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说话也要讲个“度”

话要讲个“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在倾听与响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中,掌握了这个“度”,你才能灵活自如地掌控语言,不会败在说话上。

1.逢人只说三分话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留下七分自己赏。”有些人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没必要只说三分话。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时刻都会为自己留条后路,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有时候这是最机智的做法。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说好了万事好,话说坏了毁前程。所以,在说话前必须考虑清楚,想好了再说,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个有口无脑、缺心少肺之人。

有时你的三分话,正体现了你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人,普通病人的病状,或许可以对人提起;如果是患花柳病的人,你就只字不能对别人提及。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经办银行业务的人,其业务的大概情形,或许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与存款额,你是绝对不可对别人提起的。这是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

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有时你因为不能遵守只说三分话的戒条,酿成大祸,往往使你的精神大受痛苦,甚至于蒙受更大的损失呢。

如果你从事的是机密工作,或者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说三分话,还要局限在重要话题之外。重要话题是一字都说不得的,你说的三分话,应该是风花雪月,应该是柴米油盐,应该是上天入地,应该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无关紧要的材料,无关紧要的材料,虽是说得头头是道,兴味淋漓,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不会引来什么苦恼。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告诉别人你话中有话,这就是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艺术,这不失为一种大智慧,既指出对方的错误,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打动了对方的心。

2.规劝别人的话,要点到为止

为别人提出忠告,可能会为你赢得尊敬,也有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为他人提忠告时一定要讲个度,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俗话说“忠言逆耳”,指出别人过错的话往往刺耳难听,但它们是必要的,只是有必要考虑把“逆耳之言”说得好听。其实问题不复杂:在给别人尤其是上司提意见、纠错时,要尽量避免直言,而应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直言不讳有时带有刺激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抵触情绪;而婉言则比较温和,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显得有礼貌,对方也乐意接受——这样可以使“忠言不逆耳”。在这一点上,善用讽谏的晏子是个很好的榜样。

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打猎,他让烛邹为他管理禽鸟。不料,某天大风雪刮倒了圈养禽鸟的栅栏,禽鸟全部跑掉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杀掉烛邹。行刑前,足智多谋的晏子对景公说:“大王,请让我将烛邹的罪状一一指出后再杀他,让他死得心服口服,好吗?”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来到烛邹面前,大声公布其三大“罪状”:“烛邹,你听着,你有三大罪状:第一,你玩忽职守,使大王喜爱的禽鸟丢失;第二,为此大王大动肝火,要杀你,这有害大王的健康;第三,各路诸侯听到此事,会误以为我们的大王是重鸟轻人的人,进而对大王心生疑忌,这对江山社稷的影响该多大呀!烛邹,你可知罪?”

听到这里,齐景公犹豫了片刻,改口道:“不要杀烛邹!”他对晏子说:“我听到了你对我的暗示。赦免烛邹,免得我落个不仁的恶名。”

晏子本来对齐景公的任性和残暴极为不满,但他以谴责烛邹、赞成齐景公的姿态说话巧妙地点出齐景公“重鸟轻人”将导致的后果,从而使齐景公在自己埋伏的语意中思悔、觉醒,既保住了君王的尊严又挽救了烛邹的性命。这里,晏子的说话做到了“忠言不逆耳”。

因为直言易惹祸,所以规劝上司时,要拐弯抹角地说,要委婉地表达,让忠言不逆耳为下属者,每时每刻都应为上司留颜面。当上司出现错误时,指出其错误要讲究技巧:直接指责上司,或断言其决定是错的,会令上司不满,还有可能引火烧身;就利弊得失对上司加以提醒,用“指错误,留颜面”的方法暗示其言行有错,才是明智的做法。

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篇“进尽忠言”的文章。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收到了“忠言逆耳”的效果。

《出师表》节选自晋代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亲率大军北驻汉中、临行伐魏之际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通篇殷殷叮咛,谆谆告诫,言辞巧妙,陈述得体。

《出师表》堪为忠言不逆耳的文章典范,一切说理论辩、建议忠告之辞,都可以从中得到表达上的借鉴。当然,诸葛亮的一切构思都是建立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的,情深方能辞切,感人全在意真。无论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抑或是追述往事,剖明心迹,文章的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作者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感情:这是诸葛亮的忧国忘身之情,也是他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结尾“临表涕零”一语,将情感发挥至极致。惟其胸臆间有,才会笔底下见。也正是这种浸透着深挚真情的忠言忠心,感动了后主刘禅,也感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使得《出师表》成为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文。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就会形成错觉,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事实也未必尽然,关键看你怎样说,会说的人也能让忠言不逆耳。当你发现别人的错误时,要怎么才能把忠告说到他的心坎里呢?

