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准大学生们也开始纷纷动手置备上学的“行头”了。高考过后,记者在市区走访时发现,许多精明的商家紧紧抓住这个商机,纷纷用大学录取通知书做打折卡来促销商品,“高考经济”热得烫手。“高考学子凭借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享受景区门票三折优惠。”在市区一旅行社,率先打出了“高考经济”牌。据该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世博会的举行,今年许多家长都选择以上海世博游来给考生放松。除些之外,一家家电商场,许多经营手机、数码产品的柜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准大学生们的优惠促销活动,“高考、中考考生购机优惠”、“凭大学录取通知书享受特价优惠”等促销广告比比皆是。有的商家甚至推出了一款针对大一新生的“大学生实惠礼包”,价值7999元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箱包+8G优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也日趋显露,特别赶上一个家庭中碰巧又有子女高考,于是高考后释放压力的孩子们,也就很快成为了消费大军,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种高考后引领消费的现象,被时下的经济学家总结为“高考后经济”现象。
伴随着高考的结束,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就要各奔东西了,许多毕业生都会搞个散伙仪式,大多是吃上一顿“散伙饭”,再去练歌广场“亮亮嗓子”,以歌声表达情意。因此饭店和K T V的生意也水涨船高,一些商家半个月前就收到毕业生的订金。MP4、新款手机、数码相机……很多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数码电子产品,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数码产品也成了“高考后经济”的主力军。据颐高数码广场一位商户介绍高考后这一个月的收入比平时多一倍。高考后的学生聚会也占了餐饮市场的大份额。即使饭店不推出特色宴席,高考后收入也会大幅增长。一饭店负责人透露,这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吃饭的学生占消费者总数的一半,即使不推出特色宴席,高考后的销售额也会有三四成的增长。根据某家网站的调查,您如何看待时下高考经济狂热的现象?
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当时的考生陈荣这样形容自己:“前脚放下扁担,后脚便进了考场。”对那时的很多人而言,高考没有营养品,没有舒适的“高考房”。历史一步跨进2007年的高考后,围绕考生、商家之间“高考经济”热潮此起彼伏。家长李林算了笔账:“为孩子购买考前营养品、聘请高考保姆、订住高考酒店,一共花了上万元。”
不能忽略的另一个现实是,在“高考经济”虚旺的同时,目前社会上有人提出要“取消高考”,认为中国应该像国外一样。这实际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考生或家长对现有的高考产生了恐惧、厌恶的心理。而在30年中,青年人争先恐后都要挤着过高考的“独木桥”,而引发的“高考经济”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高考30年,从零投入演变到上万元开销,高考经济虚火的旺盛,与高考制度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高考30年,从向往高考到厌恶高考,人们的心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有关专家认为,高考其实是一场平常的人生考试,它应该像上班一样轻松正常。按照心理学观点,这种平常环境更能让考生正常发挥。但现在,高考都成了“高考节”了:
高考之前,工地不得出声,以保证考生的脑细胞在静谧之中正常运转;宾馆推出高考客房急救站辟出数十辆考生专用急救车待命,以确保准莘莘学子在高考压力下性命无虞;卫生检疫部门对考场周边的餐馆实施高考前特别检查,以保证考生不被腹泻骚扰;交警在考点门口出“特勤”、“护考”,确保考生路上不会因塞车而耽误时间进入考场。
更有甚者,几年前,因为担心汽车鸣笛,大连的家长把考场周边的道路断了,自己的孩子倒是没有受到噪音影响,可一名病人却因断路耽误了两个小时,最终死在路上。再加上媒体对这些细节的一一披露……我们看到整个社会“草木皆兵”,家长紧张的气氛比夏天还热。为此,教育部也不得不向社会发出“高考禁炒令”。
其实,高考经济完全是被商家炒作出来的55.17% 高考市场巨大,高考经济热属正常34.48% 不认为高考经济很热10.34%。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不难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常言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高考经济”到底“经济”了谁,商家绝对是心知肚明,只是咱老百姓千万要多加小心。因为,一不留神,没准儿就能从“××经济”的台阶上,掉进实实在在的“荆棘”坑里。
一种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近年来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甚至有专家指出它是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的确,对于如此寄生在考生这一特殊载体上的“高考经济”,有必要理性看待,冷静思考。像很多与高考不沾边的广告宣传,为了炒作都贴上了“高考经济”的标签。其实大多数商家看重的只是经济利益,只是借助“高考”这一平台进行炒作罢了。对此,专家指出,正常的补充营养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但一些以高考为名的“消费新品种”和商业宣传,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还容易引起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