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工作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不但在万物本原的理论方面影响了后人一千多年,而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他的所有论点几乎都被认为是神圣的,以至于有科学史家认为,16、17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几乎是以逐条驳倒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为起点的。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希腊哲学流派像亚里士多德学派那样长期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那么,亚里士多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他的家乡在希腊北部的斯泰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他的家庭与马其顿国王关系密切,他父亲就曾任马其顿国王阿名塔斯二世的宫廷侍医。不过,亚里士多德自幼就失去双亲,由他家的友人抚养长大。

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被他的监护人送到雅典求学。在雅典,他进入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在那里先是求学,后当教师,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柏拉图是雅典贵族,原名亚里斯多柯斯,因其肩膀宽大,在就学期间,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柏拉图”(意为宽广)。从此,这个绰号就代替了他的真名而广为人知。柏拉图早年有在政治上发展的雄心,他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表现得十分勇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忠实的追随者,公元前399年,雅典的民主派处死了苏格拉底,这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从此,他放弃了从政的愿望,开始了自己的治学生涯。在漫长的后半生,他致力于哲学,柏拉图学园的创办,就是他为实现自己的治学理想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是学生,现在,亚里士多德又成了柏拉图的学生,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师承关系。

亚里士多德进入柏拉图学园之后,学习勤奋、表现出色,成为柏拉图学生中最有声望的一个。柏拉图称他为“学园之灵”,对他十分器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唯师命是从,在学园期间,他在思想上渐渐与柏拉图有了分歧,最后创立了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对此,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与世长辞,也许是看到了亚里士多德与自己思想体系不同,因此他没有选择亚里士多德,而是指定自己的侄子作为学园事业的继承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侄子也有分歧,因此柏拉图去世后的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就离开了学园,并声称离开学园的理由是因为不同意学园日益强调数学和理论而削弱自然哲学的做法。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马其顿国王阿名塔斯二世的儿子腓力几年前已经成功地继承了王位,随着马其顿的崛起,雅典和马其顿关系日趋紧张,他在位于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难免会被人们视为亲马其顿派而处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离开学园无疑是明智之举。

离开雅典之后,亚里士多德来到亚洲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后来波斯帝国攻陷了该城,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在那里继续进行自己的研究。公元前343年,他接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一年,亚历山大13岁,亚里士多德42岁。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军队组成的反马其顿联军,称霸希腊,腓力二世开始掌握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公元前336年,腓力被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亚历山大政务繁忙,憧憬着率希腊联军打败波斯,因而对学习没有进一步的要求。于是,亚里士多德在得到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的大量资助的情况下,重返雅典,在雅典的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创建了吕克昂学园,作为自己的讲学场所。他的吕克昂学园规模庞大,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还有占地广大的运动场。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学园里一边漫步一边讨论问题,所以,人们有时候称他们为“逍遥学派”,称其学园为“逍遥学园”。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消息传到雅典,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曾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这股反马其顿的浪潮难免也要波及到他。果然,雅典人对他提出了“不敬神”的控告,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为“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亚里士多德不愿意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他设法离开了雅典,到他母亲的家乡隐居。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据说有150多部。这些著作篇幅浩瀚,就其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深而言,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他的助手在其中也一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如何,这些著作表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这是没有疑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30多部流传了下来,透过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对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哲学体系。在这里我们无法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全部内容一一考察,只能对他有关科学方面的工作作些介绍。

亚里士多德涉及到科学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哲学、逻辑学以及系统的经验考察。在他留下的诸多著作中,《物理学》、《论天》、《气象学》、《论生灭》、《论灵魂》等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辩驳》(这些著作被后来的注释者汇编成书,总称为《工具论》)等涉及逻辑问题;而《动物志》则是其进行经验考察的代表作。

在对自然哲学的探索方面,亚里士多德探讨了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原因。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其最初的原因共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一栋房子为例,砖瓦木石是构成房子的质料因,没有这些建筑材料,当然就不会有房子。但砖瓦木石的任意堆砌形不成房子,所以还需要有形式因。在这里,形式因是决定某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原因,因此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定义,而不是它的具体形式。有了质料因和形式因,没有一定的外力仍然不行,所以还需要有动力因。要盖成一栋房子,总是为了某种需要,因此目的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四因中,形式因和目的因最为重要,形式因是前提,目的因是根本:没有形式只有质料,则某物只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而不能成为某物,因此形式因是使质料变成现实的前提;同时,如果没有目的,则不可能产生出动力去使质料具备相应的形式,所以目的因是根本。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探索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这对于鼓励人们探讨事物本原、追究事物本质是有益的。亚里士多德本人也运用这一学说,对多种自然现象作了解释。他的解释充满了目的论的意味,例如,燕子做窝是为了栖息育雏,蜘蛛结网是为了捕虫裹腹,都是有目的的,植物长叶子是为了遮护果实,也是有目的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天地宇宙间的一切。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他认为大地是球形的,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体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而其他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组成。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某种天赋的目的或“自然本性”:以太的本性是做圆周运动,因此由以太组成的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组成地上物体的四种基本元素则具有“趋向于自己特有的空间”、寻找自己“天然处所”并停留在那里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导致了重者向下、轻者向上的“天然运动”。

