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年生于江户武士家庭。明治维新后家道败落,先后当过两个人的养子。漱石自幼好学,在中学时代受汉学的熏染,就对汉诗文和小说极为爱好。1888年中学毕业后入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专攻英国文学。这时期他曾致力于汉诗文的创作,后收为一集,题名《木屑录》,其书序文明确表明“予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大学毕业后,去松山、熊木等地教书,此时受到学友、俳句诗人正冈子规(1867~1902)的影响,积极参加子规倡导的俳句改革运动。1900年漱石被政府选为官费留学生,到英国伦敦学西方文学。在异国,他度过了两年“不愉快”的生活。人地生疏,经济困难,生活不习惯,又遭到西方人的冷眼使他觉得自己象“狼群中的一只长毛狗一般”,与世格格不入。1903年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1905年,漱石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讽刺、批判精神,惊动了文坛。此后,漱石发表了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前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刚刚步入社会,诚实、憨厚、富有正义感的知识青年的形象,批判了教育界的腐败和黑暗。后者则通过一个画家的眼睛,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美的世界。他以“非人情”的情感,用“无心与稚心”来尽艺术家的天职写诗作画。作品描绘了秀丽的山水,渲染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它充分表露出他的唯美主义文学倾向。这三部作品被认为是漱石的前期三部曲。

1907接受《朝日新闻》社的邀请,辞去教职成为该社文艺专栏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约10年的时间里,先后写了10多部长篇小说,均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三四郎》、《其后》、《门》是他中期创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写农村青年三四郎在东京大学求学的生活和他对女性的爱慕,以及遭到拒绝,使他的幻想破灭。表现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过程。《其后》(1909)写的是一个近而立之年的知识分子长井代助的恋爱问题,小说最后在寻求职业的烦恼中结束。《门》(1910)描写出身小资产阶级的宗助夫妇的穷困生活,悲观、失望情绪笼罩着小说,表现了一个个性觉醒者的悲哀。

1909年漱石患了严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疗。他拖着病身,仍然顽强地坚持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瞬。连续发表了《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2)、《心》(1914),这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后期三部曲”。后三部曲把创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转移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孤独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道德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创作倾向。1916年正当他执笔长篇小说《明暗》之时病情恶化,治疗无效,于当年年底病故。 rVsaiprsF4IWmu4zLnsuTJcqT6JSwi4clDzHfSag1l1vcqU+J4dlI0HO88LVdF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