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后期吠陀与史诗

印度古代典籍浩瀚,吠陀文献只是其中一类。

南亚研究的前辈张荫桐教授广阅博览,他在吠陀文献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对印英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绘出简单明了的图表,使我们一览它们的主要联系脉络。

附:吠陀文献表解

对表的简单解释:《梨俱吠陀》以后有三部吠陀。《娑摩吠陀》意为“歌咏明论”。“娑摩”原是一种饮料,酒神娑摩由此而来,后转意为“曲调”。它是一部歌曲集,共有1 549首圣歌,内容大多取自《梨俱吠陀》,为了适合祭祀吟唱,配上了曲调。《耶柔吠陀》意为“祭祀明论”,是祭祀用的祷文总集,共84章。祷文内容基本出自《梨俱吠陀》,为具体祭祀的需要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耶柔吠陀》又分为《白耶柔吠陀》和《黑耶柔吠陀》,后者比前者古老些。《阿闼婆吠陀》意为“禳灾明论”,是密语和符咒的总集,共20卷,731首诗。阿闼婆是传说中第一位拜火祭祀的创行者。这种诗体咒语被认为有一种神力,可祈福消灾。这四部吠陀称“吠陀经”。“吠陀经”的注解书是《梵书》。《梵书》又分为《仪规》、《释义》、《极意》,其中《极意》最为重要。《极意》分为多部,以《森林书》为最重要。《森林书》又分为多部,其中以《奥义书》为最重要。印度教各派哲学大多从《奥义书》来,相传《奥义书》有108部,其中13部现在确认是原始《奥义书》。

《梵书》主要是注解吠陀经,每一吠陀都有为之作阐释的《梵书》,有的吠陀有几种《梵书》。《梵书》从写作形式来看,属散文体,是印度最古老的散文作品之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百道梵书》。《极意》是《梵书》的最后一部分,最深奥的部分。《森林书》是哲人们栖居于森林深处苦思冥想后撰写的,属宗教哲学著作。《奥义书》是探索宇宙奥秘和吠陀启示的精华之作,意为“奥深的论述”,完全是关于自然现象与事物的神学推理,是关于至上灵魂(梵天)的性质的推理。其中最重要的两部是《歌者奥义书》和《广林奥义书》。

吠陀的最后一部分为《经书》,它完全可以独立出来。《经书》是研究吠陀各学科的简短明晰的论著。它们不仅根据吠陀,而且按当时的需要来进行解释,由此而扩展出来了。《经书》的内容庞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吠陀分明论支节录》,包括表中的六类。狭义的是《礼学》,分为三类,从生到死,从此生到彼生都包括了。第一类是《所闻经》,它们论述重要的吠陀祭祀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此类论著有12种之多。第二类是《家范经》,论述印度人日常祭祀仪式和家庭礼仪并给予指导。此类经书有十余种存留至今,如《葛尸伽经》等,除规定家庭祭祀外,还有巫术与医药的实施仪式。又如关于儿童的《创造礼》,实是最古且最原始的冠礼的演变。其他有关结婚及丧葬的仪式,许多要点至今仍留在印度社会中。第三类经典是《法经》,讲述人们的社会职责、行为规范和宗教义务,可说是印度最古的法律学著作,主要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也有一部分述及世俗法律。《法经》中有一部分叫《法论》。《法论》以韵文写成,旨在阐明《法经》。现有《法论》八十多部,重要的有四部。《摩奴法论》(另一汉译为《摩奴法典》)是重中之重。《法论》中论政事的是《实利论》,也称《政事论》,共五派十三部,尤以乔底利耶之著为最重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文献的编成分为三个时段。《梨俱吠陀》分为十卷,前九卷与第十卷在语法结构上明显不同,因此仅有《梨俱吠陀》前九卷成型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第二时段是《梨俱吠陀》第十卷和另外三吠陀及《梵书》的成型期,统称后期吠陀,数量上以《梵书》最多,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少数在公元前600年以后。《经书》编成最晚,主要指狭义的《礼学》,时间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后200年。

