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若要采撷蜂蜜,
请不要莽撞蜂巢”

1931年5月7日,纽约市区,满城沸扬的一次搜捕行动终于画上了句号。经过数周的搜索,警方终于将“双枪”杀手克劳利抓获。克劳利之所以束手就擒,是因为当时困陷于其情人位于西区大道的寓所里。克劳利表面斯文,且烟酒不沾。

其时,150名警员及侦探在克劳利藏身的顶楼展开围捕。起初,他们在屋顶凿开一个洞,意在用催泪弹将这名“警察克星”熏昏,逼他出来。接着,他们在四周的建筑物上架设机关枪。旋即,在这纽约高尚住宅区之一隅枪声大作,手枪声和“哒、哒、哒”的机关枪扫射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克劳利蜷曲在塞满杂物的椅子后面,不断朝警方射击。上万市民目睹了这一激战,这是有史以来纽约街头最为轰动的事件。

拘捕克劳利之后,警察局长E.P.穆罗尼表示,该“双枪”亡命之徒是纽约有史以来最险恶的罪犯之一——他动不动就开枪。

“双枪”克劳利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据悉,当警方向其藏匿寓所扫射时,他正向“有关当局”写信,其时,他的伤口在流血,信纸上留下一道深红。他在信中如是说:掩于我外衣之下的是颗疲惫的心。这颗心很善良,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伤害。

此前不久,克劳利和女友开车在长岛外围乡道上寻欢。一名警员上前要求查看他的驾驶执照。

克劳利一言不发,拔出手枪对着警员一阵狂射。警员中枪倒地,奄奄一息。克劳利跳下车,抓起警员的左轮手枪,对准俯卧的尸体又补射一枪。就是这样的亡命之徒,却在信中称自己“掩于我外衣之下的是颗疲惫的心。这颗心很善良,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伤害”。

克劳利被判处电椅极刑。当他来到星星监狱死刑执行室时,他可有说过“这是我杀人的代价”?没有。他说的是:“这是我自卫的代价。”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双枪”克劳利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这是否是罪犯不同寻常的人生观?如果你这么认为,请听:

我将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民众,给他们带来快乐,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到头来,我得到的却只有谩骂和追捕。

这就是阿尔·卡彭所言。是的,就是那个全美臭名昭著的公敌、最邪恶的黑社会头目,他曾在芝加哥街头乱枪扫射。卡彭没有谴责他自己,却把自己当成了众人的施主。他认为公众不理解他,不接受他的恩惠。

而达奇·舒尔茨的情形如出一辙。这位纽约街头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被对立的黑帮追杀,暴尸纽瓦克街头。他曾在一家报章的专访中说自己是在造福社会。他对此深信不疑。

就这个问题,我曾与路易斯·劳斯有过一些交流。他曾任职纽约星星监狱典狱长数年。他说:“星星监狱的罪犯极少会认为自己是坏蛋。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人,都会为自己理性地辩白。他们会告诉你为何要去砸保险箱,为什么会动不动就扣动手枪的扳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会试图摆出理由,不管是荒谬的还是逻辑确凿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反社会行径是正当的,从而振振有辞地认为自己根本不应该坐牢。”

假如,“双枪”克劳利、达奇·舒尔茨,以及铁窗下那些亡命的男女都不自责,那么,你我所接触的普通人是否该受到谴责呢?

连锁店创始人约翰·沃纳梅克曾经坦承:“三十年前我就知道,怒责是愚蠢的举动。我已经有够多麻烦事了,没必要再去为上天是否公平分配而烦恼。”

约翰·沃纳梅克早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而我呢,在这世上跌跌撞撞三分之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醒悟:99%的人不会批评反省,不管其所作所为有多大的错失。

批评只是徒劳,因为它往往使受批评者处于自我辩白的状态,他会竭力证明自己所为的正确。批评是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伤害他人弥足珍贵的自重和骄傲,并且引发怨恨。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曾经通过实践证实:较之因行为不规矩而受罚的动物,那些受到奖赏的行为优良的动物,更愿意快捷地学习各种技巧,且学习效率高得多。他的后期实验表明,人类亦是如此。所以,批评并不能为我们带来长久的改变,反而平添了怨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汉斯·谢耶也说:我们有多么渴望赞许,我们就有多么讨厌受到谴责。

由批评招致的怨恨会打击员工、家人和朋友的士气,而且,也不能将糟糕的局面逆转。

乔治·B.约翰斯顿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伊尼德,他是一家机电工程公司的安全督查,其职责之一就是确保工人在工地时戴上安全帽。他说,一旦发现工人没有戴上安全帽,他就会以权威的语气宣读规章,并命令他们遵守。当然,工人们都会愠愠然接受,可只要他一离开工地,他们就又会将帽子摘下。

