渐渐平静下来。

锣声响起。

人们都向开会的南沙河拥去。谁也不和谁说话,就连孩子们惯常的嬉闹也绝迹了。人人的脸上像罩着一层乌云,阴沉沉的;眼睛像下上一层露水,湿漉漉的。他们默默地走进会场。

会场上,空气异常肃穆紧张,一排排整齐的战士坐在前面,带着刺刀的大枪,像树林般地齐齐耸竖在人们头顶上。

姜永泉在台上悲愤地大声讲话,他洪亮的声音有些沙哑。

“乡亲们!”他说,“大家都哭了!谁能不流泪呢?我们受的损失可太大了!藏的粮食被抢去好多。大家亲眼看到,没走的人家所遭的殃,人被抓去,女人被糟蹋……七子、七嫂子牺牲了……”

随着他愈来愈低沉悲痛的声音,人们不由地注视着放在台子一旁的四口赭红色、雕刻着各种花纹的棺材。这是七子夫妻和两个民兵的灵柩。棺材是那些老人自动献出来的自己的寿材,献寿材的有德松的父亲和被王唯一害死儿子的王老太太。

会场气氛更沉重悲怆,令人窒息。

“乡亲们……”姜永泉被沉痛的情绪控制着全身,他的话音更加沙哑。他真想痛哭一场。但他明白,这么多眼睛在看着他,是多么信任、渴求和希望的眼光啊!难道这些人希求的是自己的眼泪吗?他们需要的是他的悲哀的恸哭吗?不,决不是!他们不需要他的眼泪,他们需要的是力量,是希望他告诉他们眼下怎么走,将来怎么过!

姜永泉吞回从心底渗出的泪水,他转变口气,充满着满腔的勇气和力量,大声地吐出每一个字:

“乡亲们!死去的人为咱们做出榜样,要想保住家乡,必须战斗!乡亲们,死去的人不是要咱们活着的人为他们哭,他们不需要眼泪,要咱们来报仇!”

军队喊起口号,立时带动了全场。那呼声好似洪水奔腾:

“打倒日本鬼子!”

“收复失地!”

“坚决为死难同胞报仇!”

“同胞们!擦干眼泪,洗掉血渍,拿起刀枪,保卫家乡!”

……

会场沸腾了。姜永泉接着说:

“乡亲们!咱们不能等死啊。这次多亏我们的八路军,把敌人打回据点,把抓去的人救回来,又帮咱们救火抢东西。咱们民兵在八路军的帮助下,也打了胜仗,没使跑出去的人受害。咱们要感谢八路军。要想过太平日子,就必须把鬼子赶出去。要想打走鬼子,就必须扩大子弟兵……”

娟子领着人们又喊起口号:

“感谢共产党八路军!”

“老百姓要支援自己的队伍!”

“青年人要参加子弟兵!”

德松跳上台子,高举着拳头,大声说:

“要想不当亡国奴,过太平日子,就得有人保卫祖国,不打走鬼子就别想安稳一天!有种的跟我来!参加八路军去!”

军队鼓起掌,喊起口号……

德强心热了。他早就羡慕上于水和白老师,想当个和王班长一样威武强大的人,更觉得那于得海团长不但英勇无比,而又是个很亲切很和善的人,再加上这热烈的怒潮,他再也憋不住了。他挤过来,拉着被这一切激动吸引住的母亲,像要求又像告别地说:

“妈,我要走啦!”

“上哪去?”母亲一时莫名其妙。

“跟八路军去……”

会场继续沸腾着,不少青年往台子上跑。大海、玉秋等干部,还有四大爷的儿子柱子都在内。没一会儿,台子上排了长长一溜。

母亲的心浸泡在激动里,等她想起儿子,忙转身要对他说话,但德强早不在眼前了。

她这才发现,台子上夹在人群中的那最小的一个,就是她的德强。

德强看着母亲,高兴地朝她微笑着。

母亲也忘记刚才儿子问她时,她是不是答应他了。她惟恐孩子还不知道妈的心思,赶忙回了一个满意的点头。

王老太太颠踬着一双小脚,艰难地在人群中寻找着。一发现她第三个儿子,就叫起来:

“月袖!你就这么不争气,还蹲在那儿干么?舍不得家吗?”

