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传统上,大家都认为东汉是西汉的延续。

而事实上,东汉却是一个完完全全建立在烽烟燎原、黄钟毁弃的时代废墟之上,且迥异乎西汉的全新王朝。

当是时也,王莽乱政,豺狼当道,海内鼎沸,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出现了几十支乃至上百支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临淮人瓜田仪暴乱于会稽长洲,琅琊海曲女豪杰吕母飘忽于海上,樊崇、力子都聚众于琅琊,王匡、王凤聚啸于绿林,城头子路纵横于黄河﹑济水之间,梁王刘永割据于睢阳,公孙述称帝于成都,李宪自立为王于淮南,秦丰自号楚黎王于黎丘,张步起兵于琅琊,董宪举旗于东海,延岑起事于汉中,田戎亮剑于夷陵,此外,还有平原的迟昭平、江夏的羊牧、庐江的王州公、钜鹿郡马适求、渔阳的彭宠、真定的刘杨、南阳的邓奉等,也纷纷领着或众或寡的兵马加入到这乱世的混战中来,再加上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的诸如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流民,这些势力盘根错节、犬牙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援引,又有牵制,时而交合,时而决裂,相与争锋,互相搏杀,可谓纷繁复杂、混乱不堪。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秀白手起家,披坚执锐,百战沙场,血战十五年,以布衣取天下,诚为不易,无怪乎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叹道:“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是一个开国之君,还是一个治国之君。

首先,光武帝总结了秦朝灭亡、西汉“七国之乱”等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大力集中中央机构的管理权,如:扩大了西汉成帝时设立的尚书四曹,改设立六曹,尚书台也从秦代主管殿中传令的卑小官职逐渐演变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朝廷中央办事机构,还加强了州部刺史制度、缩减三公权力等。

其次,他参考了王莽改制的内容,为解放劳动生产力,多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并针对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度田”,鼓励农桑。

因为贯彻“以柔治国”的理念,东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惠民政策最多的时代。

他推行的一系列“与民生息”政策,使帝国迅速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坚持不懈开展的“度田”运动,迎来了中兴盛世。

东汉时的农业生产远超西汉。北方出土的东汉铁农具锸、锄、镰、铧等,数量之多,远非西汉可比。犁的铁刃加宽,尖部角度缩小,利于深耕,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比耦犁(二牛抬杠),轻便的挽犁(一牛牵引)。农耕、蚕桑、水利、铜铁冶炼、铜器制造和火井煮盐等方面的发展呈稳步上升势头。而定都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客观上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交通能力低下的条件下,国内出现了专门从事西域贸易的大型贸易商人。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铸的五铢钱还一度出现过跟不上商品流通量的情况。

再次,他又在继承西汉文化统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加强了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制定出较为系统的文化政策。具体来说,重儒崇经,将儒学谶纬化,稳固了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通过细化和发展官学教育体系以及鼓励私学的政策,培养统治人才,推广教化。光武帝提倡讲经论理,专门从儒生中选择统治人才。其于建武五年就开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

另外,他和他的后继者都相当重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积极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又通过疏通丝路、派遣使者与周边国家乃至西域诸国开展文化往来的方式,积极引入佛教文化。

光武帝之后,明、章、和三帝同样励精图治,尤其是汉明帝,劳心劳力地修治黄河,消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在此基础上,东汉帝国的水利工程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以至关东地区及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也陆续兴建起来。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有鲍昱、杜诗、张堪、王景等。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又发明制作了水碓、翻车、渴乌等工具。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汉末仲长统在《昌言》中就指出,当时的农田亩产量为:亩收三斛。

在文化教育上,明帝更是广召名儒,以察举、征辟以及举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做官。

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科技、文化、医学、宗教各方面之成就毫不逊色先出于其前之西汉、晚出于其后的盛唐,而其学术思想之开放、科技发展之迅速,社会风气之淳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我国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在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让后世无数英雄倾慕不已的精英。其中,以名将论,有出豪言,抒壮怀,“以马革裹尸还”的伏波将军马援;以思想家论,有写《论衡》的王充;以科学家论,有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科圣”张衡;以发明家论,有发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纸圣”蔡伦;以水利专家论,有仅花一年时间就治理好黄河百年水患的王景;以外交家论,有投笔从戎,纵横西域,联结了五十多个国家的班超;以生物学家论,有著作了《异物志》的杨孚;以学术家论,有著作了《说文解字》的“字圣”许慎;以文学家论,有创作了《汉书》的班固;以医学家论,有写下了《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以音乐家论,有弹奏《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以改革家论,有进行选官制度改革的左雄……

