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说欧阳修词

第一节

在我们欣赏欧阳修的词以前,我想先把欧阳修的生平和为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当时,在北宋初年江西出了很多有名的文学家,除欧阳修外,尚有晏殊、王安石、黄山谷等,都是江西人,不过欧阳修并不出生在江西,他生于绵州(四川),长于随州(湖北)。欧阳修在他的一篇为纪念亡父而写的文章《泷冈阡表》中自云“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他自称家中丧父之时“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当然文人不免夸大,但由此亦可见其贫困。因无钱买纸笔,欧母乃以芦苇的杆画在灰土上教欧阳修认字。因此而有“画荻教子”的故事。邻居有大户人家,藏有韩愈文集,欧阳修接触古文,爱好古文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的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管军事的中央级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曾多次被贬。神宗熙宁年间以太子少师致仕。辞职不久即逝世,谥文忠。

欧阳修无论在北宋文坛还是在思想政治界都是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先谈谈他在文坛的影响。初唐时流行骈文,文章讲究对偶,到了韩愈的时候,他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柳宗元也倡写古文,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所号称的唐代古文运动。但晚唐时古文复衰,骈文复兴。这里可以举一个文风转变下的牺牲者李商隐的故事。李少学古文,年轻时即颇有成就,但后来因骈文盛行而被训练写骈文,一辈子给官僚写应酬的骈文,他的古文方面的才能没能得到发展,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到了北宋的初年,仍然继承晚唐之风,骈文流行,而转移北宋文风的就是欧阳修。今人所谓的古文八大家,除韩、柳外,皆为北宋作者,这其中除了欧阳修以外,其他几人都是欧阳修提拔培养出来的后起作家。诗歌在北宋初年也继承了晚唐华丽之风,晚唐的李商隐即以诗风华丽著称,很多人只见李诗外表的华丽而抹杀了李诗中深刻沉痛的情感。李商隐对个人、对国家均抱有很高的理想,怀有很深的悲哀。但北宋初期的诗人却只模仿晚唐诗之华丽的外表的虚浮雕琢的作风。到欧阳修才扭转风气,使诗在平实之中表达真诚的思想感受。

说到转移风气,欧阳修的词比不上他在古文和诗两方面的成就。他在诗和古文上都是改变风气的领导人物,但在词方面只不过是位中间过渡人物,是座承上启下的桥梁。所谓“承上”,是他继承了五代时冯延巳词内容的深挚,另外则有晏殊继承了冯词的俊逸;“启下”则是指苏子瞻得其疏俊,秦少游得其深婉。

在政治方面,北宋初年的谏官言事之风气即为欧阳修所提倡。宋初士大夫都是很有理想的人,欧阳修二十多岁中进士后,本来没在中央政府做官,而在洛阳(当时叫做西京)做留守推官。他上书给范仲淹,问他身为谏官为什么不进言,后来两人一起做官批评朝政。由于批评政事,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北宋初年骈文盛行,青年欲入仕途者必得会写骈文,欧阳修在庆历年间主张改革,要求考试时不重骈文而重策论(政治论文),因为事关年轻人的仕宦前途,招到不少怨恨。于是就有人毁谤他,说他品格上有缺点,造成几次被贬,关于他详细的仕宦经历,可以参看欧阳修全集前面所附的年谱,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

至于谈到他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别号来做一番探测。欧阳修的名字虽然不是自己取的,但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他自取的别号里看一看他的个性。欧阳修号醉翁,他在《醉翁亭记》中曾经自叙他以“醉翁”为号的原因。《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今安徽滁县)时所写,在挫折患难的面前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在《醉》文一开始就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有一座醉翁亭。当时他是滁州太守,常与友人至亭中游玩,“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他用山水游宴来排遣悲哀,所以自号“醉翁”。他还有另一别号是“六一居士”,“六一”指的是有书一万卷,金石佚文一千卷(中国注重古玩,欧阳修也是开风气之先者),平日消遣有棋一局,琴一张,酒一壶,再加上“吾一老翁”,共有六个“一”。所以自号为“六一居士”。从他的这两个别号,我们都可以看出欧阳修在生活方面很有一种欣赏遣玩的意兴。

