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人和睦相处的秘诀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某件事。你是否停下来想过这个问题?是的,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促使他渴望去干这件事。

谨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当然,你可以将左轮手枪顶着他人的肋骨,要挟他交出他的手表。你也可以趁员工还没有背弃你之前以“解雇”相威胁,命令他与你好好合作。你还可以用体罚或恐吓的方式,要求小孩子就范。可是,这些粗暴的方法只会造成令人不满的后果。

能促使对方做任何一件事的唯一办法就是:遂他愿,给他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得到什么?

西格蒙·弗洛伊德说:“每一件我们乐意做的事情都源自两个动机:性的满足和对成为伟人的渴望。”

而约翰·杜威,这位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则对此有不同的阐释。他认为:“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渴望就是要得到尊敬。”请谨记:渴望得到尊敬。这一点很重要。本书会多次提及这一点。

你想得到什么?其实,你孜孜以求、不愿放弃的并不多,大致包括:

1. 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生活;

2. 食物;

3. 睡眠;

4. 金钱和藉此可以买到的物品;

5. 未来生活的保障;

6. 性的满足;

7. 儿女的幸福;

8. 成就感。

在所有这些追求当中,只有一项难以得到满足。这个渴求根深蒂固,不亚于我们对食物和睡眠的迫切需要。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对成为伟人的渴望”,也是杜威所言的“渴望得到尊敬”。

林肯曾经在一封信的开首写道:人人都喜欢得到赞许。威廉·詹姆斯也说:人性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请注意,詹姆斯所说并非“希望”、“需求”,亦非“企盼”,而是“渴望”。

这是人类的苦恼,也是人类坚定的追求。实实在在能够获取这种心灵满足的人极少;而一旦获得这样的满足,人们便可以将他人的思维举止掌控,甚至于,“当其谢世之时,为其承办丧礼的工作人员都会感到扼腕痛惜”。

成就感,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主要分野之一。这一点可以用我本人儿时的经历证明:我是在密苏里州的乡间农场长大的。那时,父亲养了好几头良种猪,以及一头纯种白肤奶牛。我们常常牵着家里的猪和牛参加中西部各类家畜展览和比赛,获得过好些个一等奖。父亲把获奖的蓝色绶带用别针别在一幅织锦上。每逢朋友来到我家,他就会取出这幅长长的织锦,他牵起织锦的一头,我拉起另一头,向朋友展示那些蓝色绶带。

家里的猪并不在意它们所赢取的这些绶带,可我父亲在乎。这些绶带给他带来一种成就感。

假如我们的先辈对于成就感没有炽热的渴求,那么,我们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文明。没有渴求,我们人类就是如同动物一般的行尸走肉。

正是对成就感的渴求,驱使一位学历极低、贫穷潦倒的杂货店伙计钻研法律方面的书籍;书籍是这位店伙计在塞满家什杂品的水桶的最底下翻找出来的,为此他还支付了50美分。你或许听说过这位店伙计,他的名字叫林肯。

也正是对成就感的渴求激发了小说家狄更斯,从而创作了好些不朽之作。也正是这一渴求,激发了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美国著名建筑师)在砖石间演绎不朽的诗篇。也正是这一渴求,驱使洛克菲勒积聚了无尽的财富!同样是这一渴求,促使你的富裕邻里盖起了远远超出其实际所需的豪宅。

这一渴求也刺激着你:渴求最潮流的服饰、最新颖的房车,以及人见人爱的子女。

而恰恰也就是这些渴求,诱惑着少男少女加入帮派,行凶滋事。前纽约市警察局局长E.P.穆罗尼指出:少年犯普遍自负,他们被捕之后的首要要求就是,想让那些艳俗的报刊将之吹嘘为英雄,与那些体坛、影视明星及政客相提并论,至于那漫长而苦恼的刑役似乎和他们毫不相干。

假如你能够告诉我你获得成就感的途径,那么,我就可以判断你的为人,因为手段可以决定你的人格,这一点于你至关重要。比如:约翰·D.洛克菲勒通过捐款,在中国北京建造一家现代医院而获得了成就感。他不曾见过这些病人,也不可能相见,但他给这些穷苦人带来了福气和甘霖。另一个名叫迪林杰的家伙,则是通过抢劫银行、杀人而实现其成就感。当联邦调查局探员在明尼苏达州围捕他的时候,他冲向一个农舍的屋顶,大喊:“我就是迪林杰!”他为成为头号人民公敌而沾沾自喜。“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我就是迪林杰!”

