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守信用是做生意的最大法宝

守信用是为人处世立身之本,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信”就是信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它们树立的企业核心价值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例如,惠普公司谈道:“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努力地创造和革新,但是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我们企业的价值观:我们对人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和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而摩托罗拉公司则把“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经理人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这些公司提出的理念似乎与自己的商业利润毫无关联,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诚信对待用户和员工的情结。

诚信不仅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最本质的特征,还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就是商人的立足之根本,发展之源泉。

在众多闽商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以自己的才智、财富和影响力,改变了家乡;有这样一个人,他孜孜不倦,致力于集聚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支持家乡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他就是印尼华人富豪、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正如他自己所说:“个人的富有,不是我的所求,我要的是家乡的富有。”

1937年,出生于福建福清的林文镜随父母来到了印尼。30年后,林氏集团已经发展成印尼经济的巨无霸。作为一个在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林文镜对家乡的关注从未停歇过。1986年,林文镜把如日中天的事业交给了儿子林宏超打理,自己回到福建福清老家开拓新的事业。怀着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结,林文镜带领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到故乡福清市,并许下郑重的承诺:在福清办工业区,5年内使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就是这么一个承诺,改变了福清,也改变了林文镜的人生之路。

一次,林文镜偶然发现新侨余资是座宝矿。他说,福建有新侨300万,福州有100万,福清有30万,每位新侨平均每年寄回1万美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足以使得任何人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林文镜由此率先大胆提出了“新侨”和“新侨余资”两个概念,并将其付诸于造福家乡的实践。

在福州举行的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林文镜呼吁,福建新侨将余资集合起来,投资家乡建设,也参与开发西部和投资东北老工业基地。他的呼吁受到全场新侨欢迎,此后,福清和福州的新侨开始集合余资投资建设家乡,福清的“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的创建历程,就是个典型例证。

林文镜通过合资方式.吸引台商及其他华商进入融侨开发区投资。林文镜与中国台湾明达集团合资创建太平洋塑胶有限公司。随后又与中国台湾的潘氏集团合股,创办了冠捷(福建)电子有限公司。当初中国台湾企业家潘先生决定到大陆继续发展他的电子企业时并未看好福清。是福清县政府的开明、守信及其制定的优惠政策,以及侨领侨贤林文镜为祖籍地发展所做出的一切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使他最终选择了以福清为新的发展基地。“冠捷电子”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1992年8月投产。

在林文镜独特的资本运作机制与中国台湾企业家独到的经营方略的共同运作下,冠捷到2000年产值已达到85.01亿元。主要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业务。现为福建省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是福建省首家受到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表彰的企业。2000年,福清市提前实现了福建省政府要求建成“百亿电子城”的目标,全市电子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其中冠捷电子的产值就占84.91%。此外冠捷电子在自身成长的同时还成功吸引了“冠钧”等电子企业落户福清。目前仅为冠捷电子配套的下游电子企业就有上百家,成为福清电子业的一支生力军。

像冠捷电子这样在福清成功经营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对开发区、投资区的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卓有成效的侨商投资,加之投资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林文镜自从1986年回国后,一方面致力于拓展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组织海外华商回国考察,促进海外华商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他还提醒意欲回乡创业的华商,要全面了解中国内地的情况,与投资地区竭诚合作、共同发展。

不仅林文镜如此,其他侨居海外的闽商奔走各地,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普遍的做法。一位福建名人这样说,走出福建的闽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帮扶,发达了的商人会把自己的同乡带出去,不仅教他们经商之道,还出钱资助他们。 6Dy+ZS21NvxN/R+0XYQi8QmehObbUwonbnKOSYDOMIkui1o0SZUib3ujSvKX3B3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