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贤者聪,近愚则聩。
——皮日休
某市一所中学的食堂里,高三学生小王与高一学生小李因为打饭时的小摩擦而发生口角,两人互不服气。饭后,两人气汹汹地找来各自的哥们儿,相约到学校操场上见面。双方一见面,小王就与小李吵了起来,并且动手厮打。为了帮哥们儿出气,双方其他成员纷纷动手。在厮打中,小王的哥们儿小明用砖头将小李打成重伤。经审理,当地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小明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参与群殴的其他几名同学共赔偿小李10多万元。这是一件典型的由“哥们儿义气”引发的案件。
谈哥们义气,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哥们义气”?“义气”在我国有着悠远而又独特的历史,可以说一个“义”字就是一部中国战争史。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都爆发过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大多是靠一个“义”字来成事的。《水浒传》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好汉聚会议事的场所叫“聚义厅”;还有历史上有名的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以“义”为纽带的组织,反映“义”字的事件、人物,真可以说是满载我国史册。“义”字的种类有很多,有民族大义、革命大义、人伦大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等等。为大义者,当一往无前、不计生死;为小义者,要分清是非,选择最稳妥的办法来解决。“气”有顺气和动顺之分,顺气则一切相安无事,动顺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的会导致战争,小的会招致打架。义气加上了“哥们”二字,就更加标明“义气”的内容,即是为“哥们”的“义气”。而“哥们”按其本来意义,乃是指旧社会上海流氓集团内部的称谓。这样,哥们义气也便带有了黑社会的行帮气息。哥们义气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讲交情,不讲是非,为了所谓的义气,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做法不仅会害自己,还会害朋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看似为了“哥们”,其实是为了自己,当“哥们”危及到自身的时候,他们便不惜牺牲“哥们”而保全自己了;然而,迷信“哥们义气”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常被“哥们”表面的信誓旦旦所迷惑。到头来,吃亏倒霉的还是自己。
小刘和小张是朋友。一天,小张找到小刘,叫他一起去讨债。他们来到欠债人大刚的住处后,小刘就在楼下等待。未料,小张在与大刚商讨债务的过程中发生争执,继而相互扭打,小张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向大刚胸部、手臂猛刺数刀,致大刚因急性大失血休克而死亡。
其后,小刘和小张一道回到他家中,小刘还去菜场买了菜,两人一起吃了饭。而小张在小刘家洗了沾血的手,将血衣送去洗衣房后,还在小刘家中休息一会后才离开。后来,他在一家网吧被警方抓获。庭审中,检方指控小刘涉嫌窝藏罪;他辩称,他当时在楼下,未看到被害人被捅刺的过程,只是瞥见其手臂有血,没想到会那么严重;而小张也只告诉他伤了人,加之与小张是较要好的朋友,就没有报警,并为其提供了食宿,却没想到这就涉嫌犯罪了。
现在有些年青人,靠“哥们义气”使相互关系更好、友情更深。其实这是一种假象。“义气”只不过是一种相互敷衍相互利用的工具罢了,和则聚、不合则分,喝完酒走人,大家心照不宣。
要分清“江湖义气”与友谊的界线。讲“哥们义气”的人,他们只想小圈子里的“哥们”,以“哥们”、以私情为重,以“哥们”私利为先,为了“哥们”的一己之私,可以不顾法律与道德,甚至丢掉了基本的原则;为了“哥们”,他们可以毫无原则地替“哥们”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而对非“哥们”的人,则不讲感情,不讲友谊和支援,甚至为了维护“哥们”的利益而以别人为敌;为了讨“哥们”欢心,证明自己“够朋友”,而不惜对非“哥们”的人寻衅闹事,吵嘴骂街,直至大打出手。他们想的,做的,只在几个“哥们”中间打转转,对“哥们”以外的其他人则一律没有感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而朋友之间的友谊则不同,友谊是讲原则、有界限的,友谊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社会公德。而“哥们义气”源于江湖义气,会为“哥们”私利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所以,友谊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需要义气,但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胁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不是真正的友谊,也够不上真正的义气。从一定程度来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义”的。但是,这个“义”应该是正义的“义”,而不是狭隘的围绕个人恩怨和私利的所谓“哥们义气”。前者是出以公心,为了公利,后者是出以私心,为了私利。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对那些陷入哥们义气而不能自拔的青少年,要耐心地帮助他们,不能急于求成,因为要让一个人改变一种习惯决非一日之功,应该帮助他们分清友谊和哥们义气的区别。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面对一些不涉及根本利害关系的小矛盾,每个人都应当宽容一些、忍让一些。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