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近代以降,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辛苦的,做儿女也是很辛苦的。
一是民国初期。统治了中国260余年的曾似乎固若金汤的一个大王朝,由于自身腐败,打击改良和进步,在外国攻击和国内颠覆之下土崩瓦解,亡于一旦。
这一时期,大批青年,尤其知识化了的青年,反而最不容易找到工作。报国无门,报父母养育之恩也难。而最糟糕的是,国人看不到国家方向与希望。父母看不到,知识化了的儿女们也看不到。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平民——贫民父母和他们的儿女。富人不同,贪官污吏与为富不仁的富人,即使在很烂的国家里,也照样活得滋滋润润的,幸福指数很高,甚至,国家越烂,他们越如鱼得水。
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干脆破釜沉舟地投身政治,以图先救国而后追求个人之人生目标。政治要抛头颅、洒鲜血的,父母们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而许多青年,于是用生命祭了国家,或只不过祭了政治。不乏可敬者,亦有可悲者,令今人心疼。
二是抗战时期。中国千千万万的父母亲们,为保卫国家奉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所有——儿女。有时刚奉献出几个月甚或几天,儿女就粉身碎骨了。粉身碎骨在战场上还算幸运,被敌人严刑折磨而死的,更令今人心疼。我们必须承认,在那国难时期,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卓毅忍者,共产党的队伍中有,隶属国民党的亦即国家正规军中同样有,表现同样可歌可泣,浩气长存。
所谓家国情怀,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心中,只体现为爱国情怀了。所谓忠孝,也只能做到以忠为孝了。
对于那些中华儿女,抗日便是“就业”。
三是内战时期。资料显示,抗战与内战两个时期,近三千万同胞死于战争,多半是青年。
那经常是白发人埋黑发人的时代。
当年被卷入战争的青年,犹如后来的青年被卷入“上山下乡”运动。但前者们命运的惨烈,绝非后者们可与之相提并论。
四是“文革”及“上山下乡”时期。
那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父母,多到大约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已经完全被剥夺了向儿女提出人生参考意见的权利。因为儿女们的人生,连儿女们自己也完全做不了主的。
在那么一种情况下,许许多多家庭之家庭教育,成了一件很可能是“罪行”的事。父母和儿女往往会同样受到批判的,甚至会都遭殃。
但许许多多并不等于全体。
我对鼓噪“文革”中全体中国人都疯了的说法嗤之以鼻。
我当年就没疯,反而于种种疯狂现象中越发清醒。我的父母也没疯,比以往年代更加善良,更富有同情心。
我班里与我要好的同学一个也没疯,他们至今仍各个都是中国善良的人,像我的父母和他们自己的父母一样善良,富有同情心。尽管他们上学的权利被硬性剥夺了,至今皆是平民百姓,而他们的父母,我当年再熟悉不过的那些底层人家的父母,一位位至死也未改变过善良本性。
故我认为,那坚持说当年全中国的人都疯了的家伙,极可能自己当年干了罪过的事,并且至今不肯忏悔,继续以“全中国人都疯了”为自己当年的罪过开脱。
以我的眼看来,中国民间具有极其本能的、蚕丝被套般的向善维护系统,以影响自己的儿女们不变恶劣。那系统也遭受过极大破坏,但所幸未被彻底摧毁。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文革”十年,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剥夺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的人生选择——为父母的无奈,是儿女的也无奈,家庭教育反而极其简单了。一句顶一万句地说,勿恶守善而已。
这不等于说“文革”好。也不意味着所有人家的家庭教育都那么值得称赞。而仅仅是要强调——善良的父母们,对儿女们的家庭教育责任,只能尽到那么一点了。
那是最重要的。
却当然非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内容。
五是当下之中国父母,想怎么教育儿女就可以怎么教育儿女了,想怎么培养儿女就可以怎么培养儿女了。当下之中国儿女,想拥有多大的儿女自由几乎就可以拥有多大的儿女自由了,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那方向几乎就可以是他或她的人生方向了,哪怕明天又否定了,另有了一种价值观,另确定一种方向,也没法不随他们的便。
但今天之中国人,尤其平凡的中国人们,仿佛更不会做父母了。仿佛觉得,做父母更难了、更累了、更复杂了。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成了中国父母的人生宗旨。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成了中国父母的家教信条。孩子一呱呱坠地,父母都希望“天降大任于斯婴”。而同时,自己也背上了“天降大任于父母”的无形十字架。
谁都想证明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是成功的父母。
谁都明白成不成功要由好儿女来证明。
而好儿女起码分为以下几类:
1.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人;对谋生技能具有进取精神的人;一生平凡但不失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2.一个所谓精英人士。或曰成功人士。倘为官,官运亨通;倘经商,财源茂盛;倘从艺,必是明星大腕;倘从文,名满利丰,迎送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倘是独女,待嫁豪门;倘是独子,光宗耀祖。
3.既能实现以上人生目标,同时善良又正义,不但活着有好口碑,死后也经得起历史评说;包括坊间流传之野史的圈点。
4.如二者无法兼得,管他什么厚黑学,什么潜规则,什么权钱交易,什么出卖色相,百般手段一齐用上,黑白两道都吃得开,达到目的就是好样的。许多别人都已变得鲜廉寡耻,自己不择手段又何必感到羞辱?爸爸妈妈更不会因而脸红。别人指背那叫羡慕嫉妒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5.绝对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凡就是平庸无能!容忍一个平凡的儿女,岂非容忍一个完全没出息的儿女?若竟一辈子平凡,想想还莫如当初做掉的好!父母都由一辈子平凡而一辈子平庸了,全指望你当儿女的使祖坟冒青烟了!你实现不了我们对你的指望,你算什么好儿女?