是的,迪林杰与洛克菲勒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各自获得成就感的手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高官要人为成就感而苦苦寻觅,其中令人捧腹之例比比皆是。乔治·华盛顿曾想民众尊称他为“美国总统阁下”;哥伦布亦请求当局授予“西印度海军上将”的头衔;凯瑟琳拒绝签收没有注明“女皇陛下”的信函;而林肯夫人在白宫时曾对着格兰特夫人发出母老虎般的咆哮:“在我没有邀请你之前,你竟胆敢出现在我的面前!”

1928年,国内好些百万富翁资助伯德上将探险队前往南极考察,因为那里连绵的冰川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维克多·雨果最为热衷的,莫过于巴黎这座城市可以更名为“雨果”。哪怕莎士比亚这位伟人之最,也曾为其家族贪念一枚盾形勋章,从而光大其名望。

有时候,为了赢得他人的同情和关注,人们会表现出种种病恙,以此博得同情,换得受人重视的感觉。例如,前第一夫人麦金莱为了“被重视”,她会强迫她的总统先生放下重要的国家大事,倚靠在她的床头好几个时辰,搂着她、哄着她入睡;而当她在补牙的时候,她也要总统先生一直陪伴在其左右。有一次,因和国务卿约翰·海事先有约,总统先生不得不叫夫人独自去见牙医,结果,夫人大闹了一场。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茵哈特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为了“被重视”,一位聪颖、活力四射的年轻女士,突然之间变得病怏怏的。或许,她没法面对一些现实,譬如说年龄。她感觉孤独越来越逼近,人生了无生趣。于是,她一直躺在床上。十年来,她那年迈的母亲不停地在一楼和三楼之间打转,伺候她,为她端茶送饭。有一天,疲惫不堪的母亲倒下、去世了。数周之后,病怏怏的她不见了——她从床上爬起,衣冠楚楚,活力再现。

专家指出,人的精神异常是因为他在错乱的梦幻中找寻“被重视”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是无法实现的。在美国,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是其他所有疾病的总和。

那么,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

没有人能够回答如此庞大的问题,但我们知道某些疾病,例如梅毒,可以损及脑细胞而导致精神失常。事实上,约半数的精神疾病源于脑损伤、酒精,以及毒瘤等身体损伤。而另一半精神疾病呢?这是令人震惊的一半:此类病人根本就没有明显的脑组织损伤。专家曾解剖这些离世后的病人脑细胞,将之放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分析,结果发现,其细胞组织与健康的你我没有二致。

那么,为何这些人会罹患精神失常?

我向一家久负盛名的精神病医院的一名脑科大夫请教,这位德医双馨的专家向我坦承,连他也看不透这些病人的病因。不过,他强调,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无法在现实社会里寻求到“被重视”的感觉而精神崩溃。他向我叙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手头上就有这样一位病人。她婚姻不如意;她需要爱、性的惬意,以及孩子和名望,但她的丈夫毁灭了她所有的期冀。丈夫不爱她,拒绝和她共同进餐,强迫她把饭食端到楼上他的房间、服侍他。她没有子女,没有社会地位。结果,她精神崩溃,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已经离婚,恢复了娘家的姓氏。这会儿,她又认为自己嫁给了英国贵族,总是要求人们称呼她史密斯爵士夫人。

至于说子女,她认为自己每晚诞下一个新生儿。每次我去探视她,她就说:“医生,昨晚我生了个小孩儿。”