在文学史上,有人开先倡导风气,就得有人承先启后,在启承转折之间发挥重要作用。欧阳修的词在北宋词坛上的重要,就在于词之演进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于他和晏殊之手。就词之演进而言,词虽由歌词转入文人手中,可以抒写自己的感情、志意、怀抱,但在性质上跟诗仍有很大不同,在表面上他所写的仍是闺阁园亭、相思离别一类的感情,而像杜甫所写的“雨中百草秋烂死”、“路有冻死骨”和“巨颡坼老拳”、“饱肠皆已穿”这样血淋淋的诗句,在这一阶段的词中是找不到的。另外,诗的源流久远,而且一开始就是以“言志”为主的,而古人所谓“言志”并不是狭隘的抒情,而真的就是抒写自己的志意怀抱,所以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从外表看起来,一向就比词的方面更广,而且会涉及许多历史背景。词也会发展到与诗非常接近,那是在苏东坡的时候,不过后来的周邦彦和秦少游却又使词的性质与诗又有了明显的区分,所以词的发展在前一段曾是向诗靠拢,但在非常接近的时候,跟诗却又有了分途划境的区分,因为词之为体有许多原因使它不能完全像诗,但我们这次的讲课来不及讲这些,我们只能谈到大晏、欧阳为止。这两人的词都曾受到冯延巳的影响,晏同叔得冯正中之“俊”,欧阳修得冯正中之“深”,除去晏、欧之间的不同以外,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他们所写的都是以游戏的笔墨写的短小的小词,因为词在大晏、欧阳的时代仍是歌筵酒席间传唱的歌曲,虽然在性质上已经和《花间集》那种只是供歌女演唱而没有个性的歌词不同,可是毕竟仍是当时流行的歌曲的歌词,所以当他们写的时候,就没有存很严肃的态度,因此说是以游戏笔墨为之。可我以前也说过了,“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要看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间的进退揖让,那他一定很谨慎,甚至于有时会矫揉造作,故意做得很好。可在游戏的时候呢,他常会有无心的流露,正是在这种时候才会表现出他最真纯的本质。他在跟人揖让进退的时候,他可以虚伪,他可以做假,他可以说一些冠冕堂皇的高言傥论;但当他游戏的时候,当他不经意的时候,却反而把他心性的本质流露出来了。词的最妙的一点就正在于此。词本小道,在当时,至少在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大家对词都有轻视的意味,不把它当做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来写作,可是就在这种体式之中却无意地流露了自己性情的本质,这是一点可注意的地方,对于冯正中、晏同叔、欧阳永叔尤其如此。这话很难讲明,我常说广义的诗,包括词在内,是注意其中感发的作用的,那感发的作用有大小厚薄深浅的种种不同,即使在无心中你自己个人的学问、修养、经历、性格在不经意的时候也会对作品中的感发作用产生影响的。冯正中是南唐的宰相,晏殊是北宋初年的宰相,欧阳修也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我并不是说一个人要做到达官显宦,他的词的意境才开阔和博大。有的人本质上就是诗人,但这些人中各自的胸襟、理想、志意各有不同。在中国的诗歌中,屈、陶、李、杜这些人的作品很容易使我们从外表上看到正面的感发,而词却常被人忽略,因为它从外表上看起来就是闺阁园亭、儿女相思、风花雪月。可是事实上词也可以传达正面的感发,要理解词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这份感发,不过因为诗是除了这份感发以外,还有许多外来的情事,它在外表上的典故历史已经有了很多内容,所以诗的正面的感发容易被理解。可是,词之所以更值得注意,讲解时之所以更难,就是词的感发完全是那最不可把捉的、最要眇幽微的真正心灵感情之中感发的跃动,这种感发和跃动是传达和表现了每一个词人不同的品格和资质的,是和他整个的人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是他无意识的流露。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有很好的资质,他再有像冯、晏、欧这样一段经历,曾经把国家人民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过,那么他原来所有的品质就更加深广了。我不是说一个人一定要做到这样高的官职才能深广,而是说有这样的磨炼就更容易深广。当然,也并不见得人人都如此,如果是做到很高的地位,但从来没有以天下为己任过,而是只求升官发财,这样的人是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的。北宋初年的名臣一般都是不错的,像范仲淹曾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历代读书人理想的典范,同时,范仲淹的小词也是写得很好的,这些个作者是因为本身有这样的资质,再加上生活的磨炼和对政治的见解,所以虽是微物小篇的词里面也表现了他心灵和精神的修养和境界。

欧阳修在古文和诗歌方面的成就,过去你们都听得很多了,我们就不再多讲了。既然刚才提出了冯正中和晏、欧等人心灵品质上的不同,就这一点而言,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热烈执著、殉身无悔的精神。大晏所表现的是反省节制,是一种通达的智慧的观照,那么欧阳修的词表现的是什么呢?我所说的这些人的修养成就不只是说影响到词里的风格是如此的,而是说就其平生的为人和生活实践而言,他何以能形成如此风格的缘故。我以为一个人一定要在艰苦患难之中,才可看到他真正的修养何在,一天饱食安睡无所用心是难以表现出修养的,只有在艰难挫折降临在你身上的时候,才能见到你与众不同之处,所以冯正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止是他表现于词里面,而是他对南唐国家的态度。晏同叔的理性也不仅表现在词里,也在于他对政治、军事方面所具有的眼光、见解以及处理安排的办法。那么欧阳修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呢?每个人对患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有一种有天才、志意、理想的高出常人的人,这其中有的人自命不凡,狂傲自大,自己仿佛是天上飞的神龙,把大家都看做地上爬的蚂蚁,这样的人虽说可以完成自己的天才,但不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可以有成就的,有的人愿意收敛翅膀落下来,和大家一起在地面上行走,这样就已经很好了,而更好的人则不仅落下来与大家同行,而且还要教会大家和他一起去飞翔,不管他是否是诗人,也许他在教别人飞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写诗的事业,但这种人才是更了不起的人。遇到患难挫折,有的人对人生就灰心了,以至于想到自杀,这是懦弱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有自杀的决心,可以干许多伟大的事业。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很多人做不了大事业,就因为私人的顾虑太多,过于斤斤计较,如果你已经无生了,将生死都置之度外了,那可以做出许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如此呢?退而求其次,就要看他怎样对待忧愁患难,是怎样没有被忧愁患难击倒的。欧阳修是在忧患之中有一种遣玩的意兴,这不见得是最高最好的态度,但至少是他对待忧愁挫折使自己不致跌倒时所取的一种方式和态度,这种态度从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欧阳修自己取的两个别号——“六一居士”和“醉翁”,就是当他在朝廷党争中因为耿直敢言而被贬谪后所取的。欧阳修被贬官滁州以后,写了《醉翁亭记》,写山川景物之美,写人民生活之美,有一种欣赏的态度,他与客人携酒而游,“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知随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欣赏山水时有他的一种乐趣,别人虽跟他一起游山玩水却并不了解他内心的这种情趣。他内心的情趣是很难解说的,当经过挫伤忧患之后仍然能够在山川美景之间得到一种遣玩的乐趣,而不沉溺于忧伤之中,这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欧阳修曾给同为范仲淹被黜鸣不平而被贬的尹师鲁写信,相约到贬谪之地后不说一句“戚戚之辞”,他说有许多人在当朝的时候好像也能够慷慨激昂,主持正义,一旦受了挫伤之后,要不就一天到晚伤感、牢骚、忧愁,再不就马上换了一个面目,卑躬曲膝,所以欧阳修相约尹师鲁贬官之后不为“戚戚之辞”。欧阳修就是以这样的修养来写作小词的,小词是游戏的笔墨,但有他的一份胸襟怀抱和修养在其间。

