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愈

韩愈,生于768年,卒于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又常常以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一带)的韩氏大姓自称,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韩昌黎。他幼年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靠嫂嫂将他抚养长大。他7岁读书,13岁就能写诗,能很熟练地写作文章。

他从小勤奋自学,读了很多的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他主张写文章要有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去掉陈词滥调。

他大力提倡用西汉以前的文体写文章,反对当时流行的文体。西汉距离当时已经八百年了,所以人们把西汉时候的文体称为古文,把当时的文体称为近体文。韩愈提倡古文,形成了一个文学上规模壮阔的运动,后人称它为古文运动。

唐朝时候,一切应用的文字,从皇帝的诏书、敕令,到人们来往的书信,都是用近体文写的,也叫做“四六文”。什么是四六文呢?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大多数句子是用四个字和六个字相间隔(也有四个字和七个字相间隔)组成,排成一对一对的,所以又叫对偶文。这些句子还要讲求对仗(如天对地,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和音韵,就是上句末尾那个字是平声(相当于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下句末尾的字一定是用仄声(相当于汉语拼音的第三、四声),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用的就是四六文体。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是这篇文章中的几对句子。这种文体形式整齐,辞藻华丽,念起来顺口,好读好背,可就是过于束缚作者的思想,常常要以内容去适应形式。有的人为了追求形式,反复推敲语句,反而不注意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了。从南北朝的北魏到隋朝,一直有人反对四六文,提倡古文,到唐代,提倡的人更多了,后来韩愈极力提倡古文,使古体文在应用文字中占了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用新散文体先后写出了300多篇政论、传记、书信、序言和墓志。这些文章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从形式到内容都洋溢着革新精神。他的散文风格奇特,结构严整而宏伟,文字精炼,语言生动。韩愈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后世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散文大师,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

韩愈为人品行端正,对人一贯讲真话,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他虽然25岁就考中进士,开始做官,但由于得罪了权贵,因此几次遭到贬谪。

凤翔法门寺里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了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骨头。这塔30年打开一次,向人们展示佛骨,据说这一年的庄稼就会获得丰收,百姓就能过上安泰的日子。

元和14年(819年),又是展示佛骨的年头了,迷信佛教的唐宪宗,派人到凤翔去把佛骨迎接进皇宫,供奉了3天,然后送到长安的各个寺庙轮流供奉。于是,从王侯公卿一直到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别人的后面,有的人弄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在头和胳膊上烧烫了许多伤疤印记,有的人停下活计不干了,闹得沸沸扬扬。

韩愈一向尊崇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不喜欢敬佛之事。他担忧这些愚昧行为造成祸害,就上了一道奏章给唐宪宗,进行劝谏。

奏章里说:“臣以为佛这东西,不过是一种法术。从后汉时开始流传到中国,上古时并不曾有。从前黄帝和喾、舜、禹都活了100多岁,然而当时中国并没有佛。汉明帝时开始有佛法,而他在位只有18年。之后战乱亡国之祸接二连三,国运不能久长,宋、梁、陈、元魏以来,奉佛越来越虔诚,而朝代更加短命。”

其间只有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3次舍身在台城,国家不久便亡。敬佛本为求福,反倒招致灾祸由此看来,佛不值得信奉。您是天子,一心信佛,老百姓见了,就不惜舍弃身家性命来学您的样子。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就会伤风败俗,传笑四方。还说:“佛祖本来就是外国人,又早已死了,留下的这一点枯骨,不过是污秽不祥的残物,您怎么能把它迎进皇宫呢?我请求您把这节骨头或是点火烧了,或是扔到江河里去,永远断了奉佛之事的根,使天下人从此不再受它的迷惑。佛祖如果真有灵验,要降祸惩罚,那么,就让他把灾祸加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吧。”

唐宪宗看了这言词激烈的奏章,大发雷霆,下令要把韩愈处以极刑。幸亏得到宰相裴度、崔群向皇上求情,说:“韩愈触犯皇上,应当问罪,但他如果不是心怀忠诚,不惧怕要丢官受罚,怎么会到这个境地呢?”韩愈才免了一死,被贬到潮州去做刺史。潮州在现在广东省潮安县一带,当时是极边远荒凉的地区,离长安有几千里路。韩愈骑上马,冒着大雪从长安出发。

到蓝田关(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的时候,因为地面积雪太厚,马都走不了。他回头,西望长安和秦岭,想到这回直言上谏,本来是想让皇上革除弊政,治理好国家,没想到宪宗一点都听不进反对的意见,早晨上表,晚上就遭到贬谪,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正在这百感交集的时候,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为他送行,于是他作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送给韩湘,来抒发他内心的愤懑和不平,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后来,韩愈又上书求皇上宽恕,皇上准备重新起用他,谁知道奸臣皇甫镈憎恨韩愈心直口快,怕他被重用,就对皇上说:“韩愈还是太狂放粗疏,可先放到别郡。”

朝廷改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县一带)刺史。当时袁州地方有一种风俗。穷人找不到活路,就把儿女抵押给有钱的人家做奴隶。如果到时候拿不出钱来赎回儿女,孩子就属于买方所有,终身给人家做奴隶了。这是一种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手段。

韩愈到任以后,就设法赎回卖身的人家的子女,让他们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并且颁布文告,禁止这种风俗,不许卖人为奴。这些措施自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但是毕竟可以减轻平民老百姓的一些痛苦。

韩愈的文章在当时已经享有盛名,许多晚辈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向他学习文章。他对那些好学上进的后生,十分爱护,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远道来的学生就住在他的家里。他家里并不富裕,有时候做的饭不够,他就同大家凑合着吃一点,从不讲究。韩愈年轻的时候,和孟郊、张籍是好朋友。后来韩愈做了官,文章和诗歌的名气都很大,孟张二人当时名气并不大,韩愈却照常和他们交往,讨论诗文,并没有因为他们地位卑微就瞧不起他们,而且还常常在别人面前称赞他们的才学。但是,对那些庸俗的权门豪贵,他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长庆4年(824年)12月,时年57岁的韩愈去世了。

韩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不慕权贵,敢说真话,关心人民生活疾苦。他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师,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 bT0DyhL2zZv08gWjPmTGrm0XQOUZ72RO01CzyuYPIJsanCfpp5teQp/CVpe7RM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