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她的梦幻之舟;但是,在那阳光明媚、神奇的错乱世界里,她的梦幻之舟又扬起了欢快的风帆,驶入了港湾。

这是人生的悲剧吗?我无法判别。她的主治医生如是说:就算我可以伸出援手帮助她恢复常态,我也不会那样做。这会儿的她比神经正常的她还要快乐得多。

假如,一些人确实对“被重视”的感觉如饥似渴,并罹患精神疾病,那么请想象一下,如果给予人们真诚的赞赏,我们该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查尔斯·施瓦布是全美首个打工皇帝,他当时的年薪超过了100万美元(当时薪金不必抽税,周薪50美元的人已是高薪的金领)。1921年,时年仅38岁的施瓦布便被安德鲁·卡耐基聘为新近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的首任总裁。(之后,施瓦布离开了“美国钢铁”,接掌当时步履维艰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将其打造成全美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一。)

为何安德鲁·卡耐基愿意以年薪100万美元聘请查尔斯·施瓦布?那可是相当于日薪3000美元以上呀!为什么?因为施瓦布是天才吗?非也。因为他比其他人更懂钢铁制造业?无此一说。查尔斯·施瓦布告诉过我,他手下的很多人都比他更懂钢铁制造业。

施瓦布说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薪水,是因为他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曾向他讨教,以下是他的原话。我认为这些秘密应该镌刻在铜匾上,并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一间商铺,以及每一间办公室的墙上悬挂;孩子们应该将之铭刻于心,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死记那些什么拉丁语的动词组合,或是巴西的全年降水总量。如果我们依据这些秘密身体力行,你我的人生必将得以彻底改观。施瓦布说:

我认为自己具备激发周边众人热情的能力,我拥有这笔巨大的财富。赞赏和鼓励是拓展个人最大潜能的唯一途径;而公司的批评,则是对员工抱负最致命的扼杀。我从不批评任何人。我坚信赞赏是员工奋发的原动力,因此我非常乐意赞赏别人,讨厌吹毛求疵。要说我的乐意之事,那就是发自我心灵深处由衷的、慷慨的赞美。

这就是施瓦布成功的秘密。而我们这些平凡人又做了些什么呢?与施瓦布所做恰恰相反。如果不如意,我们便对着下属大发雷霆;如果高兴,则一言不发。这可正应验了一句古老的俗话:好事无人知,坏事传千里。施瓦布还说:

在广泛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我结识了世界上许多业绩辉煌之人。我发现,无论这人多么高贵,他都和常人一样,较之遭受指责,他往往在受到认可的情形下更加发奋工作,且工作效率也更高。

坦白地说,施瓦布所言,正是安德鲁·卡耐基的成功之道。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交流,卡耐基总是予以下属赞扬。

卡耐基甚至想在其墓冢旁也赞许他人。他曾为自己的墓志铭写下这样的话:长眠于此之人,懂得如何与比他更睿智的人打交道。

真诚赞赏,是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成功处事的秘诀之一。有一次,一个合作伙伴爱德华·T.贝德福德由于在南方的交易失手,致使公司蒙受了100万美元的损失。洛克菲勒本可以指责他,但他明白贝德福德已经尽力,再说事情都过去了,所以他从积极的一面表扬了贝德福德。他为贝德福德竭力保住了60%的投资额而感到欣慰。他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们不可能总是赚得盘满钵满。”

在我搜集的剪报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故事而已,并非真实,但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所以我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

有一位农妇,劳累一整天之后为男人们准备了一堆干草作为晚饭。男人们气极了,质问农妇是否有毛病。农妇答道:“嘿,我怎么知道你们在意?我已经为你们这些男人煮饭煮了二十年了,你们从没说过自己不吃干草。”

几年前,有人曾对妻子离家出走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你可知道调查结论是什么吗?主要原因是:缺乏赞许。而我敢打赌,如果丈夫离家出走,调查的结论也如出一辙。我们通常都将自己另一半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从来都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感慨。

