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代散文

近代散文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古文。19世纪中叶,桐城派古文继续产生影响,但也出现了主张实际有用的经世之文的新趋向。

包世臣提出“道附于事”,认为“离事”而虚张门面之道,是荒谬的,并反对拘泥于固定程式的死法,这对于桐城派所强调的道统与文统,都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魏源提出文章贵能联系实际,切合实用,要求文以贯道,有为而发。

龚自珍强调文章要“经世匡时”,主张文章和政治相统一,对现实社会、政治进行批判。他们的散文都带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战斗性。

鸦片战争前后,进步的古文都表现了一定的反帝爱国精神,如林则徐的《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等。稍后的冯桂芬和王韬,反对桐城派文法,主张自由抒写,直抒胸臆,开近代新体政论散文风气之先。如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等,文章社会化、通俗化,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这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文学,提倡“文以纪实”,“朴实明晓”,主张社会实用。他们的散文抛弃桐城派古文的一切束缚,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通俗易懂,生动有力。但同时也出现了桐城派古文中兴的局面。首先由姚鼐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等大力提倡,散文作者师法桐城派者日多,影响逐渐扩展。到曾国藩则树立旗帜,网罗人才,转相授受,扩大影响,渐呈“中兴”局面。吴敏树企图在桐城派之外另辟道路,但实际上又受到桐城派的影响,其文多在语言形式上下工夫,缺乏现实内容。

19世纪后期,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体散文,代表作家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康有为的散文打破传统古文的程式,或散行,或排偶,自由抒写,淋漓尽致,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路。谭嗣同的散文打破骈、散绝对分界的局限,趋向通俗化。梁启超提倡“文界革命”,试过“语文合一”,其新体散文“务为平易畅达”,“条理明晰”,如《少年中国说》等文,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别具一种魅力,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文体解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散文,适应革命宣传的需要,写得通俗易懂。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等。秋瑾曾用白话文发表过宣言。改良派或革命派的新体散文为“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Wmb2RMQGn6EYcPANLJbVS+hHufalwIUCgAyXB0eMihsjRQ69ie1LvqxtrfusHq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