1.突出你的诚意

为别人献忠告,最重要的是让对方体会到,你是诚心诚意为他好,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当你指责他人时,如果让对方感觉到你并不是出于关心才批评他,而是另有所图,他不但不会接受你的批评,反而会把你当做他的一个敌人,马上与你针锋相对。

为别人提出忠告必须怀着一颗体谅的心。虽然说,他在做事时某些方面还不完善需要改进,但说不定他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献忠告时,还要高呼理解万岁,不要只讲结果不讲过程。

2.用事实说话

为别人献忠告,要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只会弄巧成拙。只有在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忠告该怎样去提,以什么样的角度提,取得的效果比较好。

假如你身为一个公司职员,没有了解公司的各项业务、管理模式及背景,就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很难获得领导对你的信任。不但如此,领导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职场如此,社交场依然如此,在你不了解朋友的意图时,就对他的行为评头论足,只会增加他对你的怨恨。

3.注意说话时采用的措辞

只将以上两条运用到为他人献忠告或提意见中还不够,在进献忠告时,还要注意你的措辞,要不然就很容易得罪人。

身为一名领导,如果对自己的员工说这样的话,如“现在的年轻人太狂妄”,“不用管他,反正受损失的不是我们”,“有这样的想法简直太可笑了”……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这样的领导缺乏素养,是一名不合格的领导,不值得员工去拥护他。

虽然领导有指导属下的义务,而这种义务的体现应该是以关爱做基础,以恳切的忠告作为帮助下属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4.进忠告需讲“场合”

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他人提忠告,往往很难让人接受。因为提出忠告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对方的缺点,有可能触动对方的伤疤。人有脸树有皮,任何人被当众揭短,都很难忍受,很容易下不来台,从而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人也不会领你的情。

5.注重时机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人在感情冲动时,很难采纳他人的忠告。因为,这时人们的理智正处于混乱阶段,很难分辨出你的用意。如果选在这个时候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惹来一身麻烦。

6.简明扼要地突出重点

提出忠告的时候,简明扼要很重要,思路杂乱,言语啰嗦肯定会影响忠告被采纳的几率。

7.给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

提忠告时,不能把对方的路堵死,切勿将他批评得一无是处,该隐藏的还是要隐藏,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形成破罐破摔的局势,最终忠告没提成反倒被别人误会为存心不良。含蓄的指责同时,不妨加些赞美,比如:“你平时工作很努力,表现得也很积极,唯一的一点小毛病就是欠缺那么一点稳重,如果做事前再谨慎些,前途就更明亮了。”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对方感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肯定非常愿意接受你的忠告。

有话不能直说,直说会害人,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你明明出于好意向别人献上你的忠言,而别人不但不领情,反而弄得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大多数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造成的。

3.说话不要太绝,要留有余地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出;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就像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醉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一样。

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就是告诫我们说话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

小李就是一个说话太绝不给自己留有余地的人。一天,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了小李,这项采购工作是有一定的困难,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君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一个人把话说得太绝,就会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境地。事情总是在变化的,意外的产生也是情理之中的。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并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满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的状况是你在说话时应该注意的:

1.做事方面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于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做人方面

(1)与人交往发生矛盾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没前途”、“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也充不进一丝的空气,再充就爆炸了。因此,说话除非特殊需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4.场面话要说,但要贴近实际

身处现代社会,不说场面话有时寸步难行,所以场面话还是要说,只是在说之前需要考虑清楚,管好自己的嘴,尽量说一些贴近实际的场面话。

会说场面话并不是为人狡诈,而是疏通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场面话说得到位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你人脉网的广与狭。