可以说,东汉一朝不但政治相对稳定,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其文化事业也很兴盛。

因为统治阶层的重视引导,东汉的雅乐、颂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音乐管理体系,积极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用,并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后世文化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问,东汉一朝与其他王朝相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在该文化氛围下培植出来的社会风气。

有人说,东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风气最为淳朴的时代。

应该说,这是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南宋太学生陈东因听说抗金英雄李纲被黜,为忠义所激,曾上书宋高宗任贤斥奸,结果被宋高宗处死。

《四朝闻见录》赞其“自知顷即受戮,略无惨戚战栗之意,盖东汉人物也。”

以“东汉人物”来比喻和称赞一个人,这就说明了所谓“东汉人物”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分量。

司马光称:“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东汉一朝,流传千古、令后世称道不已的善举、义举比比皆是,不绝于史。

故事的主角,有帝王将相,有普通官吏,有平头百姓,有名门高士,有山野闲人,他们或大义,或忠孝,或至诚,或博爱……演绎出一幕幕清新隽永、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江革奉母、廉范事主、汉明帝尊师、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严子陵拒官垂钓、赵熹千里送孤女、袁安困雪、杨震暮夜却金、郭林宗传学、申屠蟠仗义执言、范滂投狱、李膺请死、孔融一门争死、杨乔拒亲等。

值得一提的是杨乔拒亲之事,杨乔是会稽郡人,容仪伟丽,汉桓帝喜爱他的才学和相貌,打算把公主嫁给他为妻,遭到了他的坚拒。汉桓帝准备逼亲,杨乔竟然闭口绝食,七日而死。

不肯与皇帝攀亲做驸马之事,早在光武帝朝也发生过,光武帝刘秀想做媒把自己的姐姐湖阳公主嫁给太中大夫宋弘,却被宋弘以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婉拒了。杨乔比宋弘猛多了,以死明志,可谓刚烈。

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发生在同一朝代,绝非偶然,乃是王朝社会风气所致。

又如,东汉人特别看重人的道德品行,李膺“风格秀整”,所以人们都以能到他家为“登龙门”。郭泰性明知人,好提携后辈,其周游郡国,曾在陈梁间行走,遇雨,头巾的一个角堕下,人们慕其高义,争相效仿,纷纷把自己的头巾折一角,称“林宗巾”。郭泰与李膺同舟共渡洛川,衣冠诸儒在河边围观,车辆达数千辆,他们对郭李二人“以为神仙焉”,无不心向往之。

“党锢之祸”事件中,不但有陈寔、李膺、范滂这类名士坦然赴死,就连张奂、皇甫规这类手执兵权的国家高级武官也纷纷弃官请狱,可见人奋忠义,乃是社会风气使然。无怪唐代柳冕称:“后汉尚章句,师其传习,故其人守名节。”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从张俭逃亡事件中,则能更真切地彰显这一点。

官府到处缉拿张俭,张俭困迫遁走,沿路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天下百姓重其名行,冒死保护他、收容他,结果造成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的惨象。但保护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止,人们依然热心地接待张俭,直到他平安地出了塞外。

对于广大收留、保护张俭的人来说,张俭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道义。

在他们看来,维护道义是义不容辞的事。

所以,东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整体道德水平最高的时代确是名副其实。

梁启超称:“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一语得之。

时间已经迈过了近两千年,现在,每当我在纸上写下与东汉有关的文字,似乎就能看到窦宪和班固站在巍巍的燕然山上,高声唱颂着属于他们的《燕然山铭》,歌声穿越时空,不绝如缕,绵远而悠长——“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REmX5ZpANGGDjH/6fu2aKR2vXncGFPOjEyAsgvERCijNw8BBwislv2RI186oXe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