月袖早想去,可想二哥死了,大哥又病着,家里没人干活,又怕母亲不愿意,不去还怕人家笑话,所以才钻在人缝子里。听母亲这一说,他也不回答,就大步地跑上了台子。

参军的人报完名,人们又开始祭奠烈士。……

开完党员会,已经是半夜了。

姜永泉把疲惫的人们送出村政府的大门口,刚想关门,可突然袭来一阵昏晕,只觉眼前直冒金星,一口酸水吐出来,他忙倚在门框上。

喘息一会儿,觉得头烧得厉害,脑子像有针扎似的刺痛。他扶着墙走出来抓一把雪在前额上擦了擦,冰凉使他清醒了一些。

他感到在外面比在屋里爽快多了,就想多待一会儿。他瞩望着那矗立在星空中银白的南山尖,想着刚才会上大家讨论的问题。

在会上,大家都认为害七子和干部们的房子被烧的这些事情,是王唯一家的女人坏的。她们也跟敌人走了。因为村里几家富农不敢动,别的再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人。哦!娟子提到过王柬芝,但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都说这人平时表现挺好,这次又跑出去了,怎么能怀疑是他呢?

困惑的情绪又把姜永泉抓住了。平时他经常注意王柬芝的行动,虽然这人像娟子说的他毕竟是地主家出身,他哥王唯一又被镇压,平时对干部有些过于恭维,很可能不可靠;可是他也没做过对抗日不利的事情啊!而且样样事都想走在头里,处处表示对抗战的忠心。在这次敌人扫荡中,姜永泉也曾派人监视过王柬芝的行动,可他确实是和全家人藏在洞里,一直没有出来过,人们都回村后他才出洞回家的。这些事使姜永泉越来越迷惑,是什么力量使王柬芝和这个汉奸家庭的关系割断得一干二净呢!是真因为他是个知识分子明大理,敌人的惨无人道的兽行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吗?可惜没法了解这个人在外面的经历。是啊,娟子、德松他们说的也有理,他终究是个财主,很难真心跟我们一道走。对,要团结他抗日,也要防备他存心不良……

“谁?”姜永泉正想着,见有人走来。

“我,是我。”来人凑上前,一认出是谁,忙说:

“啊,是姜同志啊!在这里不冷吗?”

姜永泉见是王柬芝,就说:

“不冷,在这清凉清凉。这么晚你要上哪去?”

“找你呀!吃过饭就找,听说你在开会,也不好打扰。”接着王柬芝恳切地说:“唉!姜同志,看到法西斯的兽行,真叫人难过,我找你是想商量商量,看谁的房子烧了没住处,到我那住去。谁没吃的,我家里粮食也有些,拿出些分分吧。唉,这丧尽天良的强盗哇!”

姜永泉想了想说:

“王校长,你诚心诚意这样做,我们很感激,群众也会欢迎。好,明天我和村里干部商量商量看。房子还好对付,粮食倒是很需要。天不早啦,你先睡吧!”

“哪里哪里,还不都是为着共同的敌人……”王柬芝正说到此,见有人走过来,就告辞走了。

来的是娟子。她胳膊下夹着一个包袱,一见走的是王柬芝,就问:

“他来干什么?”

“他说见村里受到损失,想拿出房子和粮食来救济。”姜永泉答道,又问她:

“你来有事吗?”

娟子没回答他,却又问道:

“你答应他了吗?”

“那怎么能不答应,为抗日出力是好事嘛。”

“我看他不一定是出于真心,该不要他的!”娟子有些气愤地说,一面迈步向屋里走。

姜永泉跟在她后面,边走边说:

“秀娟,这样做就不对了。咱们的抗日统一战线你不是不知道,不论穷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咱们都欢迎,怎么能不要人家的呢?”姜永泉对娟子的警惕性是喜欢的,并希望多有几个像她这样立场坚定的人,他也很理解娟子的心情,只是他考虑的多一层,全面些,不同意娟子的做法。他又接下去说道:

“秀娟,光有气不行,怀疑他有假,就要注意他什么地方有假,要弄清他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才行。”

“我一见他就有气,我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也许是为他和王唯一是一家人,里面有些私仇?嗯,你说得对,以前我光是不信他,往后多留点神好啦!”娟子说着进了屋,把包袱放到炕上。

“这么晚,你到底来做什么呀?”姜永泉看着包袱问。

“啊,是做这个来啦,”娟子笑着把包袱解开,里面是床被子,“你的被不是丢了吗?”