于是,父母成了家庭教练员,儿女成了家庭运动员,而家庭成了培训基地,与学校达成这么一种共识——双方合作,不将一个孩子推入重点大学的校门誓不罢休,因为重点大学是培养将来不平凡的人的殿堂……
所以诸位,仅就以上五类培养儿女的方向而言,我们究竟遁着哪一方向尽父母的家教责任?姑且不论使命。说使命未免太沉重——我们毕竟只不过是父母,而且又都是平凡的普通的父母。我们不是“圣父”、“圣母”,世界并不非要我们的儿女去拯救。依我看世界也并没比从前糟到哪儿去,故我们当仅以平常心来谈谈父母的家教责任就行的,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首先我要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天下父母皆有之。那么也就可以说,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父母都会有的一种期望。起码,孩子出生时,心中会闪过那么一线期望之光。这无可厚非,符合父母之人性。
但一个事实乃是——那第二类、第三类儿女,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他们永远是世界新生代中的极少数,这一点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因父母家教有方的例子是有的;与父母基因遗传有些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幼胸怀大志,成功于个人刻苦勤奋的才俊人物也不少。可如果进行一项统计将会发现,更多的才俊人物其实属于“天赋”优异,再加上时代因素的促成,以及所谓“运气”。“天赋”的优异与父母的基因没什么关系,故“天赋”是无道理可讲的,“运气”更无道理可讲。那么,此等儿女,乃万分甚至百万分、千万分之一的比例。若天下父母全都抱此期望,不是好比每一个买彩票的人都专执一念非中头奖那么“二”吗?
故我认为,儿女呱呱落地时,能这么想的父母才是具有起码明智的父母——我一定要保证我的儿女将来的人生,不至于连普遍人的日子都过不上。
如果父母的家教责任始于此点,那么家教责任就会变得轻松一点儿的。也就等于做父母的首先在思想上明白了以下人生理念:
平凡与平庸是不同的。
平凡者也可以平凡得较为优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能力表现优秀,胜任自如;在平凡的家庭中是平凡的好儿女、好父母、好夫妻;在平凡的人际关系中,是平凡的好同事、好邻里。
这样的一个人,将平凡得可爱。
而可爱之人,人人喜欢他。
而生活在被许多平凡的别人喜欢的平凡的阶层中,心中未必全无平凡的幸福感。
平庸则不同,平庸是主观上的懒、混。
为父母者,如果真想通了以上道理,便会自觉地教育儿女,将来万勿做第四种人。而自己也绝不做难以容忍儿女的将来平平凡凡的父母。
雷夫·艾斯奎斯是当今美国备受称赞的中学教师。他来到中国与众多中国同行对话时,多次强调:
我们要培养善良的学生……
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善良的人……
聪明不是那么重要,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
雷夫明白,善良是人之良好品格的第一块基石。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所谓“天赋”和“运气”不会始终青睐某一个人的。反之,良好的品格有助于人获得信任、帮助、倚重。那时,连自己和父母都不曾从自身发现过的正能力,便有了施展的机会。
我们中国的父母如今最不重视的是对儿女的善良教育、好人教育、好品格教育。
我们中国仿佛变成了古代斯巴达国。
我们的父母和教育体制,似乎“合谋”在这么打算——要么使一个孩子成为将来的斯巴达勇士,要么视为“废品”。
一个孩子获得了大学文凭,只不过意味着在文化知识方面获得了成为平凡的城市人的资格。
研究生文凭其实也只能证明这么一点。
而我们许多父母包括儿女,似乎仍停留在出了大学校门我当然已与众不同的过去时。
进了大学校门,证明着一种幸运;出了大学校门,也证明着一种幸运。
一种“获得了成为平凡的城市人的资格”的幸运。
因为城市对“平凡的城市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不入大学校门,若想成为合格的“平凡的城市人”,将付出更大努力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想明白了——平凡其实没那么可怕,可怕的倒是,害怕平凡的人生如本能地害怕死亡。
窃以为,这样的人,他逐渐不平凡起来的可能,比平凡的人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