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东方遇见西方

江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精致的、清淡的、安然的,小桥流水旁,一位姑娘静静地走过,人入景,景映人,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惹人流连,令人难忘。成长在江南的女子总有温婉可人的性情,清秀的样貌,她们言如小溪流过,行如微风抚柳,让人一见就能感受到江南小城的那份安逸。

在江南,林徽因渐渐长成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小姑娘。只是这姑娘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格外多愁善感,思想也过于早熟。1912年,林家移居上海。8岁的林徽因开始为家中的女眷代笔,与在北京当职的父亲通信。有时,她也会将自己的心意写进信中,当林长民得知那些严谨的字句是自己年仅8岁的女儿写出的,他十分惊讶,也更加钟爱这个女儿了。

1916年,林家迁至北京,从此,林徽因离开了那温婉的江南。环境变了,周围的人变了,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南方,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女孩,北京带给她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息,那是一种硬朗,一种霸气。若是将城市比作茶,江南便是那清香优雅的碧螺春,柔美中带着一股香甜,而北京便是香气浓郁的铁观音,浓郁中透着几许深沉。

初到北京,难免有些不适应,幸好,书籍仍然是林徽因最好的陪伴,那些书中散发出的墨香是那样熟悉,那样温暖,令她不再有陌生和不安的感觉。闲时,除了读书,便是写写画画,周身的才气如仙子身上的仙气一般,自然而然地萦绕在她的身上,这种气息与那历史悠久的北京城格格不入,却为她平添了缤纷的色彩。

在北京,林徽因就读的学校是由英国都会创办的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这个软声细语的姑娘入校后,她那眼眸中时时透出的清澈,天生秀丽姣好的面容,还有自然流露出的优雅姿态都让同学们对这个来自江南的姑娘格外关注。而当大家发现了她所拥有的斐然才华之后,仰慕她的同学便更多了。

那朵来自江南的白莲,就这样静静地开在了北京,开在了这座满是历史底蕴的古城里。少了江南微风的打理和细雨的滋润,它不曾有丝毫的枯萎,仍然那样亭亭玉立地绽放着。一如既往的清香,一如既往的优雅,一如既往的秀丽。只是那份清香中,又多了一丝沉静;那优雅中,又多了一丝洒脱;那秀丽中,又多了一丝坚韧。

13岁那一年,林徽因曾有过一段独自留京的日子。相比来京之前那段在上海老宅陪伴祖父的日子,这段日子对她来说更加不易。一个弱小的女孩,突然之间要独自面对所有来自生活和各种方面的问题,那是怎样的一种挑战呢?令人意外的是,她将家里的所有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无一丝纰漏。想来,自12岁起,家中的二娘身体不好,已经将许多事情交予她打理了,许是那一年,这个看上去本应该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女孩就已经长大了。

1920年,林徽因收到了一封父亲从北京寄来的信件。读过父亲的信后,林徽因第一次感到了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林长民在信中告诉林徽因,政府派他去欧洲进行长达一年半的访问考察,而他决定带着林徽因一同前去。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父亲在信中用几句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这令林徽因心生感动。虽然父亲对母亲一直很冷漠,而他对自己,确实是关怀的,那是一份不善言语却发自内心的关怀。

在培华女子中学,林徽因接受的是西式化的教育,那些教育与她在江南老宅中接受到的有许多不同之处,也让她了解到在自己生活的国度之外,还有更为精彩的世界。书本中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引起了她的好奇心,让她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当得知父亲要带自己去欧洲时,她心中那兴奋之情自然格外强烈,她期待着早日去那个不一样的国度,看一看那里的人,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学习那些不曾接触过的知识。

林徽因在1920年9月考入了英国的圣玛莉学院,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迁宅北京,曾让林徽因感受到自己在这世上的渺小,而远渡重洋,更让她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当她踏上那只远行的船只,看到洁白的浪花在脚下翻滚,而瞬间又被船只拉得好远,最后消失不见;当她坐在船头,望着那深不见底的大海,想着家乡那碧玉一般宁静清澈的西湖;她第一次明白,世界如此广阔,每个人都只是其中一个过客,就像那海中泛起的一枚枚浪花,此时跳跃,下一时或许就已经化作一滴海水,沉入了海底。

