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p r e f a c e
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说:“欢乐和哀伤不可分开。”
想要天天都快乐,那是傻子才相信的事;用快乐来掩盖痛苦,那是自欺欺人。真正乐观的人,是在把自己看清楚之后,依然能乐观地对待生命。而一味追求快乐的人,只能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乐观,要积极,凡事要看好的一面……总之一句话,痛苦是不好的东西,能躲开就躲开,能不去碰触就不要碰触,能不去想就不去想。总而言之,遇到痛苦,千方百计推开或遮盖就是。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要多看积极的一面……”老师、家长们总是这样说。这话没错,但是,要想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首先需要拥有积极乐观的能力,而不是理性的概念——“应该积极,应该乐观”。乐观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努力。“努力”去乐观的结果是,直到有一天“再也乐不起来了”。
从出生开始,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仅靠自己还不能理解这世界的年龄时,谁来给我们解释这句话所诠释的真谛?当我们对这巨大的世界感到害怕、无助、脆弱、焦虑时,谁来给我们一些陪伴、安慰、鼓励和信心?当我们跌倒在地,感到伤痛时,需要安慰和理解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却是:“不要哭,不许哭!”“快点起来,要不就赶不上别人了!”“这点痛算什么?我们那时候比这苦多了!”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对真实的痛苦体验的否定、贬低、抑制和排斥。因此,大多数人得到最多的就是——努力去做一个乐观的人。
而事实上,痛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礼物。在童年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去感受和面对真实的痛苦——第一次断奶的痛苦,第一次学走路摔疼了的痛苦,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忧愁……我们需要在成年人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完成对痛苦感受的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着安全和自信,带着一种真正敢于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勇气,带着乐观的心态,渐渐成熟。
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痛苦往往是被排斥的,死亡是个禁忌的话题,我们的生活被一种虚假的快乐和繁荣的积极文化所掩盖。越是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地方,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等行为越突出,对痛苦和死亡的防御就越严重。事实上现代人普遍活得不快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逐年升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以及自杀率,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正视我们的痛苦,补上面对痛苦这一课。
正如一句歌词:“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但人生的真相是:内心的感受被我们否认了。似乎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不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失望和痛苦,可以不经历风雨和坎坷,天生就能够有神奇的能力,自己去面对一切。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我们要做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没有痛苦的人,也就是要做一个被社会和家庭都接受且受欢迎的人。如果只为了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想拥有快乐,不承担痛苦的话,我们将会成为一个脆弱的人,经不起挫折,慢慢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但有的人不明白,总是设法把痛苦隐藏起来。
那么,那些真实的痛苦,真的可以隐藏吗?显然不是。它们并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关押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我们通过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看管着它们。一有机会,它们就会自己跑出来把我们的心情搞得一团糟——莫名地焦虑、担忧、失眠、忧郁。
不能痛苦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承认自己的真实性,我们不能再做自己,我们要做社会和家庭承认和接受的那个“非我”。而痛苦,就像一个住在我们内心的小孩,像我们的一个“异己”,我们把它丢掉了,丢在内心很深很深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小孩。
然而,总有些痛苦是推不开也遮盖不了的。比如某明星之子小默事件。小默自出道以来惹出了众多非议,曾经暴打女友、开豪车不挂车牌、挑衅记者,这些负面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后又传出吸毒丑闻。其父每次犹如救星一般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这位明星父亲的确很痛苦,但他不能从根本上去坦诚地面对为人父母的失职之痛。如果他能够痛定思痛,负起父亲之责,不因为自己不能面对的内疚而一再宠溺孩子,小默就不会这样一直错下去,直到不可收拾。
而另外一件事则不同。一位著名歌星酒驾车祸事件发生后,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但是这位歌星勇敢地面对了这个事实,既不遮掩也不回避,而选择向公众真诚道歉,并在走出看守所后成为安全驾驶的宣传大使,自愿现身说法拒绝酒驾。通过这次痛苦的教训,这位歌星在朋友眼里像是变了一个人,对人更加包容和宽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看什么都不顺眼。
要接纳别人,首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一个能够坦然接纳自己的人,才能坦然而开放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风雨和打击。
我们最需要补上面对痛苦这一课,不再用各种方式防御自己的痛苦,而是选择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痛苦,从痛苦中学习和成长。否则,无论你外表有多么强大,多么优秀,你的内心也是不堪一击的空虚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