约翰斯顿决定试试别的办法。之后,当他看见一些工人没有戴上安全帽,他便走上前去询问是否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者大小不合适。然后,他以轻松愉悦的口吻提醒他们,帽子的作用是保护他们免于受伤,还提醒他们工作时应该时刻戴上帽子。结果是,工人们从此个个都遵章守纪,没有怨言,也没有不悦。

你可以透过历史的长河,找到批评无济于事的实例。例如,西奥多·罗斯福与塔夫脱有过一场世人皆知的争执,这场争执令共和党四分五裂,却将对手伍德洛·威尔逊送进了白宫。此人在一战期间写下好些经典的文字,并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让我们简短地回忆一下这段历史: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卸任总统,搬离白宫;他支持塔夫脱竞选总统。期间,罗斯福去非洲狩猎狮子,等他回国后却发现塔夫脱行事保守,他甚是恼火。他公开谴责塔夫脱,并且出于获得第三次总统提名的目的组建了“进步党”;这无异于瓦解共和党。结果是,在接下来的竞选活动中,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和共和党仅赢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的选票。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西奥多·罗斯福责备塔夫脱,可塔夫脱有过自责吗?当然没有。塔夫脱只是含泪辩解:“我认为自己所做的没有错。”

另一事例,是一起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举国震惊的石油丑闻,其时,国人的义愤充斥于各大报章。在国人的记忆中,此前从来没有如此丑恶之事发生过。基本事由如下:阿尔伯特·B.福尔时任哈丁总统(美国第二十九任总统)的内阁部长,被委派处理政府在埃尔克山和茶壶敦两地的石油储备租赁权事宜,这些石油储备是专为海军预留的。那么,这位内阁部长有没有进行公开招标呢?没有。他直接将这份令人垂涎的合同交给了好友爱德华·L.多希尼。而多希尼又如何回报呢?他给了福尔部长10万美元,美其名曰“贷款”。福尔随即命令美国海军强行驱赶那些已经在埃尔克山钻井探油的公司。这些迫于武力而放弃阵地的竞争者们只得诉诸法庭,从而曝光了这起石油丑闻。这一丑闻令举国憎恶,它摧毁了哈丁政府,直接威胁到共和党的生死存亡。阿尔伯特·B.福尔也因此锒铛入狱。

人们纷纷指责福尔的丑行,这在公众生活中是鲜有的。而福尔有过悔改吗?从来没有!经年之后,赫伯特·胡佛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暗示,总统哈丁的离世源于心力交瘁,因为朋友背叛了他。福尔夫人一听此言遂从椅中弹起。她挥舞拳头,又哭又闹:“什么!福尔出卖了哈丁?没有!我丈夫从没有背叛过任何人。这房子就是塞满了金子,也不可能诱使我丈夫做坏事。他才是被他人出卖、被迫害、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害者。”

你瞧瞧,这就是人性。失误者总是责备他人,却从来不自责。我们人人如此。所以,当有天你要批评他人之时,请想想阿尔·卡彭、“双枪”克劳利,以及阿尔伯特·福尔。请认清这个道理:批评就好比是信鸽,最终会回到原地。所以,我们意欲修正和谴责之人,都有可能为自己辩护,而最终会反过来谴责我们;亦或者,像温和的塔夫脱说出这样的话:“我认为自己所做的没有错。”

1865年4月15日清晨,在福特戏院对街的一处廉租房里,亚伯拉罕·林肯躺在这所房子走廊尽头的小卧室里,奄奄一息。约翰·威尔克斯·布思在戏院里暗杀了他。由于破旧的睡床太短,林肯颀长的身躯被对角平放着。靠床一边的墙上有一幅罗莎·博纳尔的《马市》的廉价复制品,屋里阴郁的煤气灯闪着昏黄的亮光。

在林肯弥留之际,战争部部长斯坦顿说:“此处躺着世上迄今为止最为杰出的人类领袖。”

那么,林肯与人相处的成功之道有何秘密呢?我耗时十年探讨了亚伯拉罕·林肯的一生,再耗时三年致力笔耕了《林肯传》一书。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详尽、彻底地探究了林肯的个性及其家庭生活。我也特别研究了他与人的相处之道。他总是爱批评人吗?噢,是的。林肯年轻时在印第安纳州的鸽子溪谷生活,那时的他不单是批评人,还写信、作诗嘲讽人。为了让人们看到他的“作品”,他故意把信放在人们必经的乡道上。这其中的一封信引发了别人对他终生的怨恨。