培训班里的一名学员谈及其妻子的诉求:她和一群女性教友参加了一个自我提升的培训课程;之后,她要求丈夫帮她列出六件事情——通过这六件事情,丈夫认为她可以成为更优秀的妻子。该学员告诉班里的同学:

我对这样的诉求感到惊讶。坦白地说,列出六件事情就可以改变她,这太容易了。我的天!她可是能够列出上千件事情来改变我呀,可我并没有要求她这么做。我对她说:“让我想一想,明早给你答复。”

第二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致电花店,要他们送上六朵玫瑰花给我妻子,并附带上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想不出有哪六件事可以改变你。我爱现在的你。”

猜猜,当天下班回家,谁在家门口迎候我?没错,我的妻子!她的双眸饱含着泪水。不用说,我高兴极了。真庆幸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指责她的不是。

紧接着的那个周日教堂礼拜,妻子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教友,那些太太们纷纷向我走来,说道:“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温馨的事儿。”从此,我明白了赞赏的力量。

弗洛伦茨·齐格飞是百老汇歌剧界赫赫有名的戏剧家,他以其精湛的创作让“美国女孩熠熠生辉”。一次又一次,他把相貌平平的“灰姑娘”们打造成了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的舞台明星。他知晓赞许和信心的力量,于是,他假以自身的殷勤和体贴感染她们,让她们相信自身的美丽动人;他明白物质的现实,他将歌剧合唱队女孩的周薪由30美元提高到175美元。他还相当地“骑士”:首映之夜,他必定致电大牌演员,还给每一位参与合唱的女孩送上一大束红蔷薇。

我一度跟风减肥,整整绝食了六天六夜。当然,这非常不容易。较之节食的第二天,我第六天时的感觉好多了。我们都明白这一道理:如果让我们的家人、员工绝食六天,我们会有种犯罪感。可是,我们常常对家人、员工整整六天、六个星期,有时候甚至六十年都不表达发自内心的赞许——这可是他们像渴望食物一样的精神食粮呀!

著名演员阿尔弗雷德·伦特在担纲《重逢维也纳》主演时曾说:“赞美是我最为关键的营养品。”

我们会顾及孩子、朋友及员工们的营养,呵护他们的身体。可是,对他们的赞美,我们的呵护是何其少!我们给他们提供烤牛肉、马铃薯,我们为他们增进体能,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赞许和祝愿——那就像启明星动人的音乐,永远在他们心海里歌唱呀!

保罗·哈维在其电台节目“故事的背后”中告诉人们:真诚的赞许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他向听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身居底特律的一位教师,请求史蒂夫·莫里斯帮忙寻找在教室里走失的一只老鼠。她坚信史蒂夫拥有常人无法获得的天赋——为补偿他的双目失明,上帝赋予了他一对听力非凡的耳朵。这是史蒂夫有生以来第一次因为这对天才的耳朵而得到赞许。多年以后的今天,史蒂夫将那次得到的赞许看作新生活的开端。从此,他致力于开发那天赋的听力,并且,以艺名“神奇的史蒂夫”屹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流行音乐乐坛。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得了吧!别吹了!我试过阿谀奉承那玩意儿,不管用。知识分子不吃这一套。”

的确,明眼人都不买阿谀奉承的账,因之肤浅、自利、缺乏真诚,注定会撞南墙,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但也有些人会如饥似渴地向往“被恭维”,正如饥肠辘辘时会饥不择食。

即使维多利亚女王也不能免俗于“被恭维”。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坦承,他和女王交往时要竭尽恭维之能事。在所有统管辽阔的大英帝国的人物中,迪斯累里可说是佼佼者,他优雅、机敏,是个天才。因而,他所熟稔的恭维方式,我们运用起来并不一定奏效。长远来说,恭维所带来的伤害多于好处。恭维是赝品,就好比是假币,如果你将之转给他人,最终必将给你带来麻烦。

