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3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风”在艺术特点上,体现在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发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赋、比、兴是《诗经》的3种艺术表现手法,与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所谓赋,朱熹说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陈说;所谓比,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们今日所说的比喻和比拟,所谓兴,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周南·关雎》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为兴常用于诗歌开头,所以又叫起兴。

《诗经》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较整齐。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间,往往只更换极少的几个字,有的句子则完全相同,有“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辞意复沓、反复咏唱,给人以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感觉。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它反映现实、针砭时事的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深远。汉魏乐府及历代民歌受它的影响自不必多说,即便是各朝各代的杰出诗人,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也无不从中汲取营养,采撷精华而融会进自己的诗歌创作。 0e6EIFcHI0tGM30cBgjh2yy5lQDXkp860KFLS8KzKrWj/8/RY1ib/yGLcOqOkC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