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要改变世界 先改变自己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在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江南春、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这些人的名字直至今天依旧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恒久流传。

还有一些正在创造历史的人,或没来得及被我发现,或历史还没来得及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因此没有被收录到本书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丰富程度和可信程度。

这个用互联网创造自己和推动这个国家历史的群体主要由三类人组成: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本书中的特定称谓为“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简称“商人”)。

他们中当头的海归当属1994就回来的田溯宁、丁健和1995年回来的张朝阳,他们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海归第一代。第二代互联网海归则多是在1999年回国,以创办百度的李彦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为其中的标志性人物。第三代的代表当属创办迅雷的邹胜龙和程浩,他们在2002年前后回国创业。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1月初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刚刚前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1月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宁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漫无目的地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田溯宁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晚会,但当田溯宁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给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晚会。那是田溯宁最沮丧的时刻之一。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着这样那样对未来生活的没把握,但田溯宁、张朝阳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是美国式的教育让田溯宁、张朝阳更加内省,更加尊重内心力量的召唤。

他们中的另一人种是极客,在本书的1998年那一章,我主要讲述极客当道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我也不惜篇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当时他们中最出名的那个叫王志东,这个生于广东虎门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最传奇的地方不是他曾经创办过三家公司——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和新浪网,而是其每次离开时都借助公众力量为自己的江湖名声正名。前两次,他把源代码交出,挥手离去,不带走一丝云彩;第三次,他用鱼死网破式的决裂告诉大家,其实他不想走。王志东是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一切的人。所以,即便他已经远离这个行业的中心地位,但在我们记忆深处有他卓绝的地位,无他,这是国人很早就自我意识觉醒并付诸实践的一个。

参与和推动互联网创业的第三种人是商人,尽管这些商人在当时甚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商人都并不出色,但这不影响他们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今天他们中最有名的那个叫马云,他甚至成为21世纪最初10年里中国最知名的商人,有关他的传记读物以打计算,媒体上关于他的文章连篇累牍,很大程度上他是作为一个励志偶像一样被制造着。而之所以被大众热捧,在于,其本身就是一个先改变自己,继而改变世界的有为青年。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给这些人作一个集体画像:他们有的是60年代人,也有的是70年代人,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80年代人(在本书中比例很小,但未来肯定会出现)。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但以浙江人居多,上海人和广东人也不少,福建、湖北、陕西、四川、重庆等地都有涉及。

本书发现,这些人有一个被公众自觉不自觉遗忘的共同属性,那就是:这些人有着比起其他人更加强大和自信的内心世界,他们都志向高远、目标远大,希望改变自我的同时,改变世界。

到底是中国互联网的巨大成功推动了中国崛起的进程,还是中国崛起的巨大势能成就了中国互联网有如夏花般的绚丽,这个庄周梦蝶式的命题一直萦绕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和观察家们。我的答案是前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互联网的成功看做是一个支柱产业的崛起这么简单,而应该把它看做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全民自发的集体性的自我赶超。

那么,为什么是互联网点燃、推动了这场中国民众在1995年形成的自发的自我觉醒运动呢?

在半个世纪前,有一个口号曾经被响亮地提出,但后来又被小心翼翼地搁置,这个口号就是“超英赶美”。学习、追赶甚至超越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众最重要、最强烈、最质朴的情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但在互联网之前,我们更多的只是一种徒劳式的呐喊和掩耳式的自欺,理由无他,就是我们实在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我们又不愿意因为直视这种现实而丧失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自信。

这种情绪和认知在张承志20年前的名篇《北方的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奋斗、思考、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康的新生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会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互联网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太平洋彼岸开始落地、开始商业化、开始展现其迷人魅力的时候,对应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1992年之后的又一黄金盛年。进一步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由于一开始在全球互联网竞合时代并没有落后太多,因此能以更开放、更从容的心态来迎接这一场由开放和创新为主要推动的互联网冲击波。

