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的一天,在华侨城92度咖啡馆,林军和我聊起2000年他如何“混进”李开复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与李开复合影的趣事,突然他停了下来,若有所思:“要不我们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的书吧。”
这就是这本《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最初的由来。一开始我们分头行动:我去找老公司的同事以及通过行业中的关系,了解Google在中国的故事;林军专门跑了一趟北京,采访李开复等Google高层,之后还做了几次电话采访,手头的资料也慢慢多了起来。
但是,到底是写一本李开复的书,还是写一本Google的书,或是写一本李开复和Google二者兼有的书,我们一直在摇摆之中。最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李开复身上:在Google任职的这四年间,李开复已经成为Google中国的精神领袖和标志;而相对于Google这个外来和尚,李开复显得更有亲和力,无论是他作为顶级经理人的职业经历,还是作为中国青年思想导师的影响,都有着更多值得去书写的东西。
正当我们进行本书的写作的时候,9月4日,谷歌中国宣布,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正式辞职,将于9月中旬离开谷歌独立创业。此时我们这本书的写作已近尾声,在与蓝狮子编辑王留全沟通后,我们更改了本书的结构,并在9月9日对李开复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加入了创新工场的章节,正式将本书定名为《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
相比较自传中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我们这本书的关键词有三个:心、选择和智慧。
“从心开始”这一名字来自于2007年的美国电影Reign Over Me,直译应为《支配我》,但大多数人更喜欢《从心开始》的译法,因为一颗自由的心是不能被支配的。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以“9·11”为背景,述说了一个以友情解救一个灵魂最终走出自闭症的阴影的故事。故事既是从心开始,亦是从新开始。而不管是从心开始,还是从新开始,都是对李开复当下所做一切的最佳诠释。
在李开复种种值得书写的内容的背后,更值得去描写的是他如何利用自己的选择,一步步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虽然我们说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才是可以复制的,也是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在某个时间点上看结果都是一时的,只有了解了一个人到达这一结果的过程,才能知道他的未来是否可持续,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李开复选择的经验,善用这些经验,或许可以让不少人少走一些弯路。
另一关键词“智慧”则是李开复给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留下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智慧并不是天生的,就像李开复在刚到美国做小留学生时,曾经被老师认为是一个“数学天才”;但他知道,这只不过是台湾与美国在教学上的差异让他提前接触到一些东西而已。他之后走的路也有过曲折,例如选读法律和不甚成功的职业生涯开端,但却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开复做到了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沉淀,才形成了今天的智慧。
在这三个关键词中,我们认为“选择”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本书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李开复在人生关头如何进行选择上。无论是在笔者与李开复的交往过程中,或是阅读李开复写的一些文章,都可以感觉到选择对李开复的重要性。
在11年前,当李开复追随他心中的选择来到中国,刚刚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时候,“李开复是谁”,即便对很多业内人士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不过在短短两年里,李开复就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建设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这可谓是李开复的翻身之仗,他也因此走出了在苹果和SGI失败的阴影,升任微软第一位华人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人智囊团之一,成功地树立了跨国公司华裔职业经理人和年轻人生导师的光辉形象。尤其是后者,李开复以演讲、写信、出书、采访等各种方式不断地帮助中国青年,并在回到在美国的微软总部后寻找机会重返中国,这一选择也让他在中国青年心中的声望更上层楼,其“青年导师”身份所带来的影响力也逐步超越了“职业经理人”,并最终让他作出了离开Google和创立“创新工场”的决定。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正是昨日的选择成就了今日的李开复,在此过程中,在几个关键点上的选择对他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说李开复的选择是让他赢得中国青年尊重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这本书则是希望通过对李开复在人生不同过程中如何遵从内心,进行选择的经历的解剖,给予这本书的读者更多的启迪。
如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所说:“我没有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对成功的认识竟然如此片面和肤浅。”年轻人在人生的路上难免会有许多困惑和迷茫,这是李开复之所以会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中国的青年学生的原因。而借鉴李开复的经验,尽可能地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达到的最终目的,也希望这本书能像李开复一样,对他一直热心帮助的青年朋友们有所助益。
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