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发布《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称未来5年网民保持10%增速。目前中国网站323万个,比1997年增长了2152倍。宽带上网网民数3.46亿人,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人。未来5年网民将有10%复合增长: 2009年底网民数达3.84亿,比1997年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3195万人。目前网民数达4亿,普及率30%,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但距离欧美(70%+)仍有差距。文中提到,“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到2014年,网民数将达到6.2亿,未来5年复合增长10%,年增长4630万人。网民增长,将与网络经济渗透提高/网络应用发展等因素共同成爲未来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动力。
网络经济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现象,它使经济活动具有全球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直接性和高效性,使消费选择变得丰富而快捷,使市场变得更加广阔。如淘宝网、当当网等互联网交易网站,就大大地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网民为什么会在网上购物?一开始网民可能只想到网购商品便宜,一台电脑可以便宜好几百元钱。这是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网上购物简易。这里有个小故事,说2007年,前世界银行行长在一家土耳其的清真寺把鞋子脱掉,被拍到袜子上有洞,露出了他的大脚趾照片在全世界互联网上疯传。美国的一个年轻人产生了一个想法:袜子是男人们的烦恼事我为什么不替男人解决这个烦恼呢?只要每个美国男人一个月买一双袜子,我一年卖出100万双都不成问题,于是他开了一个叫“黑袜子”的网络商店。当袜子订购服务中心给职场男士们打电话的时候,立即引起了消费者注意,网站开通第一个月,它就售出100万双短袜,此后生意一直非常红火。一个非常简单的服务——送袜到家,让男人们从烦琐的家务中脱身,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让咱们需要的东西直接到家,不必为一件小东西,坐着车去商场精挑细选,那样又费时间又费力气。有关部门作了一项调查,发现现在网上购物不只是价格便宜,还给网民在网上购物带来乐趣。如果把网上购物和逛街作一个对比的话,许多人爱逛街,逛街带来乐趣。现在有超过20%的人感到在网上购物也是很有乐趣的。可见,网络经济是一个具大的网络心理市场,它把人类带入了数字时代。当然,这种便捷的服务也并不狭隘地体现在买和卖上,前几日,某市政府就开通了人才交流网站,旨在让大批求职者和招聘者能够通过正规的互联网网站达成了自己的意项,信息的整合,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生产力,还方便了我们自己。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直接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和可持续性。
(1)网络经济的快捷性。
消除时空差距是互联网使世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之一。首先,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被网络连为一体,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把地球变成为一个“村落”在网络上,不分种族、民族、国家、职业和社会地位、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来沟通信息,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其次,信启、网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间跨度上进行。网络经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再次,网络经济是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节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应是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实时运作经济”。最后,网络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对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
(2)网络经济的高渗透性。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三大产业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为此,学术界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用以涵盖广义的信息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拉持在1977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包含现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机械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电子通讯、印刷、大众传播、广告宣传、会计、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中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属于第二信息部门。从以上产业分类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了。对于诸如商业、银行业、传媒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说,迅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
(3)网络经济的直接性。
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解释网络经济带来的诸多传统经济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姜奇乎先生提出了“直接经济”理论。他认为,如果说物物交换是最原始的直接经济,那么,当今的新经济则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更高层次的宜接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经济形态的一次回归,即农业经济(直接经济)一工业经济(迂回经济)一网络经济(直接经济)。直接经济理论主张网络经济应将工业经济中迂回曲折的各种路径重新拉直,缩短中间环节。信息网络化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突破传统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对经济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则的初步构建,并对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性重构,压缩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4)网络经济的边际效益递增性。
边际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显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与此相反,网络经济却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及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部分的边际成本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显递减趋势。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呈下降趋势。因此,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则随之缓慢递减,但网络的收益却随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另外,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还可以获得信息累积的增值报酬。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网络能够发挥特殊功能,把零散而无序的大量资料、数据、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信息使用具有传递效应。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
(5)网络经济的可持续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特定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一般实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实物,而信息、知识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没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购买者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局面。现在,特别是在录音、录像、复制、电子计算机、网络传统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的再生能力很强,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作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与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点。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绝传统工业生产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危害,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