与人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类的场面话,如:“你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像这一类型的场面话,有时不说真的行不通,因为对方运用压力求你,如果你当面回绝了对方,势必会将场面弄得很尴尬,得罪人是在所难免的。另外,如果你碰上的是那种难缠的人,为了让你帮忙,他死缠着你不肯离开,那将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这时,只能用场面话先把他打发掉,他所托你办的事情,能办到的尽力办,不能办到的日后再说。

总而言之,在待人处事中,场面话该说还要说,有时候,不说场面话真的很难脱身,而且还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场面话的重要作用。既然场面话不可缺少,那么怎样才能说好场面话呢?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开始对他的臣子论功行赏,这时就出现了彼此争功的现象。刘邦认为论功劳萧何最大,封他为侯最合适不过,给他大量的土地也实属应该,可是其他人却不服,私下里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 12 处伤,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论功劳他应该最大,应当排第一,要封地他也应该占最多。”

刘邦心里知道,因为封赏问题,委屈了一些功臣,对萧何是偏爱了一点,在他心目中,萧何确实应该排在首位,可身为皇帝又无法对这一想法明言。

正当为难之际,关内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刘邦的心思,不顾众大臣反对,上前厚颜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场面话:“群臣的意见都不正确,曹参虽功劳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霸王对抗四年,丢掉部队、四处逃避的事情时有发生。是萧何常常从关中调派兵员及时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才保汉王不受太大的损失。

“楚、汉在荥阳僵持了好几年,粮草缺乏时,是萧何转运粮食补充关中所需,才不至于断了粮饷啊!再说皇上曾经多次逃奔山东,每次都是因为萧何,才使皇上万无一失,如果论功劳,萧何的功劳才称得上是万世之功。现如今,皇上即使少一百个曹参,对大汉王朝又有什么影响呢?难道我们汉朝会因此而灭亡吗?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关内侯鄂君的话,自然是非常高兴,因为关内侯鄂君的场面话,说到了刘邦心坎里去了。刘邦连忙说:“好,好,就这么定了。”

关内侯鄂君因揣摩出刘邦一直想封萧何为侯的心思,然后顺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刘邦爱听的话说,刘邦自然非常高兴,刘邦的心愿落实了,鄂君也因此被刘邦封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来的一倍。

由此可见场面话的重要作用,假如关内侯鄂君没有趁机将场面话说出去,刘邦也不会给他封侯,扩大他的封地面积。所以说,场面话该说时还要说,但必须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实际。

5.赞美也要有分寸,不能过了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只要你嘴巴“甜”一点,适当地给别人以赞美,你定会受欢迎。但这赞美却必须是恰如其分,信马由缰或天花乱坠的赞美,很可能让人觉得你是在讽刺他。赞美不适度,会得罪朋友。赞美别人不仅要有诚意,更要讲究分寸和方法。

1.审时度势,因人制宜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更能收到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以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2.情真意切,有理有据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例如,当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至极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3.翔实具体,深入细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翔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只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4.合乎时宜,适可而止

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5.“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到一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目睹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是如何创造出一个完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是如何使一个班集体团结友爱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者是如何把他的机构管理成和谐向上的集体时,我们也许就会由衷地接受和学会人际间充满真诚和善意的赞美。

6.通过第三者传达对下属的表扬

当上司直接赞美下属时,对方极可能以为那是一种口是心非的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其属下罢了。

然而,赞美若是透过第三者的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当事者必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无虚伪,这样的赞美效果最佳。

同样,下属对上司,同事之间,亲友之间,均可通过第三者传达对对方的赞美和表扬。

6.恭维话要恰如其分

在现代交际中,人们无疑是喜欢听善言的,但恭维并不等于善言,恭维适度才是善言。如果错误地把恭维当做善言,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尺度,在交际中总是千方百计、搜肠刮肚找出一大堆的好话、赞词,甚至把阿谀当做善意,那么得到的回报就常常会事与愿违。

