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梵语和俗语

梵语是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语言。Sanskrit,意为“典雅”、“高尚”之语,中国古代汉译为“梵语”。公元前1300年,在雅利安人创编《梨俱吠陀》时,该语言称为吠陀梵语,表现出丰富、准确和有素养的特点。

杜巴广场婆罗门教寺庙

至公元前700年,雅利安人统治了整个北印度。在这几百年间一些变化发生了。吠陀梵语作为祭祀语言逐渐脱离民众日常用语,日益僵化并变得晦涩难懂了。于是,公元前600年左右,一些有识之士对吠陀语言进行整理。集改革之大成并使之重焕光芒者,是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出现的大文法家波尼尼。他在著作《波尼尼经》中,规范语言,定出文法,此后古典梵语便定型了。吠陀梵语和古典梵语在文法和词汇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自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100年,梵语一直是官方语言。它在两个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其一,梵语是文学用语,也是婆罗门种姓及婆罗门宗教的语言。其二,梵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佛教典籍,耆那教经书及史诗等,尽管原著以俗语编成,后来梵语渐渐取而代之。同样,梵语在空间上后来几乎遍及印度北部和中部。公元1100年后,伊斯兰教入主印度,梵语逐渐失去官方地位,仅在祭祀中使用。18世纪英国人入印时,已极少人懂梵语了。

俗语原文为Prakrit,意为“自然”、“乡土”,是各地方的民间方言系统,它与梵语几乎同时发展起来。公元前800年雅利安人已散居北部印度,他们带入的语言结合各地的环境因素,演变成了各方言系统。俗语是民众的日常用语。当波尼尼定下梵语文法以后,梵语几乎不再有大的改变,而俗语的演变却在不断进行。公元1000年时,俗语形成为几个重要的方言。发展至今,最大的方言就是印地语,是现在印度文学和日常语言的主要用语。

作者点评:

两点说明:

其一,哈拉巴文化是城市文明。雅利安人进入,北印度再次经历从游牧、农耕进向城市文明的演变过程。但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倒退,因为雅利安人带来了铁器的广泛使用,他们的起点比较高。雅利安人使用铁制工具开辟森林,开垦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农耕,物质文明有了迅速提高。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得民众有更多闲暇进行宗教活动和哲学思索,因此精神文明也硕果累累。他们贡献了梵语、宗教、各派哲学,创立了种姓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贡献,或者通过它们的被采纳,或者由于它们所激起的反抗,培育出了进一步的思想和制度。

其二,有一种现象十分有趣,尽管印度典籍的数量浩瀚,但基本上都是创作久远,而成书相当滞后。重要经典如四吠陀、两大史诗等,长期的传承全靠师尊口传、弟子记忆,并且几千年不走样,各地同一辞。

为了做到这种时间上、空间上口传不走样,印度人想出了种种措施。例如,他们强调宗教的神力就在于吟诵本身。必须忠实吟诵,哪怕脱漏或错误一字都是宗教上的重大过失,因此经典中的每一句都小心翼翼地吟诵和诚惶诚恐地聆听。又如,他们常用同义反复的词句来加强记忆和方便记忆。日本高僧深历师在《教行信证讲义》中说:“印度人在表达叹咏之句时,同义反复是其习惯。在中国,人们喜欢简洁,避免重复。”晋朝高僧道安在《出三藏记集序》中说:“胡经的描述极为详尽。如对一些叹咏之句反复叮咛,再三再四而不厌其烦。这些反复之句在汉译本中尽被裁略。”美国布洛姆菲尔德教授曾统计《梨俱吠陀》有五千行诗是反复出现的。据现在的研究看,这些几千年来代代口传不走样的典籍,一旦成书以后,却出现了好几个版本,《摩诃婆罗多》即如是。 tueCh5JOktuZ37iKeBHGmArES3qEfwmbqEcRm+DB73rBX6dJhZdr/ev1VNeR3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