史诗属另一类文献。与吠陀不一样,史诗不是以宗教、训世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所以文学和民间的色彩很浓。吠陀用梵文写,史诗最早以俗语写成。史诗是以“偈韵”体裁写的,即用俪句(对句)写,每句分16音节,两句为一对,末尾有抑扬的声韵。史诗的数量很多,最重要的是两部,即《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战争场景

《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据传为毗耶娑,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尚无定论。据温特尼茨认为,这部史诗非一人一时创作,而是几个世纪众多篇章的集大成,“是一种完整的文学”。《摩诃婆罗多》分为18篇,另加一篇补充材料,共有10万对句,其分量8倍于荷马史诗。“摩诃”意为大,“婆罗多”是雅利安人最大部落的名称。这部史诗描写部落战争,所以也叫“大战史诗”。它叙述般度族五兄弟与俱卢族一百兄弟间的王朝权力之争。起先双方各占一半国土,俱卢兄弟不满现状,就挑动般度兄弟赌博,般度兄弟输掉了半壁河山。但作为妥协,只要般度兄弟先去流亡十三年,就允许保留王国。流亡期结束,但俱卢兄弟拒绝般度兄弟复位。于是,双方决战于俱卢克谢特拉平原,战争持续了十八天,俱卢兄弟全军覆灭。般度兄弟进行了和平统治。后来他们放弃了王国,退隐到喜马拉雅山去了。以前大家认为这是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文献考证,尤其是根据近来考古发掘,人们愈来愈倾向于认为这是事实。

《罗摩衍那》是古代注重文饰的代表作,修饰讲究,词藻华丽,一度是宫廷史诗的模范。《罗摩衍那》篇幅较短,为7篇,24 000对句。原著写本归功于诗人蚁垤。故事叙述拘萨罗国王子罗摩娶了毗提诃的公主悉多,罗摩的后妈想让自己生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设计使罗摩、悉多和罗摩的弟弟流放十四年。三人被放逐到半岛的密林中,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椤枷的恶棍国王罗波那绑架了悉多。罗摩组织一支军队,得到猴王哈奴曼的帮助,击败了罗波那,救出悉多。十四年后罗摩等重返故国,登上王位。

《罗摩衍那》

两部史诗的故事基本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的事,成书则较晚,先以俗语写成。经几百年演变,内容越来越庞大,篇幅也不断增长,但内容严密,有完整体系。两大史诗到公元前后改用梵语编写,公元4世纪定型至今。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影响很大,几千年来历史、文学和戏剧,有一大半取材于两大史诗。它们对民间生活影响颇广,印度农村的节日集会非常多,有的长达半月。集会上往往由婆罗门用梵语念一段,当地人以方言复诵一遍,边讲,边唱,边舞,所以不识字者也会背。小孩识字常常从两大史诗开始。两大史诗也影响了印度哲学思想。例如,《摩诃婆罗多》有一篇插入文,称《薄伽梵歌》,是写黑天尊者教训一位将军的话,亦可独立出来自成一书,它讲做人的道理,行为标准,也是印度著名的伦理著作。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摩揭陀条谈到,他看了《摩诃婆罗多》后,获得两个强烈的印象,第一是复杂之中有和谐;第二是不断追求统一,希望生活在发扬传统的统一的国度中。

公元前后,有许多模仿两大史诗而撰写历史的著作,这类书称为《往世书》,一般讲有18部。它们也是史诗格式,谈论开天辟地以及宇宙的毁灭和再生,叙述诸神与各大教长的谱系,以及太阳王朝和太阴王朝的世系与历史,等等。

总之,这一阶段尽管考古发掘尚不充分,但相对多的文献可资利用,所以从后期吠陀和史诗中,我们可了解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间印度的概况。还有,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00年是印度文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近似中国的春秋战国。如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后期吠陀和史诗中可探讨和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BGUZ0zASIqWSt4Zc/wObtR2/Ik17tJZszbm3PoY+RrwdPkp7baAljAavtw4E2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