“哎呀,这怎么能行?你们盖什么?我一个人好对付。”姜永泉忙说。

母亲的房子烧了,原先姜永泉住的南屋烧得轻些,被八路军救下来,全家搬了进去。姜永泉就搬到村政府来住了。

“俺们还有呢。”娟子把被子丢到炕里边,就势坐到炕沿上,又加上一句似乎是多余的话,“是俺妈叫送来的。”

“谁告诉大娘我被丢了?”姜永泉有些惊奇地问。

“看你,”娟子瞥他一眼,不好意思地垂下头,“给你就盖吧,问起就没头啦。”

姜永泉也不好再争,憨憨地笑笑。

娟子像还有什么话说,但脸烘热了,说不出口,也不愿马上走开。

姜永泉也坐下来,看了她几眼,本想说:“好睡啦。”可又咽回去了。

沉默了一会儿,娟子抬头看着姜永泉那消瘦而苍白的脸颊上现出两块病态的红晕,眼窝深凹下去,眼眸里网着血丝,禁不住一阵心热,怜惜地说:

“姜同志,你可要注意些身子啊!我看你这几天很少吃东西……”

“嘿,我没有什么,身板还挺硬实。就是有时肚子有点不大舒服……那是小事。”姜永泉微笑着说,又关切地问:

“秀娟,这些日子受得住吗?够戗吧?”

“受得住。再苦也不怕……”娟子忽然鼻子一酸,眼泪几乎掉下来,用力压抑着说:

“唉,就是咱们的人死了好几个。七子哥和七嫂子多么好的人啊!还有柱子媳妇,你没看到糟蹋成什么样子,肚里还有五个月的孩子……唉,鬼子可真狠心哪!多咱把他们消灭干净才好!”娟子撩起衣襟揉眼睛。

姜永泉习惯地把手撂起棉袍子插进腰里,在地上徘徊一会儿,像回答她的话又像自言自语地说:

“是啊,革命就是要流血的。咱们是在半道进入革命的,那些前辈受的苦流的血就更多了。红军在长征时,那环境是多么残酷啊!记得理琪同志时常拿毛主席的话教导我们。毛主席说,要拿枪杆子改造咱中国,穷人就这么一条活路。咱们活着的人,都要更努力的战斗,不怕流血牺牲,才对得起死去的先烈,才能完成革命任务。七子就是咱们的榜样!”他转为兴奋:“你看今天群众的劲头,是多么大啊!嗨!咱们就要这样,倒下去一个,激起十个报仇的!革命的路虽长虽苦,可是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咱们的!”

每一个字,都打在娟子那温存善良的心坎上。她振作起来,全身充满了愤恨、热爱和由此而来的力量。她恨,恨死了敌人!她爱,爱那些她没见到的革命战友,爱那些早早和刚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先烈!她绝不玷辱由鲜血浸染而成的革命红旗,她要以自己的血把红旗染得再红些,使它多放出一道绚烂的光芒!

娟子的心房里早已印上姜永泉这个影子,一天天的她越觉得他可敬可爱。

她不是单纯从一个姑娘来感受他的可爱,他的价值,而她觉得每个人对他都会有这样的感情。真正好的人谁都会喜爱的。他是她的领导,她的同志,她的战友,她所需要的一切他都会给予她,他是她所熟悉的人中间最好的一个。

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情,使人类所有的任何友谊,都无可比拟。

天是晴朗的,月亮还没出来,只有星儿像个顽皮孩子的眼睛,一一地瞧着人。夜风煞住了,昆虫早已入蛰冬眠了,这隆冬的午夜异常静谧,万籁无声。没有水汽和薄雾,盖着厚雪的茅屋,洁白的山峰,显得格外醒目而明澈,空气里充满清新凉爽的气氛,令人心旷神怡。

娟子迈着矫健的步伐往家走。她的脸血红血红的,热得能烫手,瞧,墙头上偶尔飘落下的片片的雪花儿,一触到她的脸腮上就化了。她不感到冷,相反心里还热乎乎的,真像有火烧似的。

娟子回到家,母亲还没睡下,正在给德强缝补衣裳。她要帮忙,被母亲阻止了,催她快睡下。做妈的还能不知道女儿的疲困吗?

