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丛书序)
刘瑞挺/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组编了一套《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制订了详细的编写目的、丛书特色、内容要求和风格规范。在内容上强调面向应用、任务驱动、注重实例分析、培养能力;在风格上力求文字精练、脉络清晰、图表丰富、版式明快。
一、组编过程
2004年10月,该部开始策划教材丛书,派出编辑分别深入各地高校,了解教学第一线的情况,物色合适的作者。2005年4月1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研讨会”。来自全国73所院校的102位教师汇聚一堂,共同商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系列教材建设的思路,并对规划选题进行了分工。2005年7月21日在青岛又召开了“《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审纲会”。编审委员会成员和46个选题的主编、参编,共100多位教师参加了会议。审稿会分专业基础课、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硬件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小组对大纲及部分稿件进行了审定,力争使这套规划教材成为切合当前教学需要的高质量的精品教材。
二、转变观念
为了搞好这套教材,要转变一些重要的观念。
首先,需要转变的观念就是大学及其培养人才的定位。大学并不都是“研究型”的,每个大学生不一定都当科学家。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应用型”的,大学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基层、生产一线、服务前沿,成为各行各业的实践者和带头人。
其次,应该转变的观念就是教材建设的思路。许多人偏爱于“研究型”的教材,即使写“应用型”教材,也多半是对前者进行删繁就简、避虚就实,这样还不能产生真正“应用型”的教材。因此,以“学科”为中心、追求雄厚“理论基础”的传统应该被以“应用”为导向、追求熟练“实践技能”的思路所取代。
第三,必须转变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20年前,有人把计算机技术理解为BASIC编程;10年前,有人把Windows 95和Word称为计算机文化;今天,中小学陆续开出《信息技术》课,有人对此怀疑观望,其实它意义深远。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今后20年的发展主题将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普及。大学计算机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应该面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而不是相反,因为信息时代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
三、信息技能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一开始就与应用紧密结合。例如,ENIAC用于弹道计算,ARPANET用于资源共享以及核战争时的可靠通信。即使是非常抽象的图灵机模型,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图灵博士破译纳粹密码的工作相关。
今天的信息技术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辉煌成果。长期以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并行不悖地独立发展。20世纪后半叶,两者相互渗透,产生了程控电话、数据通信、网络技术、高清晰电视,世界各国构建了全球的、宽带的、网站密布的信息高速公路,出现了无处不在的手机通信和移动办公系统、随身听、数码摄录相机、家庭影院、智能控制系统,还有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我国的职业门类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制药、地矿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气信息、环保与安全、轻纺与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这些门类都需要信息技术。
第三,在发展初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一项专门技术,只有专家才需要它、才能掌握它,在专家与平民之间有很深的“信息鸿沟”。今天,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只有专家才需要、才能掌握的专门技能,而是普通人都需要、也都能掌握的基本信息技能。但是,“信息鸿沟”也迁移到普通人之间。具有信息优势的学生能良性循环,强者更强。
有了这样广阔的应用信息背景,再造计算机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就有了基础。
四、能力结构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能力结构,我们不用“宫殿”模型,而用“雄鹰”模型。前者是建筑学模型,适合描述学科;后者是生物学模型,适合描述人才。“雄鹰”模型包括主体、两翼、头部、尾部等,它有可成长性。
首先,数据是信息技术的主体,数据技术是基本功。通常,数据包括文字、公式、表格、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等。因此,你不仅要会录入文章、绘制图表,还应该会采集音乐、编辑视频。大家面对的是多媒体数据,应该能收集它、整理它,数据经过整理就成为有用的信息。
其次,信息技术的两翼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了管理好、使用好数据,就必然用到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一切信息管理的基石。为了分享数据和信息,就需要网络技术。有了上述数据主体技术和两个“翅膀”,你应该可以起飞了。
但是能飞多高,能飞多远,还应该有编程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的支持。这相当于头尾各部分的作用。编程将使大家的信息技能游刃有余。人工智能使你飞得更远,安全技术能使你飞得更稳。
有人可能会责难我们,难道大学本科生还需要学习办公软件的技能吗?他们认为这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其实,办公软件是最重要的提高生产效率的应用软件,很容易使用,但各人使用效率的高低则十分悬殊。我们设想,今后大学生在入学前先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我们再开一门高级办公技术的课,通过严格的行业及个人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应用化训练,养成正确的职业习惯。将来工作时能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这决不是贻笑大方的事。
五、初步规划
应用型本科教材的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短期的战术行为。因此,目前的规划教材不可能一步到位,还会保留一些传统的基础课。例如,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即使是纯硬件专业的学生,如何学这些传统硬件课都值得商榷,更何况公共基础课。
我们将分门别类逐步建设好应用型本科的重点课程和教材:
(1)基础类教材:信息技术导论,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办公技术,数据与操作,密码与安全,实用数据结构,实用离散数学……;
(2)数据库类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集成,数据采掘与知识发现……;
(3)网络类教材: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技术,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站与网页设计……;
(4)编程类教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5)提高类教材:软件工程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
新教材要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系统地研究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优先开发其中教学急需、改革方案明确、适用范围较广的教材。注重规划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易学性,尽量满足同类专业院校的需求。教材内容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
我相信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各地高校教师的积极支持下,精心设计,严格把关,一定能够建设一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精品教材,而且能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为各门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解答、课程设计等辅导资料。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刘瑞挺教授 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理科计算机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委员。目前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副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