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约翰·富勒(美国富翁)
发财!富起来!做个有钱人!这是现代人想都不用想的问题,因为做穷人实在不爽。
金钱并不等同于财富,但这丝毫不影响世人对它的喜爱和追求。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说,“金钱是惟一的阳光,它照到哪儿,哪儿就发亮。”我们可以不认同这种近乎拜金主义的思想,但我们必须认同一点,那就是:不管金钱是不是阳光,没有它的照耀,谁的人生也亮不到哪儿去。
致富没什么不好。有钱,不仅是成功的标志,也是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的保证。问题是,怎么才能致富?为什么大多数人富不起来?
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人根本没有致富的打算。古人云:“心想事成”,想都没想过,怎么可能成功?古人又云:“事实胜于雄辩”,下面我们就用事实来说话:
美国人约翰·富勒出身于黑人佃户之家,他从5岁就开始“工作”,9岁时已经会赶骡子。不过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因为在当时,几乎所有出身佃户家庭的黑孩子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参加劳动的。长期的贫穷生活,也让他们习惯了贫穷,对贫穷非常认命。
好在富勒有个不认命的母亲,她始终相信黑人也应该像那些白人一样过快乐且衣食无忧的生活。她经常和儿子谈自己的理想,告诉他“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只是因为你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你的几个哥哥姐姐也胸无大志。”
这些话从小就扎根在了富勒的心中,并且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一心想跻身富人之列,并且认准了自己的致富道路——向每家每户推销肥皂,一干就是12年。12年后,他得知供货的公司即将以15万美元的底价被拍卖,便找到公司负责人谈判,用自己仅有的2.5万美元付了订金,向对方保证在10天之内筹足余下的12.5万,并且约定一旦逾期未补足余款,他的订金将被没收。
但是直到第10天晚上,富勒却只筹到了11.5万美元,而且他已经找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人。“当时我已经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多年以后他回忆道:“我跪下来祈祷,请求上帝指引我找到一个能够在时限内借给我1万美元的人。祈祷之后,我鼓起勇气走出房间,告诉自己到街上去找——只要看到一家亮着灯光的商铺,就进去请求协助。”
幸好,我看到一位承包商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便鼓起勇气走进去,直截了当地问他:“您想不想赚1万美金?”
“想,当然想。”
“那么请您借我一万美金,我会连本带利外加1万美金的红利还给你。”富勒简明扼要地向对方说明了自己的计划,见有利可图,而且风险可以控制,那位承包商并没考虑太多就答应了他!
富勒揣着1万美元的支票踏出了承包商的办公室,也踏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之后,他陆续收购了另外7家公司。当谈及自己成功的秘诀时,他用多年前母亲的话回答人们说:“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富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不甘平庸也不甘贫穷的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出生的贫穷不叫穷,没有积极的心态、不想改变现在贫穷状况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
有人说:平平淡淡就是福。其实,心态上的平淡与行动上的积极并不抵触。对待财富,人应该有个好心态,但一个饿着肚子、囊中羞涩的人,想来也幸福不到哪里去。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喝杯水都要钱,不努力,不拼搏,平淡拿什么去保证?
有些人喜欢拿“安贫乐道”做挡箭牌。其实我们也不反对安贫乐道,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安贫可以乐道,致富也并不影响乐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仁者情怀固然好,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捐个几十上百万,也没什么不好。
无须讳言,很多人所谓的安贫乐道,实际上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一个人真的安贫乐道,那他就不应该让自己的脸上写满苦难和沧桑,嘴上还要不停地抱怨。
退一步讲,或许真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平等因素,导致了某些人的贫穷现状,但抱怨有什么用?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必须适应它。”注意,这里的适应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王侯将相尚且无种,更不会有人生来就注定贫穷。
很多人不知道,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能够控制他的行为。你怎样思考,你就会怎样行动,你觉得自己会怎样,你自己也就会怎样。改造贫穷,首先要有致富的信念。应该说,许多人都曾经想过要赚钱,要富裕,但他们只是想想而已。想想不是信念。已故的哲学大师约瑟夫·墨菲在他最知名的著作《想有钱就有钱》中说:“想得到财富,首先必须要将财富的观念送入潜意识,不论何时何地,心中先相信你会有很多财富。”怎样把财富的观念送入潜意识呢?他的做法是在自己身心轻松的时候,不断地念叨几遍下面的话:“我非常喜欢钱,我爱钱,我见到钱就高兴。我希望钱能增加几倍再回到我的钱包里。钱实在是好东西,它会向我的钱包里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一定会将它用在适当的地方,我将为此而感激。”
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