甚至在伊利诺伊的斯普林菲尔德当上执业律师时,林肯还投书报刊公然抨击他的对手。不过,他只是偶尔为之。

1842年秋,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日报》刊发匿名信,将一个名为詹姆斯·希尔兹的好斗政客嘲讽了一番。因此,大众的哄笑声喧嚣全镇。那个敏感而虚荣的希尔兹勃然大怒。当得知嘲讽信出自林肯之手时,他跃马直奔林肯住处要求决斗。林肯其实并不愿意决斗,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名誉。希尔兹让林肯自己挑选决斗的武器。考虑到手臂修长的优势,林肯选择了骑兵使用的腰刀,并向一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讨教刀术。约定决斗的那一天,林肯和希尔兹两人来到密西西比河岸的一处沙地,准备一决生死。但是,到了最后时刻,他们各自的后援将两人分开,从而终止了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个人经历,它给林肯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上了弥足珍贵的一课。从此,他再也没有写下任何侮辱人格的信件,而且再也没有取笑过任何人。从那时起,他几乎没有批评过任何人。

南北战争期间,由于战事屡屡失利,林肯一次又一次地将波多马克军团的将领撤换——麦克莱伦、波普、伯恩赛德、霍克、米德。林肯绝望且心焦如焚,过半国人毫不留情地指责这些无能的将领,但是林肯始终保持平静,“不能怨恨,只能宽恕”。他谨记这句自己最认同的箴言:“只要不评判别人,别人就不会评判你。”

每当听到夫人或身边随从对南方人出言不逊,林肯总是这样回答:“不要批评他们;在那样的情形下,换作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

而要说谁最有机会和资格批评他人,则应该是林肯。请看这一事例: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战事进行到第四天,也就是7月4日,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肆虐,南部邦联的李将军向南撤兵。当李将军和他溃逃的士兵抵达波多马克时,一条大河横亘在他们面前。河水暴涨,部队无法蹚越,而后面又有节节胜利的北方军追赶。李将军陷入了困境,无可逃遁。林肯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上帝开眼的好机会:生擒李的部队,结束内战。于是,满怀希望的林肯下令米德将军不必与参谋协商,立即向李的余部进攻。林肯不仅电告了他的指令,还派特使向米德传达命令:马上行动。

那么,米德将军听从命令了吗?恰恰相反,他与战事参谋所下达的命令违背了林肯的意图。他犹疑不定,以各种借口拖延,拒绝直截了当地发起进攻。最终,河水退却,李及余部得以顺利南撤。

林肯震怒,向儿子罗伯特咆哮道:“这究竟是为什么?老天呀!这究竟是为什么呀?他们就在我们眼前,指掌之间,只要向前伸伸手,他们就会乖乖就擒。可我就是差使不了自己的部队采取行动。在那样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打败李将军。要是我能赶往前线,我一定会亲自把李将军拿下。”

痛苦和失望之下,林肯坐下来给米德写信。需要提醒你的是,这个年龄段的林肯已经变得相当保守,言辞也相当克制,所以,这封写于1863年的信可以说是林肯措辞最为愤慨的表露。

我亲爱的将军:

我认为你没有意识到李的部队成功撤逃所招致的巨大损失。他本来已经是我们的瓮中之鳖,只要伸一伸手就可以将他擒住,加之我们最近在其他战场上的胜利,内战可以马上结束。可是,事到如今,战事绝对要拖延。上周一你没有擒获李将军,你又怎么可能在河的南岸将其制服呢?因为你的兵力已经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一。这已经是无望的期待,但我还是期待你现在的努力会有所奏效。你的黄金战机一去不复返。基于这一点,我沮丧至极。

猜猜看,当米德看到这封信时该如何反应?

但米德从来没有阅读过这封信,因为林肯一直没有将信寄出。此信是林肯去世后别人在他的文件堆里发现的。

我的猜测是——而这也是唯一的可能,林肯写就此信,远眺窗外,自言自语道,等等看,或许我不该这么性急。较之米德亲临战场冲锋陷阵,静坐于白宫的我可舒坦多了。假如我深陷葛底斯堡战壕,假如我和米德一样目睹上周的血流成河,假如我身边充斥的都是战场的厮杀声和伤兵的哀嚎,或许我也不会急于进攻。如果我的个性像米德那样畏缩,或许我也会按兵不动。不管怎样,木已成舟。把信寄出去可以释缓我的愤慨,但反过来米德也会反驳辩解,还会责怪我。这封信只会引发双方的僵持不悦,损及这位指挥官的前程,甚至还会迫使他辞职。

所以,如我此前所言,林肯将此信搁置一边,因为,惨痛的经历使得林肯明白,尖锐的批评和个人攻击往往无济于事。

西奥多·罗斯福说他任职总统时每每遇到棘手的难题,总是仰身倚坐在白宫办公室的书桌前,凝视悬挂于墙上的林肯巨幅画像,自问道:“如果林肯的处境和我类似,他该怎么办?他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以后,每当我们想向他人发出劝告时,请从口袋中拿出一张五美元钞票,看着上面的林肯肖像自问:“如果林肯遇到这个问题,他该如何处理?”

