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杜甫

杜甫,生于711年,卒于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和洛阳一些文人交往讨论文学。和李白一样,年轻的杜甫喜欢四处游历。他到过南方的江苏、浙江和北方的山东、河北,参观、凭吊了许多名胜古迹。在泰山观日出的时候,他写下了著名的五言古诗《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天宝3年(744年),杜甫在洛阳见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这时候,李白已是大诗人,杜甫则刚刚出名。他们志趣相投,一起结伴漫游,正像杜甫诗中所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位诗人虽然相处时间不长,而且以后再没见过面,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杜甫来到长安,碰上皇上想选拔人才,征召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到长安考试。杜甫满怀希望地去参加,谁知应考的举人竟然一个也没有被录取。原来这是宰相李林甫搞的鬼。皇帝下令选拔人才,他不敢不遵照命令行事,但是他怕这些读书人进了宫去揭发他的罪行,就故意一个也不录取,想蒙蔽皇上的视听。发榜的那一天,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贺,说“参加考试的举人,没有一个是有才能的,可见天下的人才已被陛下招揽到朝廷,为你服务了。”唐玄宗这时候已经很昏庸,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怪罪李林甫,反而十分得意,还认为李林甫很能干。杜甫没有考取功名,心情很愤懑。这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艰难。为了求得官职,维持生活,杜甫开始给那些当官的权贵们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是没有人看重他的才能,得到的是冷淡和白眼。

为了得到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杜甫作了《三大礼赋》献给唐玄宗,唐玄宗非常欣赏,让宰相对他进行考试。可是,宰相就是李林甫。考试完了,就一点消息没有了。后来,杜甫又接连向唐玄宗献了两篇赋,直到44岁那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官。

那年的11月,杜甫回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他的妻儿。一路上,他目睹了人民的生活困苦,接触到了最下层人民的生活。尽管连年天灾不断,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仍然有增无减,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杜甫穿着又破又单薄的衣服,往家里赶。刚进家门,就听见一片号啕声,原来他那不满周岁的儿子活活饿死了。杜甫心里痛苦极了。他想起一天早晨经过骊山下的情景:唐玄宗正在华清宫避寒,歌舞连绵不绝。这强烈的反差引起杜甫深深的思考。他想,我是个小官,不纳租税,不服徭役,都过得这么惨,一般百姓的境遇就更悲惨了。想到这里,他无比悲愤地写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名句。这一时期,杜甫还写了著名的《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安禄山的军队攻占了洛阳。杜甫混在逃亡的人群里逃离了长安。一路上没有吃的,只有四处乞讨,尝尽了逃难的辛苦。他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部将俘虏,押送回长安。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的景象,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他当时悲愤的心情。

至德2年(757年)夏天,杜甫逃出长安,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做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见。他尽忠职守,认真地给皇帝提意见。其实,皇帝设置谏官,不过做做样子,让别人以为自己善于纳谏,肃宗不是太宗,杜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不受欢迎。过了一年后,唐肃宗就把他调到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事务的小官。

杜甫离开长安,又有机会接近下层的百姓,了解到民间的疾苦。征兵、征粮,连年不断的战争,再加上官吏们横征暴敛,强征士兵,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人民流离失所,引起了他深切的同情,他创作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许多著名的诗篇。

杜甫对现实生活越来越失望,他毅然辞掉了官职,来到成都,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开辟荒地,建起一座草堂。在这风景优美的草堂边,他种田栽花,养鸡养鸭,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是能和左邻右舍的农民交朋友,心情很舒畅。

这一年的8月,秋风怒号,草堂顶上挡雨的茅草被卷走了。风刚停,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屋里漏得很厉害。在这难眠的长夜,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想到社会上广大的和他一样受风雪侵蚀的贫民,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天下的“寒士”能够有房子住,免于饥寒,他自己即使冻死了也觉得满足,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后来,杜甫的好朋友——成都节度使严武病死了,他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只好带着妻儿老小到处流浪。他经过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走出四川。这时候,北方到处在打仗,江南的亲朋好友又没有消息,他只好以船为家,在湘江上漂泊,吃野菜,穿着破旧的衣服。尽管身患重病,他仍然没有忘记祖国的灾难,关心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公元770年冬天,59岁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生活,杜甫的诗,既凝练概括又生动准确,既通俗又深刻。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后世尊他为“诗圣”。 ipFu6fNGa2t0pFRjSsY4ai2jrQOgYVMBrcTii8X9c6EGruXUTUr636nYxl3f3Q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