娟子躺在炕上,注意看着母亲的每个动作。母亲埋头缝补着衣服,针钝了,她就放到头发上去磨磨。娟子顺着针,看到母亲的头发里发灰的成分更多了,有的甚至发白,心里想:“整天忙得没仔细看妈一眼。什么事都落在她一人身上。她没过一天好一点的日子啊!她又叫兄弟走了,怕姜同志阻拦,没开会前就同他说好了……往后她更孤单啦,可要多帮妈妈些忙……”想着想着,巨大的疲困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袭来,占据了她那发育饱满而健壮的少女全身。她迷迷糊糊闭上了那美丽明媚的大眼睛,那毛茸茸的黑长睫毛,紧紧护上了双眼皮。娟子发出均匀细小的鼾声,也许还做着梦呢?

母亲很幸福地看着安静地睡在她身边的儿女们。是的,她现在是最幸福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鸡,经过几天的离散奔波,又回到她的身边,她随时可以看到他们,爱抚他们。

看,那每张母亲百看不厌的恬静而幼嫩的脸蛋,多么美好,多么讨人爱啊!

炕洞里烧着的柴禾在爆裂着,发出轻微的劈啪声。那松木油的香味和炕上烘热的棉被絮所发出的干焦气息,飘荡在整个屋子里。

油灯下,母亲凝视着孩子们的脸出了神。她心里非常满意地想:就这样永远永远地在一起过下去吧。谁也别再离开她一步吧!

忽地,母亲动了一下,用针把灯花拨掉,将灯芯挑了挑,灯立时明亮起来。她擦擦眼睛,两手撑着炕,端详着每个孩子的脸。

几天的战火生活把娟子累苦了,她脸上显得有些憔悴,前额上那几条纵横的细细纹痕,像是更清楚了些;但满脸依然是血色充沛地泛着红晕,焕发着美丽的光彩。

秀子是她姊弟中最顽皮最活泼的一个。她总是跳跳蹦蹦的像个小麻雀,整天到晚无愁无忧的。实际上,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子,能知道什么呢?这时她紧绷着赤红的小嫩脸,那粗短的鼻子上浮着的一层细汗珠在发着光亮。搂着她弟弟细打着鼾声。

六岁的德刚偎缩在姐姐怀里。他睡觉不安宁,头歪在一旁,小脸蛋在微微搐动,像是在哭似的。他嘴角上流下一丝口水,两唇吧嗒吧嗒几下,又用力向姐姐怀里偎偎。

母亲看着儿子的样子,心里一阵酸疼。她猜想,孩子一定是为那只他养大的小狸猫被鬼子烧死,而伤心地在梦中哭吧!

在逃难时,德刚要抱着他的小猫,母亲没让他抱。告诉他,抱出它去要冻死的。儿子为爱护朋友,就忍痛和小猫告别了。他用绳绑着小猫的腿,把它拴在屋里棚子上,跟前还给它放了一些好吃的东西。怕它跑出去冻死饿死呀!可是这小生命也没逃出鬼子的魔爪。房子被烧着了,小猫也被烧成灰了!

回来后,德刚大哭一场,他怨母亲没让他带走猫。母亲替他揩干眼上的泪,擦去脸上的灰,告诉他是谁杀害了他心爱的朋友。孩子懂了,他虽不能理解帝国主义的凶暴残忍的含义,但在他幼小纯洁的心灵上,深深划上一道痛痕,铭记着那些残酷的敌人活活杀死他的朋友,使他伤心地流过泪!

德强靠弟弟躺着,他好像不是在睡,而是在幸福神秘地微笑。他的脸上,从来看不出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疲劳。他那略凸出的开朗前额,紧闭着的厚嘴唇,都像在显示出他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还远没有使出来似的。而嘴角上两道向上微翘的纹线,像在表示对他的敌手轻蔑的嘲笑。

靠母亲身边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两岁的嫚子。这孩子没离开母亲的怀渐渐长大起来。她一出生就跟着大人一起忍受着惨痛的遭遇,惊骇的波折,慢慢地像见惯了这一切,她很少啼哭。她也像有意识在忍受痛苦,来宽慰在苦难中的母亲的心。这孩子骨膀挺大,就是不胖,可长得逗人喜欢。唉,她怎么能胖得了呢?她吃的妈妈那奶汁都是苦味的呀!而孩子见到的眼泪,真比见到的水还多啊!