欧阳修还写过一些比较浪漫的词,一些道学家为维护欧阳修的学问道德面目,声称许多浪漫爱情的词都是别人“伪托”的,是用来蓄意攻击他的。他的词集《近体乐府》中未收录“不正当”的词,但是另一版本题为《醉翁琴趣》的词集,则收录了许多在风格上、品格上不高尚的词,引起了不少争论。其实某一首词是否出自欧阳修之手不应从其主题是否谈爱情来判断,但《醉翁琴趣》中确实收录了一些风格“恶俗”之词,看来不像是欧的作品。

第二节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组欧阳修的《采桑子》。欧阳修写的《采桑子》共有十三首,其中有十首是描写西湖的一组词。这组词有一个特色,即词前有一篇散文叫“念语”或“致语”,而且每一首词的第一句末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十首词当时都是可以演唱的,但现在乐谱已失传了。组词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格式,甘肃敦煌曾发现了不少唐朝曲子的手抄本,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时》等等。这些组词有数目限制,必得是四、五、十二首组成的,后人称之为“定格联章”。但《采桑子》组词则不同,词的篇数无限制。组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宋朝时的说唱文学叫鼓子词,北方后来也有叫“鼓词儿”的)有很大的影响。说唱文学顾名思义,既有说也有唱,说唱夹杂。或用来说故事(宋时赵德麟的组词《蝶恋花》即是),或用以述风景。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即是描写西湖风景的一组词,而组词前的念语就是说唱文学中“说”的部分。

这组词里所讲的西湖并不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杭州西湖,而是安徽颍州的西湖。欧阳修在中年时被贬到颍州做太守,当时他就非常喜欢西湖的美丽,表示退休后要到颍州来居住。后来果然回来了,在颖州住了一年多然后逝世。

这一组《采桑子》就是他第二次回到西湖时所写,描写了西湖在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的美丽,而在最后一首则写出了今昔的慨叹。欧阳修的“遣玩意兴”可以由这组词中看到,尤其是词前的念语部分。他不是死板的老学究,是位风趣的人物,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流传着他许多浪漫故事的原因。他喜欢写真正可以表演的流行曲。他的其他组词有《渔家傲》,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敦煌曲中“定格联章”的形式。不过我们没时间讲《渔家傲》。现在只介绍几首《采桑子》,先看《采桑子》这一组词的念语: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颖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内容大意是说:晋朝时王子猷爱竹,听说某家竹美,即前来求看竹子。《世说新语》上说王子猷一次听说一家竹子好看,即求往一观,进门后直去看竹,看完后扭头就走。主人为了要见他,挡住他的去路。王欣赏主人坦率的作风,两人卒成朋友。历史上又记载陶渊明有足疾。每出门乘舆,或由其门生,或由其儿子抬着。他弃官回乡后,当地长官纷欲求见而不得,后来知道他爱喝酒,于是乘他出门之际在道上置酒相邀,陶一见到酒就停下来畅饮,更何况西湖风景优美,名冠东颖。如逢佳日,西湖的游人自然络绎不绝。但即使在游人稀少之时,前往西湖一游,一阵清风吹过,一轮明月在天,清风明月即属于你我有闲游西湖之人了。或与好友同游,或自己乘兴独游。晚上经过西湖听到青蛙的鸣叫(中国把蛙鸣比做乐曲),偶然听一会,管它是官乐或私乐?这儿有一湾水,坐在水边喝一杯酒,吟一首诗(他这里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典故),畅叙幽情,大家兴致很高,心灵相通,谁理他人怎么想?偶一来之确如古人所说,比特别来一游更有意思。这一切虽然不是我自己所有,但我不也尽情享受了吗?(此意盖正如苏轼《前赤壁赋》所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所以改旧词,写新词,大胆地把我的一点技能表现出来,增加你们一点快乐。

