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一种果断决策力,与一个人的处事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遇事果断坚定的能力,遇事迅速决策的能力,这样在事业上就能取得成功。

原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

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起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使我方的进攻出于敌方意料之外。凡此种种,都是军事家们用兵取胜之道,这些都只能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它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解读: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权诈之兵”的精髓,这句话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军事名言。作战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军事行动,天时、地利、敌情,变化莫测,谁能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做好充分准备,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反之,“优势而无准备”,那也可能由优势而转变为劣势,从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因此,有备和无备,准备得是否充分,历来都是兵家所极其关注的。

军事上的“攻其无备”是指对敌方在其没有戒备的特定时间、地点等情况下突然实施攻击。这种突如其来的袭击能在军事上和心理上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使敌方在慌乱之中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以至酿成更大的恶果。

做事不仅要有谋略,而且还要有在关键时刻果断行事的能力,再加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一定能把事情办成、办好。

公元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后,意识到清军绝不会善罢干休,又听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于是决心离开厦门东进,一举收复台湾岛。

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揆一早已知道郑成功在大陆屡遭清军追剿的情况,担心有朝一日郑成功会到台湾来。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特意从巴达维亚(雅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1453人增援揆一。接到郑成功的信后,樊特郎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探知樊特郎的去向,感到机不可失,便于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3万从料罗湾出发,直奔台湾岛。

当时,荷军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000余人。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一鲲身岛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大港,这里完全处于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进入台湾的另一条水道是北线尾岛与鹿耳屿岛之间的鹿耳门港,只能通行小船,荷军在那里只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伍长率6名士兵驻守。

郑成功在探知这些情报后,制定了一个避开荷军炮火控制下的“大港”,经由鹿耳门港直接在台湾本岛登陆的计划。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6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本岛老百姓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随后,郑成功迅速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普罗文查城。

消息传到揆一那里,揆一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十多倍于己的“敌人”。揆一心有余而力不足。4月6日,普罗文查城的200名荷兰守军全部投降。此后,郑成功包围了揆一盘据的赤嵌城,荷兰人虽然又从巴达维亚派兵来增援,但回天乏术,到这一年年底,荷兰人全部投降,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是应用《孙子兵法》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计策打赢的一个漂亮仗。虽然郑成功计划要攻打台湾时,并不具备打胜的条件,但是他创造出了这种效应,以“善意”来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从而麻痹敌人,结果完全做到了“制敌于没有准备”,取得了胜利。

相信大家都听过“康熙帝智擒鳌拜”的故事。康熙皇帝名叫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

玄烨登基的时候年纪还很小,虽然经过祖母的悉心培养可称得上是少小持重,但担负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朝政,而且还有祖母鼎力相助。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前曾立下誓言: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孝庄皇太后在玄烨登基之初,便向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发出谕旨:要报答我儿子顺治皇帝的恩情,就要偕四大臣同心协力共辅幼主,这样才能在历史上名垂不朽。

在刚开始辅政的时候,四大臣遇事协商,凡遇奏事,一同晋谒皇帝或太后,待太后决策后,再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人值、草拟并代幼帝御批,后来鳌拜就是利用这一权力而专权乱政的。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此人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很多人都很怕他。索尼是正黄旗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这时已年老体弱,力不从心。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为人怯懦,没有什么主见,常跟在鳌拜后面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虽在四大臣中位置仅次子索尼,且与鳌拜有姻亲关系,但资浅望低,又与索尼有隙,与鳌拜也经常反目,所以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四大臣共同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大权逐渐旁落到鳌拜手中。他任人唯亲,广置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都是他安插在宫廷中的亲信。凡遇政事,他们常常私下商定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有时甚至拦截奏章,阻碍玄烨同大臣的联系,好方便他们把持朝中大权。

针对四大臣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鳌拜的专权行径,孝庄皇太后急于让幼孙举行大婚,以作为玄烨亲政的过渡性措施。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年仅12岁的玄烨遵照祖母慈旨,在紫禁城内的坤宁宫,与索尼之女赫舍里氏举行大婚典礼。玄烨大婚不久,即开始直接处理政务,康熙要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整治一番,要把兴盛的运势发展下去,他稚气未脱的眼睛,盯上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朝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这时鳌拜的独断专行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他与其弟穆里玛、侄寨本特及其党羽,经常借故不上朝,一切政事先于家中议定,然后实施;朝中诸臣事无大小,必先向他报告,不准自行启奏,俨然是一副太上皇的架子。

对鳌拜的独断专行,康熙心里一清二楚。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康熙考虑到鳌拜集团势力强大,党羽众多,甚至宫中都有他的耳目;鳌拜本人又力大难敌,要除掉他,必须有周密准备,而且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以免打草惊蛇,狗急跳墙,激成巨变。考虑到此,小康熙智出奇谋,双管齐下。

他一面用麻痹稳定术:康熙为稳住鳌拜,特下旨加封鳌拜一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师;加封其子纳穆福为二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使他们位极人臣。康熙七年,一大臣上书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康熙理解这是满汉大臣的共同心声,但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便假意以“妄行冒奏,以沽虚名”之罪给这个大臣以严厉处分。

另一方面,和亲信大臣索额图密商后,定出一条计策,假借做游戏,以锻炼身体为名,招收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练习摔跤。这些少年入宫以后,天天与康熙一起摸爬滚打,摔跤跌扑,不过一年,个个都练出一身铁骨钢筋。

康熙八年,不满16岁的玄烨,以讨论明年自己的大婚仪式为名,宣鳌拜进宫。当下,鳌拜走进宫殿,由索额图陪行,见到一帮少年互相摔跤打斗,毫不在意,见到皇帝后,还拿出辅政大臣的架子,正颜厉色地奏道:“主子年已成人,为何别的不好耍,独要招呼这班小孩子在内廷胡搅,成何体统!”康熙微微冷笑道:“你还同朕讲起体统来了。”说着便历数鳌拜的件件恶行,向练摔跤的伙伴一招手,他们便扑上来,鳌拜也不示弱,心想: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不一拳打倒一个?哪料到那些少年是手来架手,脚来挡脚,没上一个回合,鳌拜脑后的小辫子便被一少年抓住一扯,鳌拜立脚不牢,“咕咚”一声倒了下去,帽子也飞了出去,宝石顶子摔碎了,双眼花翎折断了,靴子脱了,朝服绽开了……众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押入大牢。

康熙皇帝上任之初,面对鳌拜把持朝中大权,一手遮天的险恶局面,面对鳌拜几十年中结下的权势之网,沉着冷静,利用出其不意之策,靠布库戏这一满族的摔跤游戏,清除了朝中的旧势力,为清王朝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古人说:“形势的维系处为机,事情的转变处为机,事物的紧切处为机,时节的结合处为机。有目前是机,一瞬间过去不是机;有隙可乘就是机,失去它就没有机。谋划要深远,保密要严格。辨别机在于见识,利用机在于决断。”人生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希望生活变得更好,就必须及时抓住机会,因为只有抓住机会,才能使生命有发光的机会。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运好不如流年好。”偶然的一个机会,就足以改变你的一生。问题是,你要好好捕获这个机会。擦亮你的眼睛,留意形势变化,争取做第一个捕获到机会的人。 gSRV7H9C4yn+lYEyqItUBF1Vs4wkFRU+vczVQUuYO258UkoEfpzCQMdu8RD0Gl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