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的结转移到脚后跟上

在医院,有这样一些病人,总是会有一些慢性而很难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慢性疼痛、周期性的头痛、背痛、胃痛、腰痛,另外就是失眠和神经衰弱。

我在一家医院心理科,看到过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病人。他是一个警官,他的脚后跟疼痛多年,最后因为行走困难不得不住院治疗。但是经过仔细的仪器检查,并没有查出脚后跟有任何病变,一连换了三家医院,无数次专家会诊,最后成了疑难杂症,弄得医生一筹莫展。第三次住院,主治医生懂得心理学知识,在尝试各种治疗方案无效后,建议他转诊到本院心理科看看。

警官起初有些不情愿,他说自己心理很健康,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虽然心存不解,但为了解除痛苦,最后他还是来到了心理科。心理医生和病人简单交谈了几分钟,询问了病史后,就开了药,嘱咐他回病房后按时服药,一周后再来复诊。结果,一周后,病人容光焕发地再次来到心理科,他说脚后跟治好了,特意来问问医生到底开的是什么药。其实,他服用的就是普通的抗焦虑药。这个人的病症在脚后跟,而病根则是长期的慢性焦虑症。

一位医生朋友常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医生有时做的就是心理医生的工作。他说,有个老太太常来看他的专家门诊,不是这儿不舒服就是那儿不舒服,又查不出什么具体问题来。老太太经常来,慢慢地就和他熟悉了,虽说是来看病,但感觉更像是来唠家常。这么一看就是好多年,这个医生感觉自己做的就是心理医生的疏导工作。

还有一个患结肠炎的企业老板,天天拉肚子,吃不下饭,人瘦成了皮包骨头。在医院住院两个多星期,也毫无好转的迹象,后来医生给他转诊到心理科,结果抗抑郁药只吃了四五天,病人的病情就开始好转,胃口也有了,拉肚子也没有那么严重了,体重也渐渐开始恢复。虽然,病人和家属都不太明白肠胃炎和心理有什么关系。但是出院时,病人和家属对医生千恩万谢。

还有些职业经理人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出现一些重复性的毛病,如背痛、胃痛、头痛、发低烧、肠胃炎。有一次,一个经理对医生说,和医生聊一聊,谈一谈,看医生这件事本身就能让他感到放松。

这些发生在心理科病房的真实故事,都是心理压抑导致的躯体化疾病。那什么是“躯体化”呢?

躯体化就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疼痛本人无法感受到,而只是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而无法到达意识层面时,就会通过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出来,如各种慢性和久治不愈或不明原因的疼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体的,中国有句古话:病由心生,说的就是躯体化。为什么心理疾病要通过身体来表现呢?第一,因为心理疾病停留在潜意识中,当事人既感觉不到,也无法言说,只能通过身体的途径去本能地“诉说”。第二,躯体化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或崩溃,相应地说,身体上生病了,可以得到自己和家人的关注和重视,以便采取措施解决困难。第三,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观念有很大的误区,认为心理疾病见不得人,会显得自己很脆弱,而身体得病则可以得到关心和治疗,所以,也会无意识地通过躯体化来表达其实是心理上的障碍和痛苦。 dpVZ5VU8sGtcTxy6v6h71HrwQe79KlccFv02StjRb2vSZN1opABYbPN07E8QLL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