这段念语说明了欧阳修当时填词的背景与心情,也可从此看出欧阳修的遣玩欣赏的情趣和意兴。先看一首《采桑子》(之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是一首好词。理解晏、欧的这一类词,确需有一份会意。“群芳过后西湖好”,这一份会意是难以言传的。这十首词中包含有欧阳修二十多年的生活的经历和感慨,很多人认为中国这些小词,都写风花雪月,有何内容可言,可是就是这些风花雪月的小词,才真的表现出了一个作者、一个诗人的心情、品格、经历和对人生的体验,读这些小词往往比看那些满纸仁义道德的大块文章更能使你感动。我四十年前的老师顾随先生曾认为欧阳修虽然在古文、诗歌方面是领导风气的人物,而使我们更真切更活泼地理解欧阳修的心性、品德和为人的却是他的词。大家都只欣赏那万紫千红似锦如绣般的繁花,可是欧阳修却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这种美丽还不是大家都可以见到的外表视觉上的美好,而是他对群芳过后的西湖有一份内心中的会意和体悟,这是其所以“好”之所在。“群芳过后西湖好”,是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说出来的一句话?人生有苦难当然是不幸的,但有时你从苦难中磨炼出来,却自有一番境界,而这样的诗、这样的词往往是要经历过人生苦难才写得出来的。“群芳过后西湖好”,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绝不肤浅。一个人在人生中的训练,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你有无忍耐寂寞的能力,你平生可能有多少苦难、挫折、失败的经历,别人不了解、不知道、不能理解,而你对此必须忍耐,这是做人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很多人一步路走错了,都为了不能忍耐住寂寞的缘故。“狼藉残红,飞絮濛濛”,满地落英,杂乱不堪,空中则是一片濛濛的飞絮。李商隐的《燕台》诗有这样一句:“絮乱丝繁天亦迷。”这样纷乱的柳絮,这样繁多的游丝,天若有情也会为之而痴迷的。当柳絮飞扬的时候是春天已经迟暮了,所以晏殊的词说:“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在那暮春的时候,“狼藉残红,飞絮濛濛”,他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明说,而内心是有深微细致的会意的。即便是没有了游人,没有了笙歌,而“垂柳阑干尽日风”,站在楼前,栏干之外有一株垂柳,微风之中,长长的柳条来回飘动,体会到“尽日风”,正因为那垂柳尽日在荡飏的微风中袅动。在别人难以忍耐的寂寞中,欧阳修却能观赏那风中轻飏的垂柳,那是一种多么美丽的姿态。欧阳修不仅仅是能欣赏“垂柳阑干尽日风”那种垂柳舞动的姿态的美丽,而他本人无论在诗、文,还是词,除了遣玩的意兴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特点,那就是他的作品的姿态的美丽。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就曾赞美欧阳修的文章有“揖让进退”的姿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动而皆中节”,是说你的举手投足都是自然的举动,但是这些举动中都有一种姿态,而且是最美好、最适当的姿态,就像一个人在盛大的典礼中的步伐、进退都有一定之规一样。欧阳修所表现的姿态之美就如同他欣赏的垂柳袅动的姿态之美一般无二。“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在这组词的第六首里,欧阳修曾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当时是满目繁华,绿柳朱轮,香车宝马,如今是“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当满目繁华的时候你都被满目繁华扰乱了,而现在自然界的春天过去了,花木零落,柳絮飞舞;人间的春天也过去了,笙歌消失,游人归去,此时突然间意识到春天没有了,“始觉春空”,才真有一份体会和觉悟的获得。人要真有很好的修养,就是在于对“空”的一种体认和觉悟。陶渊明能完成文学和人生的很高层次的修养,正在于他对“空”的体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可是陶渊明所认识的“空无”,和欧阳修所体认的“空”,都不是消极的、颓废的,而是他们认识了“空”以后就有所不为,一个人只有认识了人生的“空”才会对世上一些邪恶、卑鄙的事有所不为,才会认识到犯不上出卖人格去做那样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最终只能归于幻化空无。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欧阳修这样的人并没有停止在消极、颓废之中,正是像他们这样有所不为的人才能有所为,才能掌握宇宙人生最宝贵的真理,这是物质人生所不能替代的。陶渊明之所以有他那种品格和成就,因为他有所不为,而又有所为。欧阳修虽然经过那么多的患难,却还有那种遣玩的豪兴,有那样浓厚的兴趣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景物以及美好的人生。认识“空”的目的是有所不为,但并不妨碍你有一种好的人生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下面写的是“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现实和人生中都有放下帘栊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不能只向外追求,也应向内有所探索。就当春天的脚步声渐渐逝去,放下帘栊之后,你仍然有一份爱心和美感,对春天仍有一份欣赏和体会。“双燕归来细雨中”,暮春天气,花虽然零落了,而此时正是雨中双燕还在为哺育幼雏而忙碌的时候。晏殊的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宇宙之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无常之一面,也有永恒的一面,所以欧阳修说“始觉春空,双燕归来细雨中”,在这里,欧阳修只是将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了,但他的这种感受和体会经过他人生经历的锤炼,含有极深的意境。

