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绿林好汉的起源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并州(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带)等地的居民为了躲避新莽政权的频繁征兵,相继弃城流亡为盗。

王莽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新莽士卒的骚扰,数千人公开与政府对抗。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八月,临淮(今盱眙)人瓜田仪于会稽长洲(今江苏吴县)率众暴动。

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经过长达三年的谋划,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飘忽于海上,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城聚众起兵,辗转进入泰山。各路盗贼钦佩樊崇勇猛,纷纷归附。一年之间,队伍壮大到一万余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也纷纷起兵响应,总共有数万人之多,跟随樊崇在青州、徐州一带流窜抢掠。

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力子都则起兵于琅琊,在徐州、兖州一带抢劫掠夺,部众有数万人之多。

眼看国内盗贼蜂起,王莽又气又急,命太史推算出三万六千年的日历,下令每隔六年改换一次年号,布告天下。同时下诏书称:“己当如黄帝仙升天”,打算借此诳耀百姓,销解盗贼。

天下皆笑。

另外,还有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张霸和秦丰,平原郡女子迟昭平,江夏(今湖北云梦)羊牧,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王州公,钜鹿郡马适求及北方较为著名的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起义风起云涌,活动范围跨州连郡,有席卷天下之势。就连长安附近的三辅之地,各种各样的起义也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大张旗鼓地进行镇压。

不过,在起义浪潮中,真正算得上猛龙级的人物当属下面的两位:王匡、王凤。

王凤……王莽的伯父就叫王凤,是成帝朝的大司马,事实上,王莽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仗这位大伯父援引。

而王匡,新莽朝中的太师也叫王匡。

在那个单姓单名的年代,同姓同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所说的王匡、王凤均为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部三阳镇一带)人,为人豪爽有大义,身上洋溢着一种天生的领袖气质。

发源于湖北随州大洪山的大富水流经他们所居的新市,使得新市境内布满了沼泽地,沼泽地里草木葳蕤、野菜丛生。在这乱世之中,俨然成了饥民的天堂,人们成群结队前来挖荸荠、野菜充饥。

随着外来的流民越来越多,沼泽地里的野菜成了饥民相互争夺的对象,他们常常为了采食而不惜大打出手,流血事件每日都有发生。

王匡、王凤就以和事老的身份出现,用一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道理说服大家放弃纷争,共求生存。

由于王匡、王凤能为大家主持公道、排难解纷,维护秩序,渐渐地被饥民视为首领。

沼泽地里的饥民越聚越多,而且有组织、有纪律,这不是聚众造反是什么?官府发兵前来镇压,王匡、王凤不得已,只好带领饥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举旗上了绿林山(今大洪山南麓许家寨一带)。

这时的王匡、王凤绝对不会想到,他们这一次举旗,竟成为了继秦末陈胜、吴广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

初上绿林山,为求生存,王匡、王凤不得不时时带领队伍在附近打家劫舍。

队伍越来越庞大,发展到了几千人,胆子大了,就开始攻打离城市较远的小集镇,掠取一些地主豪强的粮食财物,然后又回绿林山上,占山为王,日子过得还不错。

看到王匡、王凤生活过得这么滋润,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相继带兵入伙,短短几个月,就聚集起上万人。

其实,这上万人都是因为饥寒贫苦才被迫上梁山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常思岁熟得归乡里”,盼望着年景转好回家种田。势力虽大,却不敢攻占城市,劫掠到的食物,只求填饱肚皮。

王莽不明就里,疯狂地进行镇压。

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诏令荆州牧发两万大军攻击绿林山。

镇压越烈,反弹越强。

王匡、王凤率部众在云杜(今湖北京山)奋起反击,大破州府官军,杀数千人,将粮秣辎重悉数掳获。

荆州牧胆战心寒,领着残部仓皇向北撤退。没走多远,又遭到绿林悍将马武的截击。

这时的马武,还幻想着日后可以金盆洗手,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平民,他只是用长槊钩翻了荆州牧的车辕,将他打翻在地,不敢妄开杀戒。

荆州牧终于逃得一命。

绿林军顺势攻陷竟陵(今天门),转而袭击云杜、安陆,“多略妇女,还入绿林中”。

经此一战,绿林军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奔落草,人数暴增至五万余人,声势浩大,州郡官府力不能制。从此,人们专门把那些据山林水泽之险与封建政府对抗的武装称之为“绿林好汉”。 +zFM51visAhfKWGa0/1jv8ZXHUGPo1hL9GTEUS/HBgx10DyiN3nlbG8ykGaEHc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