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政最能感化百姓

【原典】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另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解读

施仁政者得天下

敌国来攻,并不是要杀滕国的百姓,百姓为什么宁死不走呢?孟子认为,就是因为国君实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的国君,百姓才会以死效忠。

西汉时鲁王“效死弗去”的故事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项羽兵败后自刎乌江,士兵取其人头献给刘邦,此时全国的诸侯国大都归顺了刘邦。

刘邦携项羽人头北伐鲁国,大兵压境来到城门前,当时的鲁国为楚霸王所封,鲁王忠于项羽,拒不投降,刘邦十分生气,遂下令大举攻城。以当时的情景城破后接着就是屠城,因此情况十分危急,然而恰在此时,城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孔子后人及学子正教学诗书礼仪,一副视死如归“效死而民弗去”的景象。刘邦及将士不觉为其感染。这时有大臣进谏刘邦,鲁国乃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发源地,万不可屠城,其不降更能说明鲁国忠于先主,实乃可嘉可敬。

于是刘邦再次派谋士携项羽人头,细述项羽已亡,天下已定,刘邦乃如今天子,其宅心仁厚,愿以仁政安抚四海黎民,于是鲁国开门投降。刘邦以鲁国礼仪将项羽人头葬于东平县,今称项王墓。

从表面上看,鲁王愿为项羽而死,可细细品之,却是愿为仁政而死,因为鲁王虽然曾誓死与城共存亡,却最终归顺了刘邦,而打动鲁王心的,并不是刘邦此人,而是仁政二字。由此可见,仁政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rLoHCc82nXS8BQvW1HvbUlxhNp2+r+HX8aSQDRoJJqRzaDnUfODw4c+2cYchpr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