下面,我们讲这组词的最后一首: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43岁被贬官出知颍州时,就想到致仕以后要回到颍州的西湖,几经曲折,在65岁退休以后果然实现了早年的愿望。回到西湖的第二年,他便去世了,但欧阳修毕竟是幸福的,因为他果然是如愿以偿了。这组词就是在他历尽了宦海波澜之后的65岁时写的,所以他说:“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他初见西湖是知颍州之时,有官家的驷马朱轮的高车。但接着他立刻在思想上否认了“来拥朱轮”,说是“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那荣华富贵像浮云一样的散去了,《论语》上说“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切权势地位都不可能永远保有,一切名利禄位都是一场虚幻,就好像在俯仰的转眼之间二十多年就过去了。俯为低头,仰为抬头,俯仰之间极言时间的短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说今日之聚会“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今天的曲水流觞在明天看来就是过去的事情了。“归来恰似辽东鹤”,传说汉朝时有位叫丁令威的人离家学道后成仙,变为鹤鸟飞回故乡辽东,落于华表之上,那鹤唱了一首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欧阳修用这个典故并无学仙之意,而是把自己在颍州住过,又在相隔20年之后再回到颍州这期间颍州的变化比做了丁令威离开辽东千年之后的变化一样。所以欧阳修说20年之后我就像丁令威化鹤归来,恍如隔世,“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不仅居民已不是当年的居民,连城郭也不是当年的城郭了。“谁识当年旧主人”,今天的颍州人谁知道我曾经是当年的地方长官呢。这种认识包含有对人生的体验,有智慧的觉悟,以及对山川景物遣玩的意兴等多种复杂的情绪,有许多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慨。但可以看出,欧阳修虽然有这些感慨,但在这十首词里仍然充满了他对自然界和人世这样高的欣赏的豪兴,这是欧阳修的特点,他的这种爱心和美感至老不减不衰,他曾经说“白发戴花君莫笑”,和杜甫一样是“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欧阳修富于遣玩的意兴,很有欣赏的兴趣,但我们一定得注意到他的遣玩的意兴都是对一种伤感、悲哀的反扑,而这也是为什么欧阳修词同样写游赏宴集,听歌看舞,却一点也不肤浅,反会使人感到包含有一种人生之哲理的缘故,这是因为他的遣玩的意兴不是单纯的。他说“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写的是年光的流逝,“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是人世的沧桑变化。这种心情,在北宋比欧阳修稍晚一点的王安石也曾有过,王安石和欧阳修一样也有过很高的政治地位,在他变法失败,失去宰相的地位而闲居的时候,他写过两句诗:“今日桐乡谁爱我,当年我自爱桐乡。”他从前在桐乡做过地方官,曾关心过地方上所有的事情,他现在晚年归来,他说此时还有谁认识关心我王安石,可是以前我曾关心过你们,而且把我最好的精力和生命交付给了你们。所以像欧阳修和王安石这样的人都不是单纯的,他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理想和事功。不过王安石的两句诗只是伤感,而欧阳修虽在第十首里透露出了他的伤感,但他前九首词所写的却都是遣玩欣赏的意兴,都写的是西湖好,而且都写得情真意切,很有水平。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简单地再讲几首他的《采桑子》。第一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轻舟短棹西湖好”,他说当你荡浆划船行于湖上时,西湖的确很美,因为划的是又小又轻的船,所以只用划着短浆。“绿水逶迤”,湖水碧绿,湖岸逶迤。“芳草长堤”,堤岸之上,是一片芳草。“隐隐笙歌处处随”,大家都来游玩观赏西湖的美景,所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随处都可以听到从远处飘来的笙歌。“无风水面琉璃滑”,一丝风都没有,湖面无波,平整得如同琉璃一样。“不觉船移,微动涟漪”,船行其上,竟不觉其移动行进,只是引起一点点小小的波动。“惊起沙禽掠岸飞”,当小船从湖面划过,就惊起了沙洲上的水鸟擦过岸边飞起。这简直是一幅画家无法用笔墨表现的美丽图景。请再看第二首: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欧阳修的特色是向伤感悲哀的反扑,而当他反扑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热烈,很有一种豪兴。他说“春深雨过西湖好”,春意正浓,春雨刚过的时候,西湖确实很美。“百卉争妍”,所有品种、颜色的花都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我说欧阳修表现得热烈有豪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用的字样,花草是“百卉”,份量是很重的,包括了所有的花。“蝶乱蜂喧”,诗词的好坏,取决于每个作者的风格不同,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用的字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奇怪的,就是说,你是怎样的心灵和性格,你自然就选择了与你的心性相近的字样。欧阳修说“蝶乱蜂喧”,“乱”是极言其多,“喧”是嗡嗡的叫声,也要多才够得上“喧”,“蝶乱蜂喧”,是到处都有蝴蝶,到处都有蜜蜂,因为有“百卉争妍”到处是鲜花,理所当然的到处也都有蜂蝶。“晴日催花暖欲然”,他的每一个字都带有非常充沛的力量,那光明晴暖的太阳催着花很快地就开放了,“然”和“燃”是通用的,是烧起来的意思,形容那花像燃烧一样热烈地开放。前半首写得如此热烈喧哗,突然,欧阳修把情调改变成了幽静闲远,完成了整首词姿态的变化。“兰桡画舸悠悠去”,“桡”同“棹”,也是船桨,“兰桡”就是用木兰花的树干做的船桨。“画舸”是指船舷上有彩绘的游船。坐着这样的船慢悠悠地行进,“疑是神仙”,自己觉得和进入神仙的境界一样了。“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落日的余晖反映水中,竟使天水都是晚霞的颜色,这时的湖面格外的开阔,风吹带来阵阵管弦丝竹的悠扬之声飘扬在高处的云间。接着我们讲第三首: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用画船载着美酒出游的时候,西湖是美好的。“急管繁弦,玉盏催传”,又是热烈的豪兴,“管”,他说是“急管”,“弦”,他说是“繁弦”,“管”是吹起来节奏很快的萧、笛之类的乐器,“弦”代表琴、瑟之类可弹的乐器;“玉盏催传”,乃是欧阳修对行“击鼓传花”这种酒令的情形的描述,用急促的鼓点催着人们依次传递酒盏,鼓声一停,盏在谁手,谁就得喝酒一杯。欧阳修他们当时传的是玉杯。这种生活多么愉快。“稳泛平波任醉眠”,酒醉之后只管卧在船头,平静的湖水稳稳地托着画船飘浮。“行云却在行舟下”,欧阳修真是会欣赏,他把风景描写得美丽异常,天上浮云的影子都在水中,也自然是在行舟之下,他想得多妙,船在水中的浮云影中走,就跟在天上的白云之间行走一样。“空水澄鲜”,天空、湖水都是澄明新鲜的。“俯仰留连”,不管是抬头看天,或是低头看水,都值得你留连欣赏。我们上次在讲第十首小词中的“俯仰流年”,不管是抬头看天,或是低头看水,都值得你留连欣赏。我们上次讲第十首小词中的“俯仰流年二十春”,是以“俯仰”来形容时间的短暂、光阴的疾逝的,现在这首词里的“俯仰”说的是真的抬头、低头。“疑是湖中别有天”,乘着醉酒,这番景色真的让人怀疑湖水别有一片天空。最后看这组词的第六首: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上巳的时候,西湖也是美丽的。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中扫墓踏青的日子,上巳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满目繁华”,放眼之下,满目都是繁茂的花朵,这里的“华”和“花”一样,而“繁华”比“繁花”的意思要广泛一些,“繁花”仅限于描写花木的繁茂,而“繁华”除去包含此意外,还有游人盛多之意。红男绿女,装点风情。“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大家纷纷猜测,绿柳之下走过的那红漆车轮,镶嵌玉石的华丽高车究竟是谁家所有。“钿”,即指螺钿金玉的镶嵌。“游人日暮相将去”,“相将”即相傍的意思,言下之意,日暮之时,游人是成群结队的归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不论清醒的还是酒醉的游人都在高声地谈话,也无论是在弯曲的归途还是在斜斜的湖堤上。“直到城头总是花”,从湖边直到城门口一路都是盛开的鲜花。从这首词我们也可以看到欧阳修笔下的热烈有力的豪兴。然而,这所有的一切豪兴都是欧阳修对他伤感悲哀的反扑,所以直到第十首他才点出来是“俯仰流年二十春”,“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在词的写作方面,虽不是开创风气的人物,但他以其修养、性格和经历,写出了自己的特点,使读者从此可以认识到他活生生的形象。

下面这一首《采桑子》并不是西湖组词内的,写作年月不详。我们也简单看一下:

十年前是樽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月白风清”讲的是“盛”,是繁华、快乐、年轻;“忧患凋零”讲的是“衰”,是亲友的死。“鬓华虽改心无改”,他老了,可是内心感情依然年轻。古人说,“衰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欧阳修年纪大了,却仍有杜甫“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的气概。

