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勇士们》读后感 《勇士们》系美国厄尼·派尔(Ernie Pyle)著,林疑今译,生活书店出版。傅雷的“读后感”写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原载《新语》半月刊第三期,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现选自《傅雷全集》第十七卷。——编者注

刚结束的战争已经把人弄糊涂了,方兴未艾的战争文学还得教人糊涂一些时候。小说,诗歌,报告,特写,新兵器的分析,只要牵涉战争的文字,都和战争本身一样,予人万分错综的感觉。战事新闻片,《勇士们》一类的作品,仿佛是神经战的余波,叫你忽而惊骇,忽而叹赏,忽而愤慨,忽而感动,心中乱糟糟的,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人,这么伟大又这么渺小,这么善良又这么残忍,这么聪明又这么愚蠢……

然而离奇矛盾的现象下面,也许藏着比宗教的经典戒条更能发人深省的真理。

厮杀是一种本能。任何本能占据了领导地位,人性中一切善善恶恶的部分都会自动集中,来满足它的要求。一朝入伍,军乐,军旗,军服,前线的几声大炮,把人催眠了,领进一个新的境界——原始的境界。心理上一切压制都告消灭,道德和教育的约束完全解除,只有斗争的本能支配着人的活动。生命贬值了,对人生对世界的观念一齐改变。正如野蛮人一样,随时随地有死亡等待他。自己的生命操在敌人手里,敌人的生命也操在自己手里。究竟谁主宰着谁,只有上帝知道。恐怖,疑虑,惶惑,终于丢开一切,满不在乎。(这是新兵成为老兵的几个阶段,也是“勇士们”的来历。)真到了满不在乎的时候,便勇气勃勃,把枪林弹雨看作下雾刮风一样平常,屠杀敌人也好比掐死一个虱子那么简单。哪怕对方是同乡,同胞,亲戚,也不会叫士兵软一软心肠。一个意大利人,移民到美国不过七年光景,在西西里岛上作战毫不难过,“我们既然必须打仗,打他们和打旁的人们还不是一样。”

他说。勇气是从麻木来的,残忍亦然。故勇敢和残忍必然成双作对。自家的性命既轻于鸿毛,别人的性命怎会重于泰山?在这种情形之下,超人的勇敢和非人的残酷,同样会若无其事地表现出来。我们的惊怖或钦佩,只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赤裸裸的原人的行为,并且忘记了文明是后天的人工的产物。

论理,战争的本能还是渊源于求生和本能。多杀一个敌人,只为减少一分自己的危险,老实说,不过是积极地逃命而已。因此,休戚相关的感觉在军队里特别锐敏。对并肩作战的伙伴的友爱,真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使我们觉得人性在战争中还没完全泯灭。对占领区人民的同情,尤其像黑夜中闪出几道毫光,照射着垂死的文明。

军队在乡村或农庄附近发饭的行列边,每每有些严肃有耐性的孩子,手里端着锡桶子在等人家吃剩下来的。有位兵士对我说:“他们这样站在旁边看,我简直吃不下去。有好几次我领到饭菜后,走过去往他们的桶子里一倒,踅回狐狸洞去。我肚子不饿。”

这一类的事情使我想到,倘使战争只以求生为限,战争的可怕性也可有一个限度。例如,野蛮民族的部落战,虽有死伤,规模不大,时间不久,对于人性也没有致命的损害。但现代的战争目标是那么抽象,广泛,空洞,跟作战的个人全无关联。一个兵不过是战争这个大机构中间的一个小零件,等于一颗普通的子弹,机械的,盲目的,被动的。不幸人究非子弹。你不用子弹,子弹不会烦闷焦躁,急于寻觅射击的对象。兵士一经训练,便上了非杀人不可的瘾。

第四十五师的训练二年有半,弄得人人差一点发疯,以为永远没有调往海外作战的机会。我们的兵士对于义军很生气。“我们连开一枪的机会都没有。”有个兵士实在厌恶地说……他又说他本人受训练得利如刀锋,现在敌人并无顽强的抵抗,失望之余,坐卧不安。

