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听得最多的是“辨证治病,对症下药”,现在饮食也已经在主张“辨证饮食对症下食”了,这是一个进步。很多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孩子不重视饮食,她们对饮食的需求仅仅是好吃、满足口福之欲罢了。
科学饮食,在于提倡人们要了解各种食物的特性与功效,并根据自己特定的体质状况,针对性进食,而不是泛泛的“营养”,鸡蛋有营养吃鸡蛋,牛奶有蛋白质就猛喝牛奶。提升食物功效,增加体能和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并协助疾病康复,是“辨证饮食”最核心的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可以先通过中医了解体质和器官的功能状况,再结合现代化身体检查手段,了解身体组织器官整体健康状况,在每餐中安排适当和适量的食物,利用食物的特性与功效调养身体,达到养疗双效的作用。
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与功效,并有酸碱度,在食用时应针对性搭配,并随时让身体保持良好的弱碱性血质,让细胞在良好的血质滋养中正常生长,以利于大量减少自由基预防细胞病变,有效地降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病率。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生活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目前大多数人选择的一些饮食健康方式是比较初级的。例如,苹果尽管对身体有益,但对胃肠功能不好的人,苹果会使肠的蠕动更加迟缓,引起腹胀或便秘。单一的采用一些饮食建议可能会因错误饮食造成双重伤害。
在摄取食物时,要特别注意体质问题。体质偏热者,尽量避免吃辛辣、燥热、坚果类、种子类、豆类等食物;体质偏寒者,尽量避免吃太冰凉、偏寒凉、不易消化等的食物,生鲜食物不宜多吃;消化系统不良者,尽量避免吃刺激性、燥热性、不易消化的食物;心脏功能不良者,尽量避免吃可增加血浓度的、燥热的、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呼吸系统不良者,尽量避免吃增加血浓度、燥热性、高油脂、易产生痰湿的食物;实证体质者,宜多吃有净化性、少油脂、低蛋白质的食物,尽量做到不饿不吃,饿了再吃;虚证体质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吃法,营养均衡完整摄取,饿时即刻补充,即使在半夜里,否则第二天会更虚;肥胖体质者,营养完整精简,尽量少吃,食量减少,让胃容量缩小,把握“不饿不吃,饿了再吃”的原则,每次不宜超过七分饱,甚至不能有饱的感觉。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提倡定时定量的饮食方法。目前,国际上的抗衰老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饮食方法,就是回到原生态,像类人猿时期,捕到食物就吃,没捕到就不吃。专家认为人的很多疾病是吃出来和撑出来的。
饮食还需要特别注意食物的烹调方式。比较好的烹调方式为:煮、烧、炒,煮的时候应尽量用清水煮,少用动物性油或多调味料,以免增加血浓稠度,或增加对身体不利的物质烧,则可添加豆瓣、酱油或其他各种经由自然发酵制作的食物或调味料一起烧煮。经发酵的物质,多数含有丰富消化酵素及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很有帮助。炒菜时,尽量采用冷油炒方式,不采用高温将油及食物等爆炒至产生燥热性,可将油和洗好切好的食物放入锅内同时炒至热,再放入适量的盐等调味料。应尽量少用的烹调方式是:炸、烤、煎、熏。添加适量的盐、糖、醋、酱油等调味料,可增强人的食欲,对身体健康有帮助,但是添加过量,就会造成身体负荷或伤害,尤其是添加劣质调味料。
食用油对我们的饮食健康非常重要。国际专家提倡的最好的食用油是红花籽油和橄榄油,而不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花生油、菜籽油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的饮食方法:
(1)随时要注意均衡完整摄取各种营养素,吃上要讲究多花样,要尽量多吃自然食物,避免吃劣质食品或不适合个人体质的食物。
(2)每餐多食碱性食物,如成熟的蔬菜水果类,成熟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这样可以随时保持弱碱性体质。
(3)蔬菜或水果最好生吃,但不可过量。适当适量摄取,才能达到理想功效,体质偏寒或在经期内,不宜生吃蔬菜。
(4)芽菜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质与帮助消化吸收蛋白质氨基酸的酵素,可以经常摄取,但也不宜过量。
(5)菇菌类及海藻类食物具有特殊营养成分,一般每周最好摄取 2~3 次,偶尔适量补充,有助于保健与疾病康复。
(6)菜豆类食物必须煮熟吃,大多数人可以经常吃,但核果类、豆类及种子类食物不宜常吃或多吃,否则易产生燥热。
(7)食物以少油盐方式调理为宜,但不可无油盐,否则体质会很虚弱;尽量以冷油炒或清煮方式烹调;用炸烤煎等方式会将食物劣质化,易产生有害物质。
(8)饮食不宜偏,不可摄取过量,不过分饥饿,更不能饱甚至有撑感;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吃太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勿吃太烫或太凉的食物。
总之,善用食物特性及功效,根据个人体质所需对症饮食,避免误吃伤身,多吃有益于个人体质与能协助身体康复的自然无污染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