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之路

建立中央集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措施。没有谁比秦始皇更了解权力的重要性,也没有谁比秦始皇更迫切地需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实现大一统之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手策划并实施了这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央集权运动。

为显示自己的威尊和与众不同,嬴政规定了一整套制度。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嬴政决定首先拿自己的称谓开刀。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比如嬴政就是秦王。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和那些被自己一个个消灭掉的六国国君不能用同一个称谓,再说“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

君主发话了,大臣们当然不敢怠慢,于是纷纷聚在一起开始商讨。最后,诸大臣商议的结果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建议嬴政尊号为“泰皇”。嬴政听了仍不满意,他要取一个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独一无二的称谓。“泰皇”虽然尊贵但还不够,于是单取其中的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嬴政不愧是位极富革命性的人物,这名字起得还挺有创意。

从此以后,“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此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皇帝”这个称谓再也没有更改过,而秦始皇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与此同时,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并且还提前安排好自己死后的儿孙继位问题,“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不但操心这辈子的事,还想到了自己死后几百年的事情。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把大好的江山轻易葬送,使他千秋万代的梦想落空了。

此外,他还制定了其他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如皇帝的命应该叫做“制”,令应该叫做“诏”。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是为了符合实际需要,也只能如此。

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这是中国历史上讲究避讳的开始。

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嬴政可真能折腾,他把自己多余的精力全部放到这一系列的改革当中。新朝新气象,一切当然要焕然一新。然而,以上这些改变也只是小打小闹,更大的动静还在后头呢。嬴政要动一动祖宗的规矩,这次他要朝实行了几百年的老规定动手了。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秦始皇时的秦国官吏体系: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乃百官之首。

太尉:掌武事,乃武官之长。

御史大夫:掌监察,掌副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

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

太仆:掌皇室东马。

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嬴政规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总理,但当时主要是做一些秘书性的工作。

太尉名为最高军事长官,和现在的国防部长差不多。但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也是有名无权的职位。而御史大夫,则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

所以三公互不统属、互相制衡,最后决断只能归秦始皇一人裁决。这样,皇帝手中的权力就空前强大了。为了便于管理,嬴政又对地方政权组织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所谓的郡,级别和现在的省差不多,亭就相当于现在的村。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时曾达到46个。

郡置守、尉、监,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与中央政权“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

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令的下属官有县丞。

县以下是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

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

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可以说这次改变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基石。

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使它渗透到政治措施、典章制度和文字记述中去,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公元前216年,嬴政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

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

农业领域的这场革新,对后世统治者重农轻商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紧接着,改革的触角伸到了文化领域。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令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

文字的统一,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字体。

最后,交通系统也面临改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

对此,嬴政下了三道命令。

(1)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

(2)修建驰道、直道。

(3)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

这三项政策得到了切实的实施,使得秦朝的交通网络体系健全,人民来往方便。

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更重要的是,嬴政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后世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范本。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位官吏的俸禄,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嬴政提出的“五德终始说”,为后世君王用封建迷信来统治人民做出了榜样,此后,这招被许多帝王使用,使得封建迷信思想在中国流毒很深。

土地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也被历代帝王借鉴。此外,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也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有深远影响。从这些政令来看,嬴政不愧为“皇帝”的称号,他推开了中国封建王朝正规化的大门。 OgLDWQGr8ageevHOD+x2JI0E27a7p63EpdwZNHmMTHZg0dQOb1nBlecHiVm+9w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