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天精英养成法
秦娜

第一章

第1部分

卡尔威特:天才就是对事物怀有强烈兴趣和满腔热情的人。

卡尔威特是德国洛赫村的牧师,对教育富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开始,并用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做教育实验,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

卡尔威特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卡尔威特是一个乡村牧师,但是在教育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教育理论。

他提出:孩子的教育必须从胎儿时期就应该开始。他确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普通的孩子都能成为天才。而且他总是公开宣称: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进行这种教育实验。但是,在当时,他的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在他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天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天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天才。

不久,威特夫妇有了一个孩子,但没有几天就夭折了。之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也叫卡尔威特,但小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邻居们在心底都认为小威特是个白痴,而且在背地里还为这孩子的未来和威特父母的境遇而忧愁。可怜天下父母心,威特并没有失望,而是踏踏实实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

自从小威特出世后,周围的人们从此就多了一件讨论的事,就是看威特如何教育儿子。他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注视着小威特的成长过程。

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下,这个原本让大家认为是“傻”孩子的小威特轰动了邻里。

小威特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同年龄的孩子,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

这都是归功于老威特对儿子实施了全面化的教育的结果。威特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神速,他7岁半时就已远近驰名。在他出名以后,来自德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验证从白痴到天才的历程,结果没有一个人不是心悦诚服地回去的,这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小威特7岁的时候,当地某学校的一个叫做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为了激励自己学校的学生,便要求威特先生允许他在学生面前考考小威特。老威特起初怕由此引起儿子的骄傲情绪,颇为踌躇,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不过和往常一样,威特父亲也提出了一个条件:由于威特还是个孩子,关于考试一事事先不要让他知道,同时还要提前跟学生们打招呼,千万不要对他说一些表扬和赞美的话。

兰特福克应允后,就正式去邀请威特的父亲参观自己的学校和学生,并希望提出批评和建议。到了学校,兰特福克把他们带进教室,让他们坐到后面。课堂讲的是希腊语《波鲁塔克》,这可是一堂让学生们感到头痛的课。兰特福克请小威特讲讲有关问题,结果小威特很轻松地就把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全解答了。

下课后,兰特福克又把以拉丁语写成的《凯撒大帝》一书交给小威特,并提出一些问题。小威特又全部准确地回答出来。

接着,兰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小威特读,他也读得很流利。小威特的父亲还用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小威特也都做了准确的回答。

兰特福克又考了小威特的法语,小威特就像用本国语讲话一样,非常流畅地回答了各种问题。

后来,兰特福克又向他问了有关希腊的历史和地理等问题,尽管提的问题很多,又是各个方面的,但威特全部给予正确的回答。

最后,大家又考了小威特数学。小威特准确的答案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很惊讶。

……

几天后,《汉堡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详细报导了事情的全过程。各地的报纸马上转载了这一报导。于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

小威特闻名于世后,莱比锡大学的某个教授和本市的某个有势力人物打算让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说服小威特的父亲让托马斯中学的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威特进行一次考核。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小威特写下了入学证明书。

今天根据我的要求,对9岁的小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考意大利话时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段;考希腊话时从《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绮斯》中选了几段……这些都是比较难的,但是小威特回答得都很好。他不仅语言学知识丰富,而且理解力很强,具备各方面的渊博学识。我听说小威特的成绩都是其父亲威特先生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值得我们重视。总之,小威特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他于次年1月18日入学。上大学那天,校长居恩博士非常高兴,同小威特进行谈话。谈话之后,校长向市里的权势人物发出了一封信。

洛赫村的牧师威特先生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刚刚九岁就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识。他能熟练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他最近被很多学者考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学识而惊叹。他具备十分丰富的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累积的知识。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为此,拉日斯特大臣特意对小威特进行了考试。他考了小威特3个小时后,确认小威特是个天才神童。因为莱比锡当时是属于萨克森的,因此他决定不让他们父子去莱比锡上大学而是留在国内。

第二天,拉日斯特大臣特地设宴招待威特父子和政府的大臣们。宴会上他再次考了小威特,大家对小威特的表现都十分满意。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请国王承担莱比锡市民们所承担的义务,让他留在国内上哈雷大学或者是格廷根大学。

小威特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尽管他当时才十多岁。他可以尽情地游玩和参加运动,并常常去采集动植物标本。他会画画、能弹琴、也会跳舞。

大学的第二学期末,小威特11岁。国王杰罗姆驾到格廷根大学视察时,特地和小威特谈话。

小威特12岁时,公开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了学者们的好评。同时,他又因为在书中发表了自己发明的非常简便的画曲线的工具,受到了专家和学者们极大的好评。

