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价格越高的药越有效吗

新闻回顾:

日前,药品经销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卖。消费者去药店买药,药店的店员总是向他们推荐一些较贵的药,当消费者问道是否越贵的药越有效果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样一款保健药,进货时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是真正上市经销时却可以卖上比进货价钱高甚至10倍的价钱,结果却在市场上相当走俏,由此,也引发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思考和疑问,是价格越高的药品就越有效果吗?在此也想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销售员的推荐。

话里话外: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如今老百姓有小毛小病,都会自己先到药店买点药。然而,售药员推荐的价格高效果却不佳的药,让不少人直呼上当。家住上海的张先生要服用维生素E软胶丸治疗疾病,为了省去挂号费,他没去医院配药就直接去了药店,没想到,店员推荐给他的药比医院配的药价格还高出好几倍:张先生曾在医院内配过维生素E软胶丸,一盒100毫克60粒装的7.5元。而药店出售的胶丸,100毫克30粒装要卖21.4元,高出了5倍。“市民去药店买药,不就是想要省几个钱吗。可是,现在药店不售廉价药,让消费者买高价药。”据业内人士说,药店将销售额直接与售药员的工资挂钩,或是药厂“买通”了店员,如果店员推荐了他们生产的药,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目前药品零售业行内的潜规则。

在一家药店做过多年药品零售工作的杨先生透露,顾客来药店,售货员都十分热情,一般都先推荐价格高的药,夸大吹嘘药品的功效,普通顾客用药知识少,看售货员穿的都是白大褂,觉得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相信了,推销就算成功了。其实,售货员推荐的药,大部分都是回扣最大的药。“有些药由于利润空间比较小,即使顾客指名要买,售货员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拦。”杨先生还说:“有的药厂会在药店设立专柜,派驻营业员卖药他们也穿着白大褂,从外表看,也是药店的营业员,当然会说自己公司的药疗效好,顾客自然分不清。”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医药代理商、厂商与店员有利益关联,如果店员推荐了价格高的药品或特定药品,就会给相应的报酬。有时这些行为和药店有直接关系,同样一款药品,廉价的只能盈利几毛钱,高价的却能赚好几元。一些常规药利润不大,但一些新药利润空间很大,药店就会尽量推荐新药,甚至将销售额直接与店员的工资、奖金挂钩。“我也曾经把效果并不好但价格高的药推荐给消费者,虽说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你不做别人在做,这些问题已成为医药零售行业的普遍现象。”杨先生说,他之所以把这些说出来,是想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销售员的推荐。药品的价格是由原料采集难度生产工艺难易、产量大小、销售范围和包装质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与药物疗效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价格越贵越是好药是一种误导。一些医药代理商、厂商与店员有利益关联,如果店员推荐了价格高的药品或特定药品,就会给相应的报酬。有时这些行为和药店有直接关系,同样一款药品,廉价的只能盈利几毛钱,高价的却能赚好几元一些常规药利润不大,但一些新药利润空间很大,药店就会尽量推荐新药,甚至将销售额直接与店员的工资、奖金挂钩。药店店员的推荐给消费者造成了一个假象,药价越高效果越好,消费者越遵循这个观点,高药价的药就越好卖,竞争力越强,这样也就随之出现了市场悖论。价格高了,供给量就会增加,这就形成了供给规律。

但是,是不是价格高的药一定疗效好呢?许多人都认为越贵的药效果越好,医生开的药越多,病就越快治好。他们记牢了“一分钱一分货”,却忘记了“对症下药”这句老话药源缺乏、工艺复杂、进口药品、供不应求的药,一般都比较贵,但不一定疗效好。一种药品好不好,一定要看它临床效果,只要能治病、疗效好就是好药,否则,其价格再贵,也不能算是好药。如螺旋霉素的售价约等于红霉素片的3倍,而它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仅是红霉素的1/32;又如十几元的抗生素,有时还不如用同样消炎作用、而价钱仅1/10的病毒灵和扑热息痛有效;青霉素价格便宜,但它仍是目前疗效最好的抗生素之一。可见,价格绝对不是药物好坏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很多药的价格高还能卖得好呢?这就要问问商品价格的根源了。你为什么要买某种商品?因为你要用它,或者说它能够给你带来某种效用。经济学中,把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叫做使用价值,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这样说来你就明白了,药店里出售的药品是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就是治病救人。如果你得了感冒,去买感冒药,目的就是治病,花几块钱买几包感冒冲剂就能够把感冒治好,你这次“交易”就算成功了。

可是,药这个东西的使用价值偏偏有点儿特殊,身体上的病好治,心理上的病却有点难医。有些患者就会想:贵一点儿的药会不会治得快?贵一点儿的药是不是副作用少?贵一点儿的药能否有附加的保健功能?生产药品的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把药的使用价值过分夸大,从而抬高它的价格。

一般来说,同一种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如对乙酰氨基酚,这是国家规定的通用名,又称法定名,这也是药品中最核心的治病部分。而它的商品名就多了,如醋氨酚退热片、泰诺止痛片、泰诺林、退热净、幸福止痛素、必理通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就是药品生产商为药物增加的修饰成分,名字越花哨,往往越能唬住消费者。其实厂家们用的原料都差不多,但是剂型、规格、工艺可能不一样,临床效果也可能有差异,品牌、宣传费用以及各公司之间的竞争力不同,也会使不同商品名的同种疗效的药品价格不同。

另外,因为药物也是商品,厂家在销售它们的时候也会采取跟电脑、手机、彩电等商品相似的销售手段。比如,让推销员到医院特别推销某种药,有些昧心的医生从中获取某种好处,就给患者开这种药,很可能它比同功效的药价格高出很多倍!

所以,消费者在购买药品的时候还是要牢牢记住它最原始的使用价值——治病。药品最核心的、最能治病的部分通常是价格低廉的,完全没有必要花很高的价格去买贵药。特别是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质优价廉的药品会越来越多,消费者购药时应更加理智买中药可以认准老字号、大公司;买西药,要比较价格、公司、单片(袋)价格和群众口碑等多种因素,不要盲目选择最贵的药品。

当然,不能说贵药都不是好药,贵药自有贵的价值。人参价钱贵,其疗效与功用相同但价格低廉的党参比,疗效是党参望尘莫及的。所以,治病不在于药贵不贵,而在于对不对症。治疗对症,疗效显著,吃贵药当然更值得,但如果只片面强调贵药便是好药就大错特错了。

经济学知识链接: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是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这说明,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自身价格之间存在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yTk2/8S+0p8bGt322nEiClS+iAMg/wKRvLOU0UG91xAngEK9o4e7HradktvRsC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