有这样一句俗话:“逢人短命,遇货添钱。”比如你遇着一个人,你问他多大年龄了?他答:“今年 50 岁了。”你说:“看您的面貌,只像 30 岁的人,最多不过 40 岁罢了。”他听了一定喜欢,这就是所谓的“逢人短命”。又如走到朋友家中,看见一张桌子……问他花多少钱买的,他答道:“花了 40 元。”你说:“这张桌子,一般价值 80 元,再买得便宜,也要 60 元,你真是会买。”这就是所谓的“遇货添钱”。人性既是这样,所以自然而然地就生出这种公理。

利用这条公理,你遇人不妨多说善言,保你有赚无赔。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好评,适度的恭维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可不能忘记,人们更渴望坦诚相见真情以待,更希望与谦虚、诚实的人交往。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善言并不等于恭维,善言又离不开恭维。恰到好处的恭维便是善言,而善言可使新交一见如故,老友情谊常在是交际中不可能缺少的“润滑剂”。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恭维,使恭维恰如其分而不失度,成为真正的善言,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呢?

1.注意交际的对象

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爱好、特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切不可随意恭维、奉承对方,尤其是新交,更应小心谨慎。比如,你对一个为自己身材过于肥胖而发愁的姑娘说:“你的身材实在是漂亮极了!”姑娘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取笑她而大为不快。但如果对一个为自己身材姣好而感到自豪的姑娘来说这句话,却可以使姑娘对你的好感和信任增加。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喜爱结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他们喜欢“直言不讳”,你越指出他的不足,他越喜欢你,而你越恭维他,他却越讨厌你。同这类人交往时,恭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2.注意把握时机

交际中认真把握时机,恰到好处的善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恭维,应当切合当时的气氛、条件,有着一定“时效”的约束。当你发现对方有值得赞美、恭维的地方,要善于及时大胆地赞美、恭维,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不适时机的恭维,无异于南辕北辙,结果只能事与愿违,起不到应该起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你还应该记住:当你的朋友发现他自己的某种不足而正要改正时,你却对他的这种不足之处大加赞赏,这绝不会令你的朋友满意的。

“朋友有劝善规过之谊”的古训,也是现代交际中的一个为人准则。

3.注意恭维的尺度

恭维的尺度掌握得如何,往往直接影响着恭维的效果。恰如其分,不留痕迹,适可而止的恭维是成功者的妙诀。而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奉承,只能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难堪、肉麻和令人厌恶,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假如你对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朋友恭维说:“你写的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结果极有可能使双方难堪。但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朋友一定会感到很高兴,说不定他还要介绍一番他练字的经历和经验呢!

当然,恭维的程度不够,便又不称其为恭维,这样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恭维还需要真诚,需要不留痕迹。

真诚的态度是交际者成功的要素,交际中一定要努力表现出恭维是发自肺腑和情意真切的,要知道无美可赞而勉为其难,不如避而不谈为好。

恭维是善言者出色的表现,恰当、得体的恭维无疑是走向成功交际的第一步。

7.开玩笑要适度,不能过了火

开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总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过火,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讲个度,掌握好分寸。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在一次演出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正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5.场合要适宜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玩笑是要开的,但要开得的适度,开得恰当。

8.适度的自嘲,让你更有魅力

人际交往中,当你处境尴尬,不妨用适度地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但找到台阶下,还会产生幽默效果,让人更喜欢你。

传说古代有位石学士,一次骑驴时不慎当众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

由此可见,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体面地脱身。

在某俱乐部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人际交往中身在高位者或明星大腕们,与人打交道时容易让人感到有架子。可能是因为他人过于紧张、有压力,也可能是这些人还没有摸着与普通人相处的窍门。通常而言,开开自己的玩笑,可以缓解他人的压力,还能让一般人觉得你有人情味,和普通百姓一样,从而让人心里舒坦。

力求个性化、形象化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幽默,你也能做到!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够漂亮的事情,会使你变得更可爱。如果你碰巧长得英俊或美丽,试试你的其他缺点。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缺点就虚构一个,缺点通常不难找到。如果你的特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妒忌甚至畏惧,那么,试着去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例如,你可以说一句妙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以取笑自己和他人一起笑,会让他人更喜欢你,更尊敬你,甚至钦佩你,因为你的幽默力量迎合了人们的心理。

