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是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他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年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早期所作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有《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出生时,他母亲年仅18岁。由于父亲在外为官,教育白居易的责任落到了母亲陈氏身上。陈氏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是个颇有几分才气的小家碧玉。她总是亲自教白居易识字断文,吟诗辨韵,给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

白居易天资聪颖,常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六七个月时,虽没学会说话,但能将“之”、“无”两个字分辨出来。不管谁问,他能将小手指准确地点在所问的“之”或“无”上面,而且屡问屡指都不出错。人们惊叹他是“奇童”,传诵很广,便引出了“幼识之无”这句成语。

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白居易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辨音律声韵了。白居易十一二岁的时候,为了躲避藩镇割据的战乱,逃难到越中(今浙江省境内),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从小刻苦学习,整天读书、练字、做诗、写文章,以至读得口舌都生了疮,写得手腕和胳膊肘上都长了老茧。因为学习刻苦勤奋,加上他的天赋,使他成为杰出的诗人。他十几岁就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白居易在他16岁那年去长安参加考试。在考试之前,他先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看。当顾况看到诗卷上署名“居易”二字,便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在这里‘居’可不‘易’呀!”当他漫不经心地打开诗稿一看,嘲笑的面容立刻凝重起来,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时,大为惊奇,反复吟咏不已: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读完此诗后,迎上前对白居易说:“我以为年轻人中没有人才,想不到今天碰到你,我才知道什么叫‘自古英雄出少年’,你有这样的才能,在长安‘居’下去是很容易的。”

后来,白居易考中进士,在朝廷担任左拾遗的谏官。他忠贞正直,遇到皇帝做了不妥的事,别人不敢说,他却敢劝谏。有一年,唐宪宗准备任命王锷为宰相。白居易进谏说:“宰相是陛下的辅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任这个职务。王锷鱼肉乡民,抢掠财物,进奉给陛下来讨取您的欢心。让这种人当宰相,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宪宗听了,不得不收回成命。有时候,他也碰到一些难于上谏的事,于是就写成诗,想用这种办法曲折地反映自己的意见。有些诗对朝廷的政事和贪官污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揭露。这一来,就得罪了那些权贵。权贵们怨恨他,散布流言中伤他。

有一年,有个叫王承过的节度使不听朝廷的调遣,唐宪宗决定派宦官吐突承璀领兵去讨伐。谏官们知道,让宦官领兵打仗是不行的,于是纷纷上表阻拦。白居易见事情紧急,就和唐宪宗当面争论起来,宪宗听了很生气,下朝以后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来的,现在居然敢和我争辩,我一定要惩罚他!”李绛是个正直的大臣,对唐宪宗劝慰了一番,宪宗才没给他定罪。

不过,白居易终究没有逃脱宦官的迫害。元和10年,因为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被刺的事,他上表宪宗,主张捉拿刺客。这时候,他已经不担任谏官了。宦官集团就攻击他不该参与朝政,还造谣说他不孝顺,把母亲推下井里淹死(事实是,他的母亲有病,不小心掉在井里淹死了)。昏庸的唐宪宗没有弄清真相,就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司马。

他满怀悲凉地离开了长安。自此以后,他的思想走向消极,开始把道家的“知足保和”以及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和精神上的寄托。

不过他的消极主要是出于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怒,对权臣祸国殃民的无声指责。但他对人民的疾苦并没有忘记。他从江州调往忠州,后来被任作杭州刺史。杭州城内饮水困难,白居易组织人加以整修水井,使井水常足,解决了饮水问题。接着又对西湖进行修整,使西湖周围1000多顷农田得到灌溉,后来人称白居易在西湖上修的堤为“白公堤”。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又出任苏州刺史。在苏州,白居易采取很多措施,简化政事,减轻穷苦人民的赋税和工役负担,使百姓得到一些休养生息的机会。因此,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都很感谢他。当他离开的时候,老百姓跑出来为他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追着他坐的船送了十几里。白居易的好朋友、大诗人刘禹锡写诗描写当时的情景说:“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一生手不停笔,他平生的所历、所感,通过他的诗文,几乎全部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了。而且通过他的诗文,还使我们看到了当时时代的面貌和广阔的场景,在一些诗篇中我们还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白居易的诗最使人喜爱的就是通俗明白,琅琅上口。据说,他每作一首诗,都要念给老婆婆听,要是她们听不明白,他就改,一直改到都听得懂为止。

白居易一生写了2806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陆游就数他的诗最多了。他还将他的诗歌分类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

在《采地黄》这首诗中,白居易描写—个农民的遭遇:“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掘地黄干什么呢?“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是要用地黄这种草药,去换取富人家的马吃剩的粟米,来救救自己饥肠辘辘的一家人。穷人还不如富人家的马,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呀!

《红线毯》这首诗,揭露了地方官员不顾人民死活,拼命搜刮人民的劳动果实进奉给皇帝的丑恶行为,讽刺了皇帝荒淫奢侈的生活。织毯工人煮茧缫丝,“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金殿上毯。美人踏上歌舞业,罗袜绣鞋随步没。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虑能竭力。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卖炭翁》,是讽喻诗中的名篇。他首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艰辛的卖炭老人,然后说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靠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衣正单”又“愿天寒”的矛盾心情,表现了劳苦人民悲惨的处境。这首诗不发议论,但谴责之意却十分强烈。

除讽喻诗外,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的两篇有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诗人把它归入感伤诗一类。

《长恨歌》,以“长恨”为题,开篇就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进行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等。诗歌转入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他们的悲剧遭遇,寄寓了一定的同情。他写李、杨生离死别以后的思念之情,具有很浪漫的色彩。诗中极力渲染了唐明皇对杨贵妃死后的思念之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待銮舆归京后,写明皇思念程度更深一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接着“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之后,又用临邛道士招魂的铺叙,描写了李、杨的山盟海誓,表现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怜悯感叹之情跃然纸上。全诗构思巧妙,描写传神,语言自然流畅,具有音乐美,因而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代广泛传诵的名篇。

《琵琶行》,写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去浔阳江头送别一客人,忽然听到邻船上一阵动人心弦的琵琶声,询问之后,才知是长安的一个名妓,漂泊在江湖之上。女子一席倾诉和凄切的琵琶声,引起诗人的共鸣。这首诗运用语言的成就是惊人的。如在描写音乐中,用了一连串的新颖精妙的比喻,把音乐旋律形象化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声音错落有致,瞬息万变,抑扬顿挫,写得出神入化,充分表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才能。

此外,描写大自然景物的,也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有一些民歌体小词,如《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晚年退休后,隐居洛阳履道里,与香山的高僧如满谈经论法,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会昌6年八月,白居易久病不愈,与世长辞。 UKzmXkJ1RGDSatgsJyyCtQW2gGWO9E9n2ncWdMH7Yu/CDoUi9As4OHvhswgsif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