那么,赞许与恭维的区别在哪里呢?很简单:前者出于真诚,因发自内心、利他的情愫而广受推崇;而后者则来自虚情假意,是利己使然,而受到抨击。

最近,我在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皇宫,瞻仰墨西哥英雄阿尔瓦罗·奥夫雷贡的半身塑像。塑像的下面镌刻着这位英勇将军的至理名言: 不要害怕攻击你的敌人,但必须提防对你溜须拍马的朋友

不!不!不!我绝对不是暗示你要溜须拍马!绝对不是。我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请让我重复一遍: 我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装裱着国王乔治五世的六句箴言,其中的一句是这样的: 请教导我既不恭维他人,也不接纳廉价的赞扬 。是的,恭维就是廉价的赞扬。我曾经看到过一条关于恭维的定义,我认为值得在此引述:恭维就是精确地告知对方他本人心里对自身的看法。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言:不管是用何种语言,你都无法描述当下的你。

如果我们必须做的一切仅仅是恭维,那么,人人都可以学会这一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

但当我们的大脑没有专注于某些方面的问题时,我们95%的时光都是在考虑自己。请暂时放下自我,想想他人的优点吧!放下了自我,我们才不至于觉得恭维他人太低贱、太不真实。

赞赏是一种美德,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忽略了这一美德。当我们的子女捧回优异的成绩报告单时,我们视而不见;当他们第一次从烘炉里托出香喷喷的蛋糕,或是筑起了雅致的鸟巢时,我们也疏于鼓励。其实,孩子们的巅峰雀跃莫过于父母的关爱和赞许。

所以,下次当你在俱乐部里享用美味的牛排时,请别忘记向厨师表达你对他精湛厨艺的欣赏。同样地,当疲惫的推销员向你派发赠品时,请及时表达你的谢意。

当官员、教师或演说者全情投入、慷慨陈辞而得不到受众丝毫赞赏时,其沮丧之痛可想而知。若同样的情形发生于办公室、商铺、工厂伙计之间,或是家庭成员、朋友之间,他们的失落更甚,甚至是专业人士的双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谨记: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渴望得到赞赏。这是合情合理的温情,是人人都该有的享受。

在每天的纷扰旅途中,请你试试为人间留下那么一点点温馨和感恩。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友谊的星星之火已经是你下一个征程中的灯塔和航标。

学员帕米拉·邓纳姆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新费尔菲尔德,她的职责之一是督促一位看门人的工作。这位看门人表现极差,工友们都嘲笑他,并且在干活的半途朝他乱扔东西以发泄不满。当然,这很糟糕,白白浪费了工作时间。

帕米拉尝试过各种方法激发这位看门人的工作热情,可就是不管用。偶然有一次,帕米拉发现他表现不错,于是及时在工友面前表扬了他。从此,这位看门人的表现一天天见长,且很快就能够高效地完成所有该做的工作。现在,他的表现真不赖,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诚挚的赞赏终将带来成就,而责备和嘲讽注定导致失败。

我们不可能通过伤害他人而促使他人有所改善。因此,我们不提倡责骂。有段古老的格言是这么说的:

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必须在当下立即对他人表达善良和美好。我不可以怠慢,也不可以拖沓,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

我把这段警句剪下来,贴在镜面上。这样,我就可以天天都看到它。

爱默生曾说:“就某种程度而言,与我同行之人必是我师。”

若爱默生之言于他个人而言有道理,那么,此言于你我岂不是千真万确?请尽量去发掘他人的长处吧。请不要逢迎,而是给予他人诚挚的赞赏。请发自内心地、慷慨地赞赏。如此,人们会将你的言辞珍藏于心底,永生不忘,哪怕你早已将之忘却。

原则之二:给予他人诚挚的赞赏 BmqlF/HKjgobfIchrBGNvcgYP4vVLoIBGHaGv25hSm4t/+npNxYYoNemCyMvf+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