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生有以供养、死有以安葬,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景不好,只要推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在这里,孟子首先针对齐宣王所说的,寡人已尽心于政,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的政治情况不好于邻国。如果能好于邻国,就不会出现“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
怎样实现本国的强大和人口的增多呢?孟子认为要从经济问题入手,解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一是不违农时,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天有春夏秋冬,农有种莳(shì,栽种)收藏,天不待我,违时无收。国有征战服役,除非特殊情况,应在农闲。禁止用细网打鱼,则鱼可再生,越年仍有可捕。砍伐树木,应在冬季落叶之后,则树逢春可以再生。这样,资源不竭,民之财用不乏,“养生丧死而无憾”。孟子说,这是“王道之始”第一步。
第二是运用法律去保障和改善民生。孟子的设想是:一个农户要有五亩大的宅院,用以种桑养蚕,解决老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再就是一个农户要有一百亩的土地,解决吃饭问题,这样“黎民”就可以“不饥不寒”,“五十者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第二步。
第三是加强对人民的道德教育。孟子特别强调要“申之以孝悌之义”。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基础。孝悌之德并非自然生长发育,只有反复“申之”,才能养成尊老敬老、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这是第三步。孟子认为,走完这三步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孟子强调说,走好这三步,关键是大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要把问题归罪于年成,动辄说“非我也”。大王能忠于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那样“天下之民至”,增加社会人口是可以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