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给孩子们整理一下被子。一床被五个孩子盖可真难啊。本来是两床被子,但母亲一听说姜永泉的被丢了,就立刻吩咐女儿把另一床送给他去。怎么办呢?娟子没盖被子,别看她身子壮,做妈的可怕她冻着。于是母亲把嫚子抱在怀里,用棉袄襟盖着她,让她在自己盘坐的腿上睡。尽管这样会把她的腿压得酸痛、麻木,但能匀出一点被来给娟子盖上,母亲心里就惬意了。

一切安排停当后,母亲又开始做针线。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一块一块地补,调过来覆过去,把裂口缝严,把破洞补好。她眼花了,腰酸了,腿麻了,手累了;这些她好像全没觉着,惟有一颗心,别使孩子挨冻。

棉裤面子补好后,她把手伸进裤裆里,想翻过来补里面,可是像有块冰一样的东西触到她手上,凉得她忙缩回手来。她赶紧把裤子翻过来一看,啊,裤裆湿了一大片!

母亲愣怔一刹,不由得掀开被子,看看睡去的德强的大腿根。呀!紫红红的一大块!她用手轻轻捺捺,已经肿起来,有的地方已磨破油皮,快出血了。

德强从小就有个尿炕的毛病。在家时,母亲每夜要叫他起来小便一次,这几天当然没有人招呼他,又穿着衣服睡觉,就尿湿了裤子。这样的寒天,再加上刀割般的北风一扫,就冻肿了。这孩子可从没叫一声,就这么穿着,任凭肿伤被裤子磨擦,谁也不让知道。

母亲抚摸着孩子的大腿,颦起眉峰,嘴在咝咝吸冷气,就和伤在自己身上似的。真的,伤在孩子身上,痛在母亲心上。其实,哪有伤在她身上好受呢!

抚摸一会儿,母亲又把被给儿子盖好。她紧闭着嘴,下颚上那颗善良的黑痣在跟嘴唇一起颤动。她两眼凝视着那闪烁的蜡黄色的豆油灯火一缕纤细的黑油烟,晃曳着升进黑暗的空间。母亲的眼睛发涩了,模糊了,潮润了——愈来愈湿,忍含不住,一颗晶莹的泪珠滴到灯芯上。灯砰地一声爆出火花,灯光晃了晃,之后,又恢复原状……

母亲模糊的眼前,站着两个不同的德强,一个那么小,吃饭、穿衣,离开妈妈一步都不行啊!一个那么壮,他冲进鬼子群里,扔手榴弹、拼刺刀……两个模糊的德强,渐渐地合为一体了。母亲不自觉地喃喃道:“去吧,孩子,去吧……”

德强起来得比谁都早,天才麻麻亮,淡蓝色的天空上还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星。他很快走进杏莉的家门,怕惊动别人,就悄悄地一直走进那熟悉的房间里。

杏莉还在睡着。德强轻轻坐在她身旁的炕沿上。他想叫醒她,可又一想,让她多睡会吧,昨晚上她睡得也很晚,原来昨儿他俩说了一晚上话,并约定他早晨起来就来找她。

德强静静地坐着,眼睛像再没有其他地方好放似的,心里本不想看她,可一次又一次把眼光投在她身上。接着,他就专神地端详着杏莉的睡态。在曙光的沐浴下,杏莉侧仰着身躺着,睡觉不老实,一只白皙的小胳膊赤露在红花被面上。薄薄的小嘴唇紧紧闭着,嘴角有一丝涎水流在下颚上。白红色幼嫩的脸腮上,出现两个浅显的小酒窝。淡淡弯曲的眉毛下,一双细长的眼睛,就像在微笑似的闭着。黑亮的头发,散乱在雪白的绣花枕头上。