“我喜欢你”导致“我了解你”,进而“我相信你”。于是,你最后达到的目标便是信任。当别人信任你时,你便能影响他们,使他们鞭策自己去发展他们的潜能。这也正是每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时的最终目标。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自嘲都能让你备受欢迎。大人物因自嘲可减轻妒意而获得好名声,小人物通过自嘲可以活得更潇洒。

9.恰当批评,教诲易接受

批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人心服口服,就要把握一个度,切不可口出恶语,挖苦讽刺,侮辱人格。说服更要顾及对方的脸面,要做到情理结合,情真理切,特别是对落后者的批评,更要注意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诲。一般情况下,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把握:

1.请教式批评

请教式批评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让别人下得了台。

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惊: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被处罚!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儿试钩,是不是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式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

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心服口服,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2.暗示型批评

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王辉和他的女友决定要结婚,准备到风光如画的海南度蜜月。他正为计划做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王辉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王辉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同,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而且你一向都是以公司大局利益为重的,不巧的是公司签约跟你个人的喜事凑到一块了,你要是走了,公司签约的事还真没有人能替代你呀!”

王辉听了总经理此话,当机立断地推迟了蜜月期。

在这个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王辉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王辉,但在强调王辉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总经理智慧的批评把王辉留了下来。

3.安慰型批评

安慰型批评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

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

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4.模糊式批评

模糊式批评就是用模糊的言词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

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5.旁敲侧击型批评

“旁敲侧击”是比喻人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指责,而是从侧面敲打。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0.说话看场合,发言有分寸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没有“心眼儿”的人说话,总是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想说啥就说啥,结果无意中便得罪了别人。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艺术,一种和斗牛相似的艺术。餐桌谈话的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的厚颜与本领令了解他的人都要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破坏融洽的谈话继续追问?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版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其实在社交谈话中有很多诀窍,在此介绍给那些直来直去的人作为参考:

1.寻找安全话题

预备几个有趣的题目,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社交专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妨考虑以下几项:

(1)量子物理学

就暧昧模糊而言,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或许连爱因斯坦都会紧张吃力。该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世界的本质为题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愕然、面面相觑,便忍不住偷笑;你也可以学他。

(2)死海主卷

近几十年来,只有少数圣经学者能接触到这些古代经文并加以研究。他们不让别人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3)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

你选的历史人物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韵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这题目就很适合了。

你可以说:“某某怎么样?”

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

“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这样的。”谁能反驳?

不过要审慎的是:上宴以前必须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谈些不相干的话,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王明有一次大谈“文化大革命”。谈了二十分钟,殊不知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史权威。

2.用含义广泛的形容词

所用的形容词最好能适用于几乎任何方面。

如果有人要你对毫无所知的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3.讲述一些历久弥新的趣闻逸事

你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识渊博。在节骨眼儿上讲一桩人所罕知的事,会使人深信你满腹经纶。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绯闻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地提起。

4.发表别人无从驳斥的见解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

“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5.高明地搪塞躲避

要是有个粗鲁的人竭力想戳穿你的把戏,千万别慌。你可以采纳如下几个对策:

(1)含糊其辞。马上用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所讲的:“真理有大小之分。与小真理对立的,当然是错的;与伟大真理对立的,则同样是真理。”然后,趁质问你的人还在琢磨这番话,找个借口离桌。

(2)指着窗外大声喊:“瞧那个!”希望借此转移同桌人的注意。

(3)把一块肉放进口里细嚼,同时做思索状,仿佛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着屏息并慌张地指指喉咙,奔出饭厅,挺着肚子朝沙发背猛扑过去,让人们以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后站起来,转身对吓坏了的众人从容地说:“没事了。”

如果你演技够好,大家便会忘记使你突发急症的诱因,反而称赞你有医学知识,救了自己。 v69FXVpsiVsFzX7XbhqtpAyZ6ozPOCgEhFO/m9S60AyTnxug3d3sh15rtvqW/R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