第三节

除去我们上面讲过的《采桑子》外,欧阳修的《玉楼春》词也是很有名的,他的遣玩的豪兴不但从他的用字、造句、叙述的口吻已经能使人有所体验,像“急管繁弦”、“蝶乱蜂喧”以及“晴日催花暖欲然”这样一些句子,除了能让人体验到这种豪兴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欧阳修每次写词绝不止一首,像《采桑子》是十首,另外如其《渔家傲》二十四首,以两套歌词重复赞美一年十二个月的美丽风光,这种作风明显地带有民间曲子的风格,和敦煌唐代曲子写本中描写十二个月风光的曲子相类似。一下写二十四首《渔家傲》,在欧阳修是不仅表现了一种豪兴,而且还可看出他果然是把词当做歌曲来写作的。我们现在要讲的《玉楼春》词,欧阳修一共写了二十九首,但它们和十首《采桑子》及二十四首《渔家傲》有所不同。《采桑子》、《渔家傲》是成组的,果真是一个系列;《玉楼春》虽有二十九首之多,却不能说它是一组,它没有一月、二月的次序,也没有“西湖好”这样一致的开头,仅仅是能从二十九首《玉楼春》中看出欧阳修写作的兴致之高而已。现在我们来看一首他的《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樽前拟把归期说”,是说两个人在相遇相悦之后,面临着相别的时刻,人生短暂,遇合和生离死别也有一个期限。虽然要有分别,但毕竟两个人此刻还相聚在一起,还有酒可以共饮。我们刚才说过欧阳修的词里一方面有伤感悲哀的感情,但他又要将它排遣掉,要向它反扑,从而表现出一种豪兴。伤感是一种下沉的悲哀,反扑却是一种上扬的振奋,这两种力量的起伏是造成欧阳修词特有姿态的原因所在。两人现在还在饮酒,但最终还是有离别之时的,所以就有了一个归期了。晏几道有一首小词说“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想着明年送行的日子,就更珍惜现在相聚的时候,因为过去一天就更临近分手的时间。所以天下的事情除非不定期,若是定期则必将很快地来到。晏几道的“离别”还是在明年,而欧阳修的“归期”却就在眼前。就要告诉对方,“樽前拟把归期说”,不用说真到离别的那一刻,就是一念及归期,以至于想把归期说出来心里都难过。“未语春容先惨咽”,“春容”自当指那美丽女子的容貌,“惨咽”二字则更用得好,“惨”是那女子脸上悲哀的表情,“咽”是她马上改变的口中的声音,是如泣一般呜咽的语声,所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是写离别很传神的两句。为什么你会对分别如此地动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古人说:“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最有智慧的人能够超脱于感情之上,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也不会动情,而感情所聚的正是我们这些不上不下的人。人生而有情,所以在聚散离合之时自有悲哀。晏殊说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冯正中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春风何曾有悲欢忧喜的感情呢,李后主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月为何让李后主有这样多的悲哀,会让他想到故国,又为何会让他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风月本来没有悲欢的感情,可是人生有此感情并且有难以解脱的地方,才因为风月而引起这般的情感。就像冯正中说的“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欧阳修说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没法解脱、没法忘怀、没法忍受的这一切感情却都与风月无关,风月只是人之感情产生的媒介而已。这首词上阕全写的是悲苦的离别。而欧阳修却要以飞扬的意兴挣扎起来。他说“离歌且莫翻新阕”,“新阕”,是一曲终了,再唱一首新曲,“阕”就是音乐的一个章节的意思,“翻”即改变的意思。古代在离别的时候吹奏的乐曲都是离歌,“离歌且莫翻新阕”,是说请暂且不要再唱什么新的离歌,那离歌“一曲能教肠寸结”,一曲离歌就已经让离别的悲哀郁结凝聚在一起,无法遣散,就像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云:“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因为这是在塞上,在那些远离家乡亲人的戍卒中间,所以他不管换多少歌,也离不了离别的主题。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是先写遣玩的豪兴,直到第十首才写出来伤感和悲哀的,这一首小词却是先写的悲哀后写的豪兴。离别的不可避免和带来的痛苦,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让我们珍惜这分离之前的短暂光阴,用欣赏的豪兴去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直”是简直之意,“须”是应该之意,“直须”乃无所顾忌也,要将那洛阳城中所有美丽的花朵看遍,才和那我曾享受过的代表春天的和煦春风告别。欧阳修本来先说的是人,“未语春容先惨咽”,他后来说的是“春”,是把二者融为一体。这首词很能代表欧阳修的特色,一个是他两面的张力,他要从悲哀之中挣扎起来欣赏,这是他既豪放又沉着的缘故,另一个是叙写的口吻,“拟把”、“自是”、切莫”、“直须”、“始共”都是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的。