德强又看看这屋里雪白的石灰墙壁,明亮的玻璃窗,赭红色的桌凳,眼前就浮现出自己家里的情景,成为了鲜明的对照。要是看到别人家这样,他早就产生出鄙视愤恨的情绪了。可是在这里,享受这一切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是杏莉啊!他一点也不敌视她,他认为这不能怨她,她没做过坏事。在这一刹,德强不再觉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都是罪过。相反,如果是用自己劳力换来的,那是人人应该享受的东西。他德强如果有本领,一定使全世界的穷人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德强呆呆地看了一会儿,心想,她那只露在外面的胳膊一定冷了,用手一摸,真个是冰凉的。他就轻轻地把它放进被里去。他一触动她,杏莉马上睁开眼睛,一看是他,立刻笑了,高兴地说:

“呀,来得这么早哇!多咱来的?”

“不一会儿。你还睡吗?”

“不睡啦。不对,我猜你来好一会儿了。”杏莉眯眯着眼睛,俏皮地说。

德强的脸有些发烧了,眼睛不知向哪里看好,反问道:

“谁说的?你怎么知道啦?你早醒……”

“哈哈,脸红了,看叫我哄出来啦!”杏莉大笑着,拍着手儿叫。看德强很窘得慌,她接着笑嘻嘻地说:

“哟,说了谎话还害臊呢,是我刚才做梦做到啦。”

“我不信。”

“你不信?”杏莉装作认真的样子,说,“刚才我睡着的时候呀,做了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梦。梦见两个小八路,从南山顶上走下来,走呀走呀地走到我跟前来,我这么睁眼一看哪……”

“谁?”

“你猜?”

他摇摇头。

“哈,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你猜这女的是谁?”

“是你。男的呢?”

“对啦,女的是我。男的呀,是——”杏莉故意拖延着,忽一下坐起来,大声说:“是你呀!”

“哈哈哈!”两人都大笑了。杏莉笑得前仰后合,用手拭着泪水。德强见她还没穿上衣服,就说:

“快穿上衣服吧,看冻着了。”

“好哇!请你把衣服递过来。喏,就在桌子上。”杏莉笑着请求道。

德强把衣服放到炕上,说:

“你穿吧,我到院里去。”

“哎,出去干什么?外面冷呀!”这十四岁的小姑娘为了友爱,她忘记害羞了。

“那我转过脸去。”他背向她,脸朝着墙。

“……好啦。转过来吧。”杏莉穿好衣服,扣着纽子,一手理着头发,同德强并肩坐在炕沿上。

“俺妈什么都给我预备好啦。她一宿没睡觉。”德强说。

杏莉看着德强身上多的新补丁,说:

“你妈真是个好人,真进步!唉,真倒霉,谁叫我是女的,怎么不是男的呢?不然咱俩一块去,该多好啊!”

“女的也行,白老师也是女的呀!你还小,先干儿童团,也一样打鬼子。过几年再去吧。”他大人似的嘱咐她。其实他才比她大一岁。

杏莉瘪瘪嘴,停了一会儿,说:

“德强哥,俺爹叫我上中学。我现在不想去,等你打走鬼子咱俩一块去,好不好?”

杏莉这个称呼使德强脸红了,这还是第一次。德强觉得自己真的是大人了。

“不一定。有机会你先自己去吧,我不知几年才能回来,打鬼子是持久战啊!杏莉妹,我不想念书啦,光想去打仗!”他兴奋地说,像称呼亲妹妹似的叫着她。

旭日慢慢地爬上窗户,那红晕柔和的阳光透进屋里来了,屋子暖和起来,如同冬季的暖花室一样,尽管外面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是百花争妍,春光灿烂。

德强愈来愈觉得有一种不愿离开她的情感在逐渐上升。这在他还是第一次产生的新鲜感觉。骤然,他有些惶惑,可是他还没有那么多心思来细吮它,就马上想到战斗。战斗诱惑他比什么都强烈,比什么都来得快。他的心立刻又被对战斗的神往占据了,和心爱的朋友离别,他一点儿不感到悲伤,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他站起来要走,杏莉拦住他说:

“你等等,我还有点东西给你。”她急忙开箱子拿出个小花包袱来。打开一看,有条白手巾;一条杏莉时常围着的褐色绒毛线织成的厚围巾;一个用各种彩绸绣的“卫生袋”。

德强一见,忙说:

“哎呀!你怎么给我这些东西,围巾你不用吗?我不要。”

杏莉抿嘴笑笑,边包边说:

“我,你别管。出去可冷。卫生袋还是妈妈帮助缝的。”

正好,杏莉母亲出现在门口。她的脸更苍白了些,眼窝里有条黑线。她朝德强说:

“好孩子,都拿着吧。这也是你同学和妹妹的心意呀!”

