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

《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中第一卷“先秦卷” 可作为本讲的参考书,此书对夏、商、周三朝作了扼要的介绍。

什么是夏?夏本来指夏后氏,是居于夏地的部落联盟的名称。一般认为夏地在今河南禹县,或说在汉水流域,或说在今山西夏县。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传17君,14世,共四五百年。夏朝的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夏朝的领土范围大致东起豫东平原,西至华山,北起济水,南达淮河。

夏史的可靠文献资料很少。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主要叙述夏立国以前禹治水的事迹,禹即位至桀亡国这段历史,只写了几百字。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荒淫残暴,他自比为太阳,说太阳不会熄灭他就不会灭亡。人民不堪沉重压迫,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的诅咒。商汤举兵伐桀,桀死夏亡。

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自汤至纣传31王,17世。商朝的中心地区是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商朝的疆土东至海滨,西达今陕西,北至今河北,南至今湖北,比夏朝疆域扩大了许多。汤至盘庚期间,商朝曾五次迁都,最后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图4)。

末代商王名纣,后人称为商纣。他主政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周边部族内扰,纣与之发生大规模战争,虽然平定了东南夷,但国力因此衰弱。经过长期准备发展壮大起来的周族趁机灭掉商朝。

周族是居住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古老氏族部落。周族自公刘迁豳(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开始兴起。豳,处于今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边沿。公刘率领周人,在此修筑茅舍,整治耕地,发展农业。周人的经济有了提高,周边百姓纷纷来归。周族在豳辛苦经营了三百多年,因受戎狄逼迫,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迁至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这里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

图4 殷墟出土记载田猎和祭祀的牛肩胛骨

周文王继位后,国力尚不足与殷抗衡,为殷西伯。商纣“囚西伯于羑里”(《史记·周本纪》),周人只能用宝马、美女贿赂商纣,谋求释放文王。在周的力量有所发展以后,文王便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准备灭商。文王卒,武王立,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东岸),积极准备伐商。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自武王至幽王传12王,11代,除懿王传位于叔父孝王,孝王复传位于懿王太子夷王外,均为父子相传。西周的疆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前面讲到商王、周王,其实,中国古代的王权并不是在商代才出现的,王权的产生可追溯到氏族社会末期。有的学者考证,“王”字的最初形象为斧钺形,本来指军事酋长的权杖,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王的前身可能是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联盟中的军事酋长,后来的君王由此演变而来。王权的强化和至高无上,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从以上关于夏、商、周三代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有冲突也有融合。周族的先祖曾任夏朝的长官,又曾为商朝的方伯。西周建国后,夏、商二族都成为周朝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的汉族也自称华夏,但已融合了更多的古代民族,不完全等同于三代时期的华夏族。

华夏的“夏”指中原之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个“中国”指中原。西周以“夏”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春秋以“华”作为中原人之族称,“华夏”连称则是汉代以后才有的。

夏、商、周三族有着明显的民族认同意识,他们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联系起来,自称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就是说,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源于一体。不仅如此,华夏族与四夷(各少数族)之间也不断发生融合。分化与融合是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华夏而为四夷,从华夏来说是分化,从四夷来说就是融合;四夷而为华夏,从四夷来说是分化,从华夏来说就是融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多元一体的统一体(详论见本书第五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ZYzWyVKRMVO3psntqCL0y98MHfmiZtjDSv2BRFYGfPsGNV2VV0K/5N6MSUM7uN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