具体来讲,地球上的四种元素各有其归宿,土居于中心,水在其上,空气又在水之上,而火则在最高处。一旦这些元素由于各种原因偏离了它们的归宿,它们就会努力地要达到其归宿,这种努力的体现就是其“天然运动”。所以,主要由土构成的物体,例如岩石,如果被带到了空中,一旦失去支撑就会落下,而水中的气泡则会上浮,火气要上扬,雨点则下落,这些都是其“天然运动”的表现。重量不同的物体其“天然处所”也不同,重量越大,其“天然处所”越靠下,也就越急于找到其归宿,所以越重的物体,它奔向其“天然处所”的速度也就越快。通过这样的推理,亚里士多德自然就得出了物体越重,其下落速度就越快的结论。一直到17世纪,他的这一结论才被伽利略推翻。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与原子论是不相容的。在原子论者看来,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没有任何目的性,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则是一个有目的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事物向着由其本性所决定了的目标发展。他反对虚空的存在,依他的看法,重物下落、轻物上升都是为了实现其自然状态,这意味着空间有上有下,是有差别的,而“虚空是没有差异的”,“虚空里没有这样的地方:事物倾向于往这里运动而不倾向于往那里运动”,因此,虚空是不存在的。虚空不存在,原子就没有容身之地,所以他坚决反对原子论。也正因为他的反对,在整个古代和中古代,原子论的见解一直都抬不起头来。

亚里士多德用目的论来解释自然,当然有其成功之处,但就本质而言,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他实际上是用目的论掩盖了对客观规律的探求。他本来的意图是要去解决事物的“为什么”这一问题,但他的理论却阻塞了追溯这个“为什么”的道路。他的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其神学信仰有关,他坚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神和自然不做无益之事”,因此,像植物乃至岩石、土块这些无生命、无意识的物体,它们的行为也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这只能是出于神的安排。而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承认超自然因素的存在,因此,如果一个理论最终把人导向了神的存在,那么这个理论对于科学的发展就本质而言一定是不利的。

相对于其物理学而言,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成就可谓彪炳史册。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他的知识分类体系中,没有逻辑学的地位,因为他认为逻辑学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手段。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对形式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了一门学问。他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但它所注意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不是其内容;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成分,每个词都是一种判定,他一共列举了10种判定方式,即10种范畴。他还对定义作了研究,讨论了下定义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出了现在逻辑学教本中仍在使用的一些规则。他研究了推理,认为推论是通过前提作出必然结论的逻辑形式,并对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作了阐释。他研究了关于思维规律的理论,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就是他提出来的。在他的理论中,还有归纳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他的这些贡献,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即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这里面,就有亚里士多德的一份贡献。

在具体的科学知识方面,亚里士多德最令人称道的工作是在生物学上。在其游学、讲学过程中,生物学问题是他关注的对象之一。他对生物学的主要贡献是在动物分类、解剖、胚胎发育等方面。他研究了小鸡胚胎的发育和复杂的牛胃,还断然提出没有动物既长角又长长牙,单蹄动物都不长角等。他调查了500多种动物,并对其中的近50种作了解剖研究。他在对动物作实际分类时,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栖居地、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许多特点与差异来将其划分成群,描绘了一幅以人和哺乳动物为顶端,而低等植物在底层的生物阶梯略图。他的分类方法是合理的,其中一些实际分类与现代认识的符合达到了令人惊异的程度。

亚里士多德对海洋生物特别感兴趣,他对海豚作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海豚通过胎盘供给胎儿营养以使其生长,这与哺乳类动物相似,而与其他鱼类不同,所以他把海豚归入哺乳动物类而不是鱼类。他的这一观点两千年后才得到普遍承认。他还研究了鲨鱼,发现鲨鱼是胎生的,而不像其他鱼类那样要经过从卵到鱼的孵化,但鲨鱼却没有哺乳类的胎盘,所以仍然属于鱼类。

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当然也有错误,例如他否认植物也分雌雄,认为心脏是生命的中枢,脑子是血液的冷却器官等。但这些错误相对于他的成就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他被公认为生物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严密的观察家,但不是一位实验家。当时还没有真正的科学实验。他是以自己的直观加上推理来建立他的知识体系的。他是希腊科学的转折点:在他之前,学者们力图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他是最后一个这么做的人;在他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放弃这种做法,转入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使科学走上了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所构筑的知识体系在影响和范围上都令人无法抗拒,但在古代社会,他的影响却没有柏拉图大。罗马帝国失败后,他的大部分著作在欧洲都找不到了,但柏拉图的著作却基本都保留了下来。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阿拉伯人得到了,并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后来,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从阿拉伯人手中重新得到了他的著作,并将其译成拉丁文,他的学说中那种严密的逻辑、那种压倒一切的解释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此,他的观点具有了权威性,并逐渐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成了教条。到后来,甚至他的最不正确的说法,人们也很乐意接受。这种把理性思维的成果教条化的做法,无疑成了一场灾难,以至于16、17世纪发生科学革命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很大程度上成了革命的对象。出现这种局面,当然不能归咎于他。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不朽的伟大学者,这是没有疑义的。 pe8Kv4zm9ZiyAYcExCZBFO2B0onYh4o1qZwVvrr60Li/nJDRTiIiopM1vYSCvK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