小威特13岁时候,一面专心致志地学习政治史,一面写了三角算术一书。这本书在当时未能马上出版,而是早1815年他离开了格廷根大学到了海得尔堡大学以后才出版。

1813年,小威特接到了国王的通知,把供给他的学费延长到四年。

1814年4月,小威特访问了吉森大学。该大学的哲学教授们和他一起讨论了学术上的各种问题,最后承认了他的学术水准--特别是18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价值--并由校长赫拉马莱博士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小威特又访问了马尔堡大学,同样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小威特从格廷根大学毕业后,他的父亲就在考虑他今后的出路。如果打算让威特早日成名,那么最好就是让他钻研擅长的某个领域。但是经过慎重选择后,他的父亲放弃了这条快捷的途径。他认为这样做只能使威特成为侧重于某一个领域的学者。为了使威特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决定让威特去学法学。因为老威特认为:决定专业方向应该是18岁以后的事,在那之前应该学习所有的学问。

小威特16岁时,获得了海得尔堡大学法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小威特23岁时,公开出版了《但丁的误解》一书。他在书中指出了当时研究但丁的学者们的一些错误的观点,为但丁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正确的新道路。

1820年,小威特回国,并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法学。

1834年,小威特转入哈雷大学继续教书。他授课的知识十分丰富、表达也是尽善尽美,在学生们中是有口皆碑。

1883年,卡尔威特逝世,享年83岁。

孩子就像烧陶瓷的粘土一样,教育如何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卡尔威特常向别人宣讲这一道理。这个现代人已经完全接受的观点,在当时却是被质疑的。

社会上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天才观:一种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另一种强调的是环境作用。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卢梭和裴斯塔洛齐。后者坚信: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因为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成了普通人甚至是蠢才。

威特的父亲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同时他承认孩子的天赋是有所不同的。他认为: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天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受到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天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天赋为80的孩子,可能只发挥出了40%;天赋为60的孩子,可能只发挥出了30%。

因此,如果能实施可以发挥孩子天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那么即使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比生下来天赋为80的孩子优秀。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同天赋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那么没施教的肯定是赶不上施教的。同时,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天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天赋都是大约在50左右的。

有史以来的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能给他们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出色、更聪明、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也就会成为尽善尽美的天才。

令人遗憾的是,具有像威特父亲这种思想的人是凤毛麟角的。在19世纪,心理学家们认为,天才只是极端的个案;天才是遗传而来的,是心智能力遗传的一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能力大都是相似的,所以家族中出现天才的机率就很大,这使天才具有遗传性的观点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尽管很多人收集过一些所谓遗传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其中的许多例子未必能站得住脚。很多即便具有天赋遗传特性的人物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为天才。正如谚语所言:天才不传代。当然,我们决不是否认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从理论上讲,能力的遗传也是合乎逻辑的。

深受卡尔威特影响的塞德兹博士说:“幼儿就像烧陶瓷的粘土一样,教育如何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孩子只要从小教育,就可以成为诗人、音乐家、画家、学者等等。”

可是,也有的人说:“成为音乐家需要有敏锐的听力,如果没有敏锐的听力,那么在早的教他音乐也是不行的。而敏锐的听力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这种早期教育我不信。”

其实对于敏锐的听力来说,如果从小开始训练,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视觉型和听觉型也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在欧洲,有的人说如果三代都是音乐家,才能出一个大音乐家。这是从天才遗传论的角度来说的,事实上是存在很大谬误的。从莫扎特的例子来看,他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由于他出生于充满了音乐气氛的家庭里,从小就熏陶了他对音乐的爱好。

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里。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后来他说:“我不仅在这个家庭里吃了保姆的奶,而且从小就爱上了锤子和凿子。”可是,他的家庭却是非常有名的豪门世家,非常反对他成为雕刻家。结果,经过他的努力,他还是成功了。

名人的孩子不一定成为有名气的人。过去有个学校,五六位教员在一次集会上做出一个结论: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孩子能否成为伟大的人物,只看学校的成绩是难以断定的。可是,伟人的孩子不一定是伟人,这却是事实。

我们不否定遗传的重要性,但是遗传对孩子的命运来说,也决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具有很大的决定力。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威特告诉人们:不要失望,不要相信万能,坚定一不移地去做吧!你们的孩子也有成为伟人的可能性。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则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

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它的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

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出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他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再有了。

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形成了。

人的能力也是这样。孩子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孩子,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8,到15岁时就会只剩40度了。

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孩子,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的能力出现递减的现象呢?卡尔威特认为应该尽早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进行教育。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是不同的,他们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脑子中的。

婴儿的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其实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如果你不把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而生动地反复灌入孩子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就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以后的习惯。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模式时期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给3岁以前孩子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一方面是输入人生的基本态度和正确准则。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婴儿期里,如果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就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接受了卡尔威特的这一教育思想,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过了常规孩子。

以“认生”--婴儿第一次表现出记忆能力--为例:刘亦婷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个月,而她在6个半月的时候就出现了“理解记忆”(即明白词汇与物体的关系)--其实,50%的婴儿是在10个月大时才出现的。

刘亦婷长到1岁1个月时,记忆力的发展又出现一个飞跃。在记忆方式上,她已不再仅仅依靠人类3岁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记忆”了,而是提前萌发了3岁之后才有的“分解记忆”能力。 1Q/3qLGeyNyzb1LIufCGKuDB9/GglBcNbWdkhZARitgFmiOQbL9a1oCDd/tV3m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