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离开谷歌,李开复不带走云彩

跨国公司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或者说,职业经理人要想靠领导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赢得行业上下的尊重和认可,必须面对两个挑战:一个是有着清晰理念和强悍文化的全球总部,另一个是本土市场和本土市场上的群狼们。过去如此,现在,互联网时代,亦不过时。

具体到Google公司,其要想进入中国,就必须遵守当地政府的诸多限制性条款,但这在某些方面与Google本身的价值观是存在冲突的。总部对谷歌的制约还在于,决策机制太慢,链条过长,这让Google中国反应不可能像对手那么迅速和灵敏。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Google所面临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和美国大不相同。让Google下定决心进入中国缘于这样一个事实:五名身在硅谷的工程师于2000年开发的中文版Google,不费一兵一卒,攻城略地,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打败雅虎,成为中国搜索用户中的第一品牌,那么如果全力进入呢?

但真实的情况是,中国互联网用户在2004年后的爆炸性增长,使得中国互联网用户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精英和草根两个阵营。百度的迅速崛起,与其面向草根网民不遗余力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实践大有关联。而这些,让李开复和他的谷歌团队,接受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与李开复同为中国区联席总裁周韶宁和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的相继离去,与李开复在2006年执行的招聘策略关联紧密。由于招聘的学生要到这一年的9月才能全部到岗,加上到岗后还需要进行培训和学习,因此,整个谷歌出现了无米之炊,在2006年面对百度的高歌猛进,谷歌几无还手之力。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错过了2006年对百度的短兵相接,也就失去了把百度一下子击溃的可能。

祸福相依,正是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在中国市场上打败百度,所以,谷歌反而能制定以守为主、防守反击式的运营策略,聚焦在搜索技术的改进上,同时,广泛地采取各种形式的合作,或提升流量,或增加收入,并美其名曰:等待对手犯错。

这个机会还真的等到了,2008年年底,百度相继陷入“三鹿公关门”、“虚假医药门”事件,被中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报道,百度的社会声望和公众影响力一下子跌落冰点,这无疑给了谷歌新的希望。

回到大家一直讨论的谷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其实也在2008年年底得到正解。一是经过两年的队伍培育,谷歌开始有了一些本土化的尝试和实践,虽然比起对手还远远不够,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Google的全球研发体系所蕴涵的智慧和能量惊人,这让Google中国多少也能受益;二是本土化市场的强敌在排山倒海的公众舆论面前不得不开始有所收敛,这让Google中国不至于面对强敌的紧逼而阵脚大乱(Google中国其实也乱过,它在中国市场的诸多收购也不能说都是成功的),而对应的,对手的失误让谷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三是李开复本人,其实施的以守待攻、等待对手犯错的策略不仅让谷歌在与对手的竞争中重新扭转战局,也让其本人的声望又一次攀上高峰。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随着谷歌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李开复的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李开复本人也难以找到之前的那种兴奋和激情。

更重要的是,谷歌是个有着强大价值观的公司,在进入中国之初,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李开复使这家公司既能坚持其价值观,又能很好地在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但随着谷歌在中国的渐入佳境,谷歌过于强势的价值观与中国互联网特有的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这让李开复多少有些左右为难。

与此同时,李开复本人多少也有些累了,自李开复上任谷歌中国区总裁之后,围绕李开复的负面新闻不断:从最早的微软和谷歌之间的那场世纪官司,到“牌照门”,到“三驾马车”的分崩离析,再到“漏税风波”,到2009年的“Google涉黄事件”。李开复在谷歌中国的四年里,每年都有大事件,而围绕李开复离职的传言则从不停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坊间议论的话题。这多少让李开复有些疲惫。熟悉李开复的人都知道,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实则激情澎湃,他是一个更适合去不断开创新的事业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灭火”上。这个时候的李开复,不可避免地要开始作出新的选择。

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obQBh7M65pS0PiPhu9tmXiuRp7TT5JifzvbZtv49ZVtW7WOi/XKt1ewBq6EUj1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