我们所选的欧阳修的第二首《玉楼春》全文是这样的: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樽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欧阳修对大自然的景物有很敏锐的感受,他要表现的是春天已经到来时他内心的欣喜,大自然的景色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写出诗来,人与人之间就分出了水平的高低,有的人的诗只是耳目感受的再现,而有的人的诗却是心灵感受的传达。欧阳修就写得很好:“雪云乍变春云簇”,作为一个诗人对四季云彩变化一定得有敏感的认识,冬季下雪天的云彩准是凝集成一片,沉重得如同铅块。柳树的枝条在冬天显得干而硬,到春天则变得润而软,春天的云彩也是如此,变得柔软了,“雪云乍变春云簇”,由将要下雪的如同黑铅般的云彩变成了柔软的春云。这春云有何特点?“簇”本指花草的一丛,而用以形容春天的云彩,就是说那春云像一堆堆、一团团白色的棉花差不多,而背景是湛蓝的天空。春天的到来,更激发起欧阳修欣赏的豪兴,“渐觉年华堪送目”,有的版本,“送”字为“纵”字。他说是我慢慢地意识到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就将来临,我可以登山临水放眼纵观。在这里“纵”字更准确地体现了欧阳修的尽情的意兴和奔放的感情。后面是欧阳修的所见:“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梅花,一般说来是向阳的先开,而向阳的应是南枝,欧阳修写的是北枝,是背阳的,所以说是“犯寒开”,“犯”是冒犯、抵制的意思,“犯寒开”三字是沉着悲哀和豪放享乐两种情绪的结合,非常有力量,自然地展现出一种最高的境界。“南浦波纹如酒绿”,“波纹”二字又有一种姿态,比起“水波”之类的字眼要灵活得多,那被春风吹起的波纹像酒一样绿,“酒”字里又暗含享乐的诱惑。“芳菲次第还相续”,有的版本“还”作“长”,什么叫“芳菲次第”,中国旧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花卉接连不断地开放,传播着春的消息,所以我觉得这里如是“长”字将比“还”字好,是永远如此的意思。尽管如此,还是“不奈情多无处足”,远远不能使我这样多的感情得到满足。这再次表现出了欧阳修要尽情享乐的意兴。欧阳修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人,他内心的感情实在太丰富了。他的这种永远不能满足是一种悲哀,在最后两句他转折回来,说是“樽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有的版本“歌”作“眉”。冯正中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中国的传统意识认为花和酒应该是在一起的。花是自然界给予的快乐,酒是人世间给予的愉悦,然后自然界有好花则必得有人世的好酒来相称。冬天的时候,只有酒而没有花,你觉得很悲哀,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来,所以说是“樽前百计得春归”,“百计”是想方设法,“得春归”是确实看到春天回来了。如此地得来不易,更应该“莫为伤春歌黛蹙”,不要为了花落而悲哀,在唱歌的时候,不要皱起眉头(作“眉黛”时如此讲),或者说歌女的眉黛不用皱起(作“歌黛”时如此讲)。今天有春光,今天有花开,今天有美酒,今天有歌声,你不要伤心,要节制压抑自己的悲哀。欧阳修和李后主相比,感情就不是那样单纯,而有悲哀、奔放、沉痛、昂扬的多种成分。

在讲义里我们还选有欧阳修的一首《蝶恋花》词,这首词也是欧词中颇有特色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全文: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㶉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开端一句“越女采莲秋水畔”,“莲”是最美丽纯洁的花卉,“秋水”则一般都是澄清的,有的人形容女子的眼睛的美丽如同秋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越女采莲秋水畔”,是比珠楼玉房不知要好多少倍的自然环境。写这女子的穿戴装饰,则是“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窄袖”是相对于宽袖而言的,因为是采莲,更需要窄袖才不至于动作时被水打湿。采莲的时候,还是初秋的季节,天气还相当热,所以采莲女衣服的料子是既轻又薄的“罗”——一种丝织品。“暗露双金钏”,“钏”是女子戴的手镯,因为采莲,所以将手镯上推藏于衣服的袖子之下,是隐隐约约透过轻罗的窄袖可以看到她戴的黄金的手镯,所以说是“暗露”。欧阳修这两句完全是写实的,与众不同的是在于他怎样地安排形象,以及如何选择用以形容那形象的字样。他用的“窄”和“轻”两个字传达着一种纤细轻柔的感觉,而“黄金”代表着美丽与贵重,藏于袖子里面则又有了幽隐含蓄的品格,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衬托出采莲女形象的作用。欧阳修笔下的采莲女和中国传统的某种品德有暗合之处,《诗经·硕人》形容卫庄公的夫人就曾说“衣锦褧衣”,说卫庄公的夫人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很好,虽然贵为一国之君的夫人,当她穿上锦衣的时候外面还要罩上外袍,这是一种幽隐含蓄的品格。所以“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表面上只是实写一个采莲女,但他的用字、形象的选择和描写都结合了一种品质。请看下面一句神来之笔,“照影摘花花似面”,迥异于以环境、装饰写美女的套式,而是将人和花结合起来,那女子低头采摘荷花的时候如花的容貌倒映于水中,荷花的影子和女孩姣美的面容的影子一样美丽。拿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来比较,就可看出,温庭筠写的只是必然的动作带来的必然的效果,而欧阳修所写的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带来的偶然的联想,所以我说这是神来之笔。“芳心只共丝争乱”,不管是摘荷花还是摘莲蓬,只要摘断荷梗,都会有许多不断的藕丝。当她“照影摘花”时既看到水中人影如花的美丽,也看到了梗断丝连的藕丝,于是突然间就引起采莲女内心之中的某一种情意,“乱”者是无法安排的,李后主词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你无法排遣和解释的一种感情,至此,不仅仅写了采莲女的装饰、品质、容貌,还写了她的内心感情。那么,采莲女此时置身何处呢?“㶉鶒滩头风浪晚”,傍晚的时候,风推水浪向水鸟驻足的河滩涌来,这是一种环境的转变,欧阳修当然仍在写这个采莲女,但却不时地给我们许多暗示,使人联想到充满风浪的人生经历。“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因为天晚了,雾越来越浓,“烟轻”则是烟霭迷濛的样子。中国古人常说的“烟柳”、“烟花”、“烟景”的“烟”字,都指的是雾。当烟雾笼罩过来的时候,这采莲女才蓦然发现同来的伙伴都看不见了。采莲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但因为各人专心其事,也因为浓雾的遮掩,彼此竟不得互见。这两句词完成了环境的变化,好像是要提醒人们不必害怕孤独。人生之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都是在孤独的时候产生的,有的时候,寂寞和孤独也能成全一个人,并不一定必然要毁损一个人,结果如何,全取决于一个人对之采取的态度。“隐隐歌声随棹转”,这个采莲女只好独自走向归路,所以随着她的远去,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她的歌声,虽然此时已看不见船了,但歌声起处必是渔船之所在,因为那歌声和桨声同发。“离愁引着江南岸”,那女子的歌声表现出了一种离愁,离愁者是离别相思的感情。中国古代许多相思离别的诗歌并不指定哪一个人,却能引起人们一种向往和追寻的感情。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离愁引着江南岸”,沿着江南的岸边都是她追寻的离愁。这是一首非常好的小词,只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致使许多词选都没有选这一首词,实在可惜。