杏莉一想起后面这句话的意思,脸刷一下红了,瞥了母亲一眼。她母亲却没理会,又对德强说:

“德强,别回去啦。大婶给你预备着好吃的呢。”

“对!就拿在我屋里吃吧。”杏莉高兴地说。

“不,大婶!俺妈等我哩。我马上要回家。”说着他就要走。

杏莉娘俩见留不住他,就包了一包熟鸡蛋,硬给他拿上。德强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跑。

母亲早把饺子煮好了。真等急了。刚要打发秀子去叫,德强已跑进来。母亲也舍不得责怪一声,只催着快吃饭。

娟子一起来就走了,她要去把欢送参军的群众组织一下。

母亲一面给儿子捆背包,一面嘱咐道:

“出门不像在家里,多留点神。跟着大人走,别想家。有机会捎封信回来,我也好放心。……怎么,不吃啦?多吃几个吧……饱啦?……”

母亲尽说些无关要紧的话,直到孩子背起背包要走,她才想起昨晚上涌上心来的满肚子话,一句也没说呀!

蓝晶晶的天空像海洋,绚烂的阳光普照在盖着雪的各种物件上,万物像银子般地闪烁着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一会儿工夫,那屋顶上的雪开始融化了,雪水顺着茅草屋檐上的冰柱往下淌,一滴滴乓答乓答打到屋檐底下的地上。冻硬的泥土渐渐地被冲开一个个小坑,并越来越大地扩展着。对对的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瞅着青凌凌的冰柱的空隙,嗖嗖地从屋檐底下的窠里飞出来,踏在屋顶两头的砖瓦上,高叫几声,看人们几眼,就撒开翅膀,用嘴去啄肚底下的羽毛,不一会儿,就又呼唤着飞去。于是,几颗白净的小羽毛就飘落下来。

街上非常热闹。锣鼓喧天,吵吵嚷嚷的,人们把十几个参军的青年围在中间。为照顾到村里的工作,姜永泉把德松、玉秋留下来。另外一些家里实在离不开和身体不行的人,也都没让去。

母亲也在人群里面,她紧瞅着自己的孩子,像要看看孩子身上是否还缺少什么东西,她要给他再加上似的。

姜永泉踏着碾盘,向参军的人们致祝词。勉励他们杀敌立功,不要想家,家里有政府照顾。

军队里的指导员接着讲话,欢迎新战士。

大海代表参军的人,向乡亲们保证:不打走敌人,誓不甘休。

接着军队和儿童团喊起口号,几个中年人和老头子敲起锣鼓。

娟子和兰子领着青妇队,把纸扎的一朵朵大红花,戴在参军的青年们胸前。

小伙子们高高挺起胸脯,一张张兴奋严肃的脸上,放着青春的光辉,再加上红花一映,更显得光彩了。

杏莉走到德强跟前,给他戴上花。她那天真俊俏的脸上,在兴奋之余,隐现着忧伤的阴影。似乎她现在才意识到这是离别,他是去战斗啊!她温存地说:

“德强哥,你多小心些啊!也别……”她脸一红,“别忘记我呀!”

德强向她微笑着,恳切地点点头。

队伍要出发了。德强急忙转身去找母亲,一见到她,他一边转回头笑着向母亲招手,一边跟着队伍前进。

母亲急赶几步,想最后摸儿子几把,对他再说句话,可是已来不及了。她只能用眼睛紧看着他的后影。

他,是他!排在队伍最后面的一个,那细小的身躯,背着个小背包,摇晃着渐渐消失在银妆的山野里。

一颗灼热的大泪珠,滴在母亲怀里的孩子脸上! 8QBPh1r7+wIFwsoNxjOPdXaK5fyZyPW51rd6SX+Xg9gs1tCWfLudOJ0mwcNttp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