马克·吐温偶尔会情绪不好、发脾气,那会儿,他要是写信便会满纸火药味。有一次,他给惹他发火的人写下这样的文字:见鬼去吧!我等着看你的报应。还有一次,他致信一位编辑,状告校稿人“企图改进我的拼写和发音”。他命令道:“就按照我的手稿排版,让校稿人的建议留在他自己糊涂的残脑里吧。”

马克·吐温通过写下这些刺人的文字,让自己感觉轻松不少,可他并没有给对方带去任何伤害,因为马克的妻子偷偷将信件收了起来,没有寄出去。

你愿意改变、改良他人,让他变得守规矩吗?很好!这是件好事情。我完全赞同。但是,为什么不先改变你自己?从一个纯粹自私的角度来看,较之改变他人,改变自己获益要更多。是的,而且其中的风险更少。孔老夫子说得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我年轻的时候总是竭力想要在公众中来个轰动效应。我曾经给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写了封愚不可及的信。我在一本杂志中找到一篇有关作者的文章,然后要求戴维斯告诉我他的写作方式。此前,我收到过一封来信,其脚注处是这样写的:“权威,但不易读懂。”对此,我印象很深。那时,我并不忙碌,有的是时间,但我却急于想给戴维斯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在信的末尾,我也这样写道:“权威,但不易读懂。”

戴维斯根本就不愿意认真作答,他只是在信的下方寥寥几笔写道:“你的鲁莽超出了你的无礼。”是的,我错了,得到这样的斥责是我活该。但是,作为人,我憎恨这样的斥责。我的憎恨是那么深,以至于十年之后当我听说理查德·哈丁·戴维斯的死讯时,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仍旧还是憎恨——尽管,我羞于承认这一点。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积怨数十年直至离开人间,那么,就让我们享受那么一点点折磨人的批评吧——不管我们信还是不信,这都是绝对的道理。

让我们谨记,我们是和人打交道,不是与逻辑打交道。我们是与有感情的动物相处,这个动物充斥着偏见、骄傲和虚荣。严厉的批评致使托马斯·哈代这位英国文豪永远放弃了小说创作,批评还使得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顿自杀。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并不机敏,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很策略、很机敏,并因此而被委任为美国驻法国大使。其成功之道是什么呢?他说:“我不愿意说他人的不是,对每一个人,我只谈论我所知悉的所有的优点。”

只有傻瓜才批评、谴责、抱怨别人,而且大多数傻瓜的确是这样做的;而具有人格魅力和自制力的人往往理解、宽恕他人。

卡莱尔曾说:“大人物通过善待小人物而突显其伟大。”

鲍勃·胡佛是位著名的飞机试飞员,常常在航空展上亮相。《飞行》杂志有过这样一则报道:当胡佛驾机从圣地亚哥航空展返航洛杉矶时,在300英尺的高空,飞机的两个发动机突然停止运转。通过灵巧的操控,胡佛最终使飞机安全降落,舱内机组人员毫发无损,但机身受到严重损坏。

紧急降落之后,胡佛的第一反应就是检查飞机的油箱。如其所料,他一直都在驾驶的这种二战时期的推进式飞机,此次使用的却是喷气式飞机机油,而非汽油。

回到机场后,胡佛要求面见为他飞机加油的工人。这位年轻人因所犯下的大错而痛苦不堪。胡佛走近时,他已经泪流满面。他给这架昂贵的飞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还有可能夺去三条人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的愤怒。你可以料想到,这位骄傲而作风精准的飞行员痛骂那位粗心大意加油工的情形。但胡佛并没有责骂加油工,甚至连批评都没有。相反,他伸出宽厚的臂膀拥抱了这位工人,说道:“我确信你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从明天起你来为我的F51服务吧。”