与此同时,我们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期盼的海归归来的希冀在1995年之后成为了事实,这批生在中国、学在美国的人,兼容东西方文化,打通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竞合的绿色通路。互联网在美国的每一个细小的创新,在太平洋的西岸,都会有人进行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和跟随。这在之后甚至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成功路径:用最快的速度学习美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然后迅速本土化,赢得用户,获取收入,然后再到美国资本市场去上市,融资后再进行发展,甚至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这种立足本土、对接美国式的造富运动由此产生了足够多的阳光富豪和知识英雄,并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互联网创新中国的内在推动,并使之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5000年文明中,中国人领先4800年,我们发明了丝绸纺织、活字印刷、指南针以及吊桥、拱桥的制造技术。但在最后的200年,我们落后了。而更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欧美列强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枪炮,掉转回来让我们臣服;我们发明了指南针,欧美列强用指南针完成了海上称霸……

互联网诞生在美国,如今,不论是市场中心还是创新中心依旧在美国、依旧在硅谷,但在过去的15年里,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肆意成长,终于自成一体,并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世纪里,本土企业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击败了各自的国际对手,这在其他行业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完胜场面,甚至连Google这样的公司都无法幸免,它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竞争对手百度的一半。这虽然很难说已经是最后的结果,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普罗大众,在信心层面的崛起有着正面而深远的意义。

互联网给你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过去的15年时间内,这个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富豪数量最多、首富密度最高的行业,这个行业也被公认为为数不多的能产生世界级中国大公司的行业之一。在我看来,这个“之一”的后缀甚至都有些多余。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15年,中国互联网所能创造出的财富传奇只会比上一个15年多得多。同时,互联网在中国的另一宏伟使命,就是帮助与美国相比,有着更多农业经济比重、有着更多负担的制造工业,以及还有相当比例的手工业的中国经济提供更多产业升级的契机。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崛起,难道不是吗?

还有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现实是:在过去的15年中,每到中国经济的低谷之年,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经济之间的跷跷板定律再度应验。比如,1998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灾难之年,但这一年里网易、搜狐开始起步,新浪、腾讯、联众、3721诞生;再比如,2004年中国经济重新因为紧缩而上下恐慌,但这一年,有9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和香港市场上市,加上2003年12月的携程和慧聪,2005年年初的华友和年中的百度,这形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密集的一个上市狂潮,数量也达到惊人的13家。

在2001年和2008年中国经济的另两个萎靡之年,中国互联网也显示出比其他产业更加强大的复苏能力,2001年,在整个互联网概念遭到崩盘的背景下,网易靠短信和网游解除停牌的故事至今仍为经典,而2008年腾讯、搜狐等诸多公司亮丽的年报给予了这个行业足够的信心。

到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网民的第一人口大国,我相信,在未来的5~10年里,中国就能成为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市场,而也许不用15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强国。这种可能性真的很大。

在众多看好中国的乐观派看来,在这个世纪的前50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中心之国,对此,我的观点是,其最大的发动机应该就是互联网。

回到本书,我希望能表达三个意愿。

第一个意愿,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从事互联网、电信、媒体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我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产业是怎么诞生、发展乃至长大的;这个产业中最优秀的公司是怎么做起来的;这个产业的领袖是怎么催生出来的,他们又是拥有怎么样丰盈内心世界的一群人。

第二个意愿,如果你对互联网了解不多或者只是一个希望多了解互联网的人,你更多是一个对中国命运走向关心,对中国未来趋势有所判断的有识之士的话,我希望本书能帮你更好地解读处于变化的世界和正在一天天走向强大的祖国。

第三个意愿,如果你不是很关心互联网,也暂时不想去创业,你对外部的世界也无暇或者不需要去关注的话,那么,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你能更好地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读出你自己的潜力和前程,和我们的这个国家一起成长和进步,这和你的未来休戚相关,也是本书最希冀达到的目的。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世界都会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这样的时期,会使许多昨日的成功者产生被抛弃感,也会给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带来崭新的机会。如何认识这个变迁中的时代,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选择前程,便成为人生极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我苦口婆心讲述的这些关于自我意识张显和自我认知的道理,能在你人生的早晨让你读到、领悟到,我相信,它能让你的人生有所受益。

我希望,我用心记录下的那些身前身后的成功和失败,能帮助你在这个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黎明,去开辟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新时代,虽然你未必是最早出发的人。

我希望,我在这本书中讲述的诸多关于中国崛起和中国人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帮助你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产生巨大的自信,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迅速行动起来。

动起来吧,未来属于你我。 q1O0N5aBVIJgvyAWZ2elhllo1j59hRMpdp78Lyym4Fl+BYFASo7UfmQwp3zVWd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