久而久之,战争和求生的本能、危险的威胁完全脱节,连憎恨敌人都谈不到。

巴克并不恨德国人,虽然他已经杀死不少。他杀死他们,只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年代一久,战争变成他唯一的世界,作战变成他唯一的职业……“这一切我都讨厌死了,”他安静地说,“但是诉苦也没用。我心里这么打算:人家派我做一件事,我非做出来不可。要是做的时候活不了,那我也没法子想。”

人生变成一片虚无,兵士的苦闷是单调、沉寂、休战,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堪忍受的生活。唯有高速度的行军,巨大的胜仗,甚至巨大的死伤,还可以驱散一下疲惫和厌烦。这和战争的原因——民族的仇恨,经济的冲突,政治的纠纷,离得多远!上次大战,一个美国兵踏上法国陆地时,还会迸出一句充满着热情和友爱,兼有历史意义的话:“拉斐德,我们来了。”此次大战他们坐在诺曼底滩头阵地看报,还不知诺曼底滩头阵地在什么地方。人为思想的动物,这资格被战争取消了。

兵士们的心灵,也像肉体那样疲惫……总而言之,一个人对于一切都厌烦。

例如第一师的士兵,在前线日夜跑路作战了二十八天……兵士们便超越了人类疲惫的程度。从那时起,他们昏昏地干去,主要因为别人都在这么干,而他们就是不这么干,实在也不行。

连随军记者也受不了这种昏昏沉沉的非人非兽的生活,时间空间都失去了意义。

到末了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一种情感的绣帷,上面老是一种死板不变的图样——昨天就是明天,特路安那就是兰达索,我们不晓得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天哪,我太累了(《勇士们》作者的自述)。

这种人生观是战争最大罪恶之一。它使人不但失去了人性,且失去了兽性。因为最凶恶的野兽也只限于满足本能。他们的胃纳始终是凶残的调节器。赤裸裸的本能,我们说是可怕的;本能灭绝却没有言语可以形容。本能绝灭的人是什么东西,简直无法想象。

固然,《勇士们》一书中有的是战争的光明面。硬干苦干的成绩(“他们做的比应当作的还要多”),合作互助的精神(那些工兵),长官的榜样(一位师长黑夜里无意中妨碍了士兵的工作,挨了骂,默不作声地走开了),都显出人类在危急之秋可以崇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还有世人熟知的那种士兵的幽默,在阴惨或紧张的场面中格外显得天真,朴实。那么无邪的诙谐,叫后方的读者都为之舒一口苏慰的气,微微露一露笑容。可是话又说回来,这种诙谐实在是人性最后的遗留,遮掩着他们不愿想的战争的苦难。

是的,兵士除了应付眼前的工作,大都不用思想。但他们偶尔思想的时候,即是我们最伟大的宗教家也不能比他们想得更深刻、更慈悲。

“看着新兵入营,我总有些不好过,”巴克有一天夜里用迟缓的声调对我说,话声里充满着一片精诚,“有的脸上刚刚长了毛,什么事都不懂,吓又吓得要死,不管怎么样,他们中间有的总得死去……他们的被杀我也知道不是我的错处……但是我渐渐觉得杀死他们的不是德国人,而是我。我逐渐有了杀人犯的感觉……”

这种释迦牟尼似的话,却出自于一个美国军曹之口。他并不追究真正的杀人犯。

可是我读完了《勇士们》,觉得他,他们,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应当追究真正的杀人犯。我们更要彻底觉悟:现代战争和个人的生存本能已经毫不相关,从此人类不能再受政治家的威胁利诱,赴汤蹈火地为少数人抓取热锅中的栗子。试想:那么聪明、正直、善良、强壮的“勇士们”,一朝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把他们在战争中表现的超人英勇,移到和平事业上来的时候,世界该是何等的世界! mxGXW3mvv3ES2tu3KdqhubRyfanpermrgL+qjfpTfX/Ty4TRTIRyVNgNi5fe9a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