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都知道,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多数女孩的学习成绩会遭遇“滑铁卢”。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帮助孩子抵挡住这次“滑坡”。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同样,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学习上,那就是好的学习成绩源于高效率的预习。的确,预习是一个孩子学会独立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因为,孩子经过了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预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孩子就会主动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以此来帮助自己解决新问题。这样,新旧知识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
上小学五年级的林晓有个让老师和同学很奇怪的特点,她上课从不记笔记,只听老师讲课。怪就怪在,林晓的考试成绩却比那些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所以,老师和同学们对此都非常讶异。
有一次,班上的老师到林晓的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林晓上幼儿园的时候,林晓的爸爸妈妈就一直向她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并指导林晓正确地去预习到现在,林晓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因为每次课前都预习,上课时,林晓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林晓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内容她基本都已经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所以,林晓每次的考试成绩才会那么好!
预习虽然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的内容、思考难点孩子尝试去自学,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锻炼。而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对自己不懂的内容会特别注意,老师讲的时候也就听得特别仔细,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内容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明白为止。
教育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约为25分钟,中学生对一样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也不过30分钟左右。因此,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走神的现象。如果恰巧在走神的时候,老师讲到了关键的知识点,那不就是吃大亏了。可是如果孩子之前预习过了,那这种状况就会很少出现。因为,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书上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上课的时候就对这些地方加倍关注。如此一来,听课效果肯定会好。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有效预习呢?
第一,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的方法。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预习时,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预习,抓住不同的知识要点。比如,预习理科科目时,要让孩子把重点放在数学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而文科科目预习的重点要放在排除生字、生词,掌握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这样,孩子在进行不同科目的预习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预习起来效果自然更加显著。
第二,要做预习笔记。
告诉孩子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让孩子重视起来。具体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二是每一课中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
当然,家长也要告诉孩子,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都记全,应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预习效率,还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选择好预习时间。
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讲的新课,这样做印象会比较深。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较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则把时间用于较为薄弱的科目。如果新课的难度较大,预习时间则相应多一些,如难度较小,则可以少用点时间。
具体操作时,家长要让孩子先预习自己学习吃力的科目,而对于其他难度较小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对于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这样孩子就可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其实对于安静而又听话的女孩来说,让她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非难事。只要家长巧妙地进行引导,那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虽说重要,但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做到科学而合理的预习,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孩子出现徒劳无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