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仅给对方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现代人看来,战争没有赢家。即使战争的胜利方,也必须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打仗有害一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有利的另一面。
在战国后期,赵国大将赵括正是违犯了孙子“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的告诫,呆板运用兵书原则,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成为“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马谡继赵括之后,在街亭之战中再次“纸上谈兵”,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个战略意图崩溃。这是我们很好理解“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并以之为警戒的典型战例。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对魏作战六出祁山中一出祁山战役中的一个子战役。身为前军先锋的马谡胶柱鼓瑟地运用兵法理论实施作战,被魏国大将张邰所败,失去了整个战役作战的关键地区,使诸葛亮伐魏的战略企图全盘付之东流。
夷陵战役之后,受刘备托孤的重任,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
公元227年3月,正当魏国文帝去世、新君继位和由于东吴攻魏牵制了魏军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提出“北定中原”,率军北驻汉中。在招诱魏国新城郡(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叛魏图谋失败后,根据积极进取、谨慎求实、逐步推进的原则,确定避开秦岭天险,首攻陇右的作战企图。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进攻魏国。根据既定决心,以声东击西之计,令赵云、邓芝率偏师为疑兵,前据汉中之箕谷(秦岭山谷名,今陕西褒城西北),扬言由斜谷(秦岭通道,北口在陕西眉县西南)进攻郡县(今陕西眉县东),以吸引和牵制关中魏军;自己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陇右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然后以祁山为根据地夺取整个陇右。当诸葛亮进驻汉中时,魏明帝及幕僚确定采取防御方针,通过数年的防御,达到疲惫吴、蜀和兴旺国力的目的。不久,魏国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军,戎阵整齐,号令明肃,朝野恐慌。陇右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安郡(治藐道,今甘肃陇西东南)及安定郡(治临径,今甘肃镇原东南)响应诸葛亮,关中大震。魏明帝根据既定的防御方针,企图利用诸葛亮深入之机,在内线作战将其击败。并做出部署:令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关西),驻在挪县,迎战赵云;令南屯荆州之左将军张邰率领步骑兵5万为前锋,归曹真节制,前往陇右迎战诸葛亮。2月17日,魏明帝亲往长安督战。张邰率部迅速沿关陇通道西进,走济陇(今陕西陇县)古道,企图上陇山,从街亭要地进入陇右,挫败蜀军夺占陇右的企图。
诸葛亮大军迅速攻占祁山、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50公里),形成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这时,只要切断关陇通道,把优势保持一个月,即可全部占领陇右。因此,切断关陇通道成了夺取陇右的关键,其要点则在于守住由关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诸葛亮围绕断陇这一要点部署兵力:以参军马谡率领众军为前锋,扼守街亭,阻止张邰进入陇右,以少数部队招纳羌、胡,继续攻取陇右,自己坐镇西县指挥全军。在蜀军兵威下,天水、南安太守弃郡出逃,而陇西(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广魏郡则继续抵抗。
马谡奉命占领街亭后,违背诸葛亮的旨意,仅令高详驻守旧城,护卫水源,主力不据险守城,反而舍水上山,驻在街亭南山上,举措烦扰,并拒绝先锋王平一再的规谏。张邰军一到,直逼山下,切断马谡汲道,造成蜀军主力断水,然后展开进击,大破马谡,蜀军星散,兵将各顾自己,不相统率。魏将郭淮同时攻破高详军营。惟有王平率领千人,鸣鼓对峙。张邰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徐徐收集蜀军散兵,率将士撤回。魏援军占领街亭,进入了陇右,战局逆转。诸葛亮失去了在陇右以强胜弱的战机,进无所据,令西县人民千余家随军迁徙,退回汉中。三郡陆续被魏军平定。蜀军佯攻部队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退却时,赵云亲自断后,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军资一无所弃,兵将也不相失。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为了明正军律,以服众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又以误用马谡而引罪,自作表文申奏后主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
马谡自幼便饱读兵书,就连诸葛亮都十分欣赏他的才学。正是由于他熟知兵法,遂狂妄自大,认为天下无人可比,用兵是一件极容易的事。从而看不到用兵本身所具有的危险,结果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也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无用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