欧阳修的词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不只是他表面上写的情事,而且也在于他所表现的感情精神的境界。因此有些人就以为欧阳修的词中都有寄托的含意,表面上写的是香草美人,其实有所比兴。即如清代常州派词人就用这种办法解说欧词,但有时这种解说过于勉强。其实,词只要能提高一个人的感情修养就达到词的目的了,但清朝常州词派却用比兴来解释一切。常州词派张惠言编了一本词集《词选》,其中谈到欧阳修的词《蝶恋花》一首,这首词表面上看来是伤春之作。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时富贵人家都有几重院子,前院、正院、后院、跨院等等。这首词说有一个人居住在一个深深的院落之中。到底有多深呢?不知道。每层庭院都种上柳树,柳树茂密的枝条上似乎有一层烟霭。每层庭院都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之前均垂有帘幕。帘幕到底有多少?难以计算。在庭院深深的闺阁之内,一位女子思念着一位男子。这位富家子弟骑着装饰讲究的马去歌伎那儿游玩去了。但是女子虽在高楼却见不到他的去处。章台路是汉时长安街名,后引申为男子游冶之处。春天的花本来就会落,更何况有暮春三月的暴雨狂风的吹打呢?女子被封锁在重重庭院之中无法留住春天。有句古诗说“思君令人老”。古时候女子无法有更多的方法证明她生命的价值,只有靠男子对她的爱情。如果男的游冶不回,她的生命就是空白的一片。人的生命随岁月消逝?花的生命也在雨横风狂中零落。人为什么生命要消逝,花为什么要在风雨中零落?怀着离情,饱含着眼泪,看着一片片花瓣飘到秋千架的另一边去,而无法把春天留住。这种寂寞伤春之情,可说是词中本来的意境。

张惠言在《词选》中,却以为这首词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离骚》的“闺中既已邃远”的意思。而《离骚》的“闺中”指的是美人的住处,美人是比做楚国的君王的。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君王所在的朝廷是那么深、那么远,我无法接近。“楼高不见章台路”相当于《离骚》“哲王又不悟”,说那个男子不回来,不觉悟。男子意指君王。“雨横风狂三月暮”指的是政令强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指北宋初年的宰相吕夷简很保守,而欧阳修、韩琦、范仲淹则主张改革,后来改革失败,韩、范等人纷纷被贬出而言的。换言之,张惠言以为这首词讲的是庆历年间政争的事情。

如何判断词里是否有寄托、有比兴,应从作者的生平、政治态度、口吻和历史本事来考虑。虽然就欧阳修而言,庆历年间是有政争,他也确曾因政治主张被贬,但他这首词的口吻却不像《离骚》。《离骚》“闺中”和“哲王”两句是紧接着的,意思很明显,而这首词在口吻上找不到哪个是指君王的,所以只能说可能有寄托。此外,看词也得看词中感情的基调和境界。“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写的是春天的消逝,生命的落空,这两句是有一种基本感情,但从叙写的口吻上无法证明其与政治有关,看不出它牵涉到官场的政争。所以我们只能说可能有比兴,但不能像张惠言那样肯定。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讲一首词,就可以结束这次演讲了。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词第一阶段的演进,可是欧阳修的词对后人也是有影响的,所以有人批评欧词是“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子瞻”是苏轼,“少游”是秦观。一般说来,欧阳修于豪放之中见沉着,这是他基本的特色,可是有的时候,豪放多于沉着之时,他的豪放就表现得有疏朗飞扬的意态,这是和后来的苏东坡相近似的所在。请看他的《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平山堂在扬州,是当年欧阳修年轻时在扬州任职期间所建,这首词是他后来送朋友到扬州时所作,是他对往事的回忆。“平山栏槛倚晴空”,平山堂建在山上,地势很高,所以栏槛仿佛是在空中。“山色有无中”,放眼望去,远方的山色时隐时现。“手种堂前垂柳”,当年我在堂前亲手种下的垂杨柳树,“别来几度春风”,自我离开以后,已经过了多少年春风的吹拂。“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像你这样富有文采的太守到了平山堂,一定会下笔文章万言,畅饮美酒千杯。你是年轻人,你要好好在那里享受平山堂的美景,在那里饮酒作诗,“行乐直须年少”。你若不信,“樽前看取衰翁”,就请在樽前看看我欧阳修今天这副衰老的样子吧,他虽然也有感慨,不过写得颇有潇洒飞扬之致,这自然是所谓“疏隽开子瞻”之处。但另一面则欧阳修之沉着也有写得极为深婉之笔,如其《踏莎行》(候馆梅残)一首中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及《蝶恋花》(翠苑红芳晴满目)一首中之“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诸句,便都写得情深意婉,这自然也就是所谓“深婉开少游”之处。

总之,词之发展自温飞卿之以精美的名物引发读者喻托之联想,到韦庄之发展为劲直深切的抒情诗,再由冯延巳在词中表现出一种感情的意境,至李后主之以个人经历写出了人间共有的无常的悲感,而且表现出开阔博大的气象,都代表了词之不断的演进,只不过李后主之纯真与耽溺的敏感之天才和他的破国亡家之遭遇既都属于一种非常人所有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真正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重要作者,遂不是李后主而是冯正中,而冯正中最值得注意的则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种富于感发之作用的感情的意境,这正是使得小词有了要眇幽微的丰富之含蕴的一种特殊成就。而北宋初期的晏殊和欧阳修就正是冯词影响之下的两位重要作者,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词之发展的第一阶段。因为时间的限制,我的讲课只能结束在这里,虽然勉强算是讲完了一个阶段,但结束得极为仓促,有许多说得不周全的地方,请大家多加原谅。

缪元朗 安易 整理 2gx91lJ4zOroq8pMMmB57lHsNkyTK18KDqVZwWH8jA4xK204LkvzLh2T07f/pq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