往往,父母都会批评他们的子女。你认为我会说:“不要。”可是,我不说“不要”,我会说:“在你批评他们之前,敬请阅读美国经典美文之一——‘爸爸忘记了’。”该文最先出现在《人民之家杂志》的卷首。经由作者的同意,我们在此重复《读者文摘》里的浓缩版。

“爸爸忘记了”是心灵瞬间的真诚感动,撞击了许多读者的心弦。这短小精悍的美文,是读者隽永的挚爱。正如其作者W.利文斯顿·拉尼德所述:“自从它问世以来,它便被全国成百上千的杂志、出版社及报刊转载。它被译成不同的文字。我本人已经授权,它可以使用在学校、教堂及演讲厅。它无数次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更为奇怪的是,大学的期刊和中学的杂志都曾刊用。有时候,一篇短小的文章竟可以奇妙地蹿红。‘爸爸忘记了’就是其中的一例。”

爸爸忘记了

W.利文斯顿·拉尼德

听着,孩子。这会儿,我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已经入睡了,一只小手蜷曲在腮下,黏糊糊的金色卷发搭在了湿润的前额。我独自偷偷溜进了你的房间。几分钟之前,我正在书房看报,一股愧疚之情涌上心头。所以,我来到了你的床边。爸爸很内疚。

孩子,这是我当时的想法:我对你极为恼火——当你换衣服准备上学时,仅仅用毛巾胡乱地在脸上一抹,所以我责骂了你。因为你没有清洁自己的鞋子,所以我叫你去洗鞋子。你把自己的东西扔在了地板上,为此我愤怒地训责你。

早餐的时候,我也在找你的茬。你把食物溅得到处都是,你狼吞虎咽,你把手放在餐桌上,你在面包里涂抹太多的牛油。而当你准备去玩耍的时候,我却开始了对你的修正训导。你转过身来,挥着小手冲着我说:“爸爸,再见!”可我却皱着眉头回应:“挺胸抬头!”

黄昏的时候,我又找你茬了。我在大街上发现你正跪在地上玩小石头儿。你的长裤破了好几个洞。我当着你小伙伴的面羞辱你,一路追着把你撵回家。“裤子很贵。如果你还想买新的,就要更加地爱惜!”儿子呀,想想看,这些话竟出自一个父亲之口!

你还记得吗,这之后不久,当我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你怯怯地走了进来,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受伤的表情。我极不耐烦于你的干扰,抬起头,劈头盖脸就来那么一句:“你要干吗?”你站在门口,迟疑不前。

你一言不发,径直跑过来猛地扎进我的怀里,双臂搂着我的脖子,亲吻着我。我感觉到你那双紧紧相箍的小手所表现出的爱的力量,那是上苍在你心里撒下的盛放鲜花,任何的漠视都不可能使其枯萎凋零。吻过之后,你就“叭嗒”、“叭嗒”上楼去了。

孩子,正是那当儿,报纸从我手中滑落,一股惧怕向我全身袭来。我怎么会让自己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坏习惯——我总是找你的茬,总是呵斥你?这就是我对待你这个小男孩的方式。孩子,我不是不爱你,而是对你要求太高。我一直在用自己这个年龄的标准来衡量你。

其实,你的本性里有那么多的真、善、美。你幼小的心灵就像山野里的曙光那么了不起。你不顾一切跑过来,亲吻我,和我道晚安,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孩子,在我看来,这是今晚最为意义重大的一件事。黑暗中,我来到了你的床前,我向你下跪,我羞愧!

这是我虚弱的心灵救赎。我明白,如果在你醒来之后才和你说上这些,你不一定听得懂。明天,我一定要做个名副其实的父亲!我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你的痛苦和欢笑,我都要感同身受。每当自己不耐烦想要呵斥你的时候,我会控制住冲动。我会坚持这么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一个小男孩而已!”我会把这个坚持看成自己每天的叩拜礼。

我实在是不应该把你看成大人。孩子,这是我这会儿所看到的你:疲惫地蜷缩在床上,完全就是个婴儿。记得昨天你还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脑袋瓜儿倚靠在她的臂膀上。我对你的要求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呀。

让我们努力去谅解人,而不是责骂人吧!让我们尽量去想想他人行事的缘由。这比批评的收益更多,更耐人寻味;并且,还可启发人的慈悲情怀和忍耐情操。“了解众生,就是为了原谅一切。”

正如约翰逊博士所言:连上帝都要等到世界末日的来临,才提请审判人类的功过。

那么,你又何必去批评别人呢?

原则之一:杜绝批评,杜绝斥责,杜绝抱怨 zILtd9PdtAlweVHRC16TZUu8Swhka+vPpM13QgsKXvclv9rg/F1Pkhzg5k6dX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