想象固然能够营造出一场美丽的邂逅,一幅清秀的山水,一曲动人的音乐,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却不能描绘出那些真实存在,和不曾触碰过的深刻。若不是远渡重洋,她纵使能依据所读过的文学作品组出唯美的诗句,却也绝不可能写出那些富有深刻意味的文章。自从离开中国之后,林徽因便游览了许多欧洲的名城,那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在她的内心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影响,她爱上这样的风景,为它们能够将这个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而感动。

林长民带着她参观了许多工厂和报馆,他认为参观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发展,而林徽因对这些场所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那些充满异国风情的名胜古迹。这些美丽的建筑彻底地征服了她,她曾想,人类要用怎样的爱,才能设计出这么多绝美的建筑,对建筑的热爱之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再也不曾熄灭。

有人说,若林徽因不曾与父亲前往欧洲,或许她仍会如深宅大院中的一朵白莲,静美安宁,做一个小家碧玉的女子,然后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相夫教子,淡然一生。而这一去,她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不再是一朵只开在深宅大院中的花朵,而是一朵将芬芳释放到彼岸的花。

也有人说,即便不曾走出中国,如林徽因这般的女子,也定能作出一番令人惊叹的成就,因为在她的心中,一早就生出了追逐自由和梦想的种子。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就像鱼儿对海洋的向往,鸟儿对天空的向往一样,是本能。

无论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否属实,欧洲之行对于林徽因而言,的确是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她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从这样丰富的世界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她在国内无论阅读多少书籍,听过多少传闻都无法了解的。

同时,她也对父亲有了一些理解,虽然她仍然不赞同父亲对待母亲的态度,却也明白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见多识广的青年才子,一位足不出户的大户小姐,如何能够有相同的语言,又如何能够进行交流呢?

开学后,林徽因便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功课上。在培华女子学院学习时,西式的教育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她天资聪颖,所以想要跟上国外的课程对她而言并不算太困难,但她仍然很认真地去学习。课余时间,她也会与父亲一同出现在一些应酬场合。于是,她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上流社会,接触到那些名人雅士,接触到那些文化名流。在与其他人的接触中,她始终优雅高贵,谈吐不俗,令那些西方的名门望族也不由得惊叹,一个只有16岁的东方女子,竟然能够如此自然地以女主人的身份接待每一位宾客,竟然能够如此自然地融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在伦敦,细雨连绵是常有的天气。父亲在外忙碌着他的事情,而身边同龄的伙伴与自己又没有共同的话题,无人安慰她的寂寞。这样的日子里,林徽因便只能在公寓中,靠那些书本打发时间。幸而从小她就是个喜爱读书的孩子,对书有着特别的喜爱,若是一个生性好动又不爱读书的女子,遇到这样沉闷的天气,那该会是多么的难熬。

很多时候,林徽因都独自一人守在公寓里的壁炉旁,手捧着那些英文版的书刊,静静地品味着个中滋味。在跳跃的火光中,她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身影。她一边阅读着那些诗集,一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她翻开一本剧本,一边读,一边构思着剧本中的那些场景;她翻开一本小说,一边读,一边领悟着那出彩的情节。渐渐地,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萧伯纳……这些名字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上,那些优美的词语也通通进入了她的脑海中,她甚至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文人笔下所描述的情感,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读着优美的英文原著,喝着浓香温润的牛奶,烘着暖暖的炉火,在伦敦的空余时间大抵就这样一点点过去了。在这样的时间里,她那天生的多愁善感的气质又一次占据了她的思维空间。有时,读到感人之处,读到那些幸福而浪漫的情节,身为一个妙龄少女,她也会产生些许期望。也许在房间中的冷清和空荡的衬托下,寂寞变得格外明显,不知何时,自己的生命中也能走进一位如书中所写的男主人公一般温柔的男子,哪怕他只是朋友,至少他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悲伤,可以与自己一同谈诗作赋,这样便可以告别孤单。

此时的她还不曾料到,自己所期待的那种感情,马上就要降临了。 ajoiFJYIz4bcv+7MuK0NXoFX6W5a7idNieAI8+nSMY+rUZ5ZnywPpfTVtrsyem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