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教材更新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目前国内已有的变态心理学书籍,许多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此领域学科的进展情况。还有些同类书籍,其内容近似精神病学教科书,未能反映出变态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课程这样一个视角的特点。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于2000年开始启动这本变态心理学书稿的写作,以期能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同仁和相关的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能够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最新成果的参考书。至2005年国庆节全部完稿,期间此书稿曾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变态心理学课程的讲义使用。绝大部分内容六易其稿,有些章节在2004年甚至重新改写或全部重写。在修改过程中吸收了学生的意见,并增加了近几年的新的发展,突出了中国的相关诊断、案例和研究资料。每次修改主编均在全部通读的基础上对每一章节的修改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某些章节还请相关专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例如唐宏宇教授曾对第14章提出中肯的意见)。其中林焯文、刘嘉、杨珉等人参加了此书前期的撰写、修改等工作,李波曾帮助主编整理稿件,王雨吟、秦漠曾帮助寻找相关资料,张怡玲曾对第四稿的绝大部分内容进行审阅。

可以看出,本书是集体长期努力的成果,各章的作者为:第1章钱铭怡,第2章张怡玲、易春丽,第3章解亚宁、钱铭怡,第4~5章徐凯文,第6章施承孙,第7~8章刘鑫,第9章刘兴华,第10章钟杰、张怡玲,第11章李波,第12章李旭,第13章张怡玲、钱铭怡,第14章安芹。

本书的许多作者在开始写第一稿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他们现在有的已经在海外留学,有的已经开始在新的工作岗位崭露头角。翻开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作者们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其心血尽在其中。写书的过程也是作者们不断学习,丰富、充实自身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作为主编,我特别要感谢张怡玲对于本书的奉献,她在2004~2005年期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了若干英文最新文献,修改、重写部分章节,并对全书绝大部分稿件进行了审阅,对于书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她的努力和智慧为本书增添了新的色彩。

此外,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本书在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教材立项,这进一步促进了本书的完成。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内容涉及对该领域中主要的异常心理现象的描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不同理论模型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等内容。“abnormal”一词的含义是不正常,或异常。“变态”一词的翻译,有研究者认为带有某种程度的贬义,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英文的原意,因此建议将其称之为异常心理学。本书也曾考虑改为异常心理学,但最终因变态心理学一词的用法已有时日,而且在大学心理学系中的课程设置中均称之为变态心理学,因此仍沿袭了这一用法。

本书首先介绍了变态心理学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历史情况,介绍了对于异常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相关理论模型和心理评估与诊断等内容。以后的各个章节,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和案例的描述,对诊断标准的比较,对于病因的分析与解释,对于治疗或干预要点的提供等,有助于读者对不同的异常心理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此外,本书汇集了许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突出了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治疗方面的贡献,使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全书写作思想及要点如下:

(1)定位:本书是一本供专业人士学习的教科书或工具书,不是科普读物。鉴于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一些精神科医生的需求,本书注意突出心理学的色彩。

(2)涉及内容:历史发展,临床表现及诊断,流行病学情况,相关障碍的病因与治疗或干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原因及治疗),每章最后为总结、思考题和推荐读物。

(3)诊断标准:以DSM-Ⅳ诊断标准为主,参考我国的CCMD-3和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并在三者有差异时专门进行比较和说明。

(4)案例:每章都引用了一些相关案例,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相关障碍的情况,其中除标明出处者外,许多都来自作者自己的工作。

(5)专栏:每章包括了一些专栏,希望对读者开阔眼界和思路、扩展知识有所裨益,但专栏中的知识并非是重点学习内容。

(6)引文:本书力求反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引用了许多国内外新近研究资料,在涉及这些资料时均标出文献出处,并将参考文献列于全书的最后部分,便于专业人员进一步学习和检索。

完成本书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一桩大事。对于我个人而言,则不仅仅感到欣慰,还包括了可以告慰两位专业领域先师的心情在内。

第一位是我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陈仲庚教授。陈先生是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是引导我走上临床心理学之路的领路人。陈先生在临床心理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不仅是我们北京大学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临床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虽然自青年时期起就长期患病,但始终循循善诱、兢兢业业地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陈先生一生勤奋耕耘,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论著。他于1985年主编的《变态心理学》,多年来一直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当他得知我在组织人员撰写新的变态心理学书稿时,非常高兴,一再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并鼓励我要好好完成这本书的撰写工作。直到2003年2月他去世之前,还关切地问起这本书的进展情况。当时的我无言以对,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陈先生既是一位导师,又是敦厚善良、令人敬重的长者,他的敬业和勤勉,他的严谨治学和淡泊名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撰写和修改本书的过程中,每当想到陈先生的殷切期望,就不能不再勉力前行。

第二位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万文鹏教授。我有幸认识万先生,是在中德两国联合举办的心理治疗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万先生以他的远见卓识,于20世纪80年代和德国的心理治疗师玛加丽女士等人共同开创了中德班,为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匮乏的我国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这个项目最初的参加者,如今都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心理治疗骨干。万先生还是我国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戒毒工作的先驱人物。万先生在我的心目中不像是一位学术权威,而更像是一位慈善的长者。不仅在中德班举办过程中的许多工作我会向他求教,而且在认识他以后的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得到了他毫无保留的帮助。他话语不多,但言简意赅。他的坚定的信念,他的高瞻远瞩,他的学识和睿智,令人难忘。我自知自己的学识距离编撰一本高水平的变态心理学书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书中会涉及很多的医学和精神病学知识,因此在一次和万先生的交谈中(大约是2001年)提出请他审阅全书并为此书作序。尽管那时他已经病魔缠身,仍欣然同意了我的要求。令我惭愧和遗憾的是,此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一拖再拖,他已经不可能为本书作序了。2005年7月,传来他已作古的消息。我知道他和陈仲庚先生一样,如果他们知道本书已经付梓,一定会含笑九泉。

钱铭怡
2005年10月9日于北京 kk9njwtfXU8EskQa3LRQVouR7DmlLD8FUc